浅析稀有血型队伍的建立与合理化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浅析稀有血型队伍的建立与合理化管理

张晓琼

(资阳市中心血站四川资阳641300)

【摘要】目的:探究我站稀有血型队伍的建立、采集情况,分析献血者流失原因、采取合理管理办法。方法:分析我站近3年稀有血型建档、采集情况,制定有效管理方案。结果:我站稀有血型2014年建档91人,采集33800ml;2015年建档164人,采集23500ml;2016年建档256人,采集31300ml。稀有血型建档人员新增率2015年44.5%、2016年35.9%。结论:不断提升我站工作人员优质服务意识和专业技术能力,避免或减少成员的流失,全面满足临床需求。

【关键词】稀有血型;RhD阴性;队伍建设;合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1-0017-02

Abriefanalysisoftheestablishmentandrationalizationmanagementofrarebloodgroup

XiaoqiongZhang.

ThebloodstationofcitycenterinZiyang,Sichuan6413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stablishmentandcollectionofrarebloodgroupinourbloodstation,thecauseoflossofblooddonors,andthemethodofreasonablemanagement.MethodThesituationofourrarebloodgroupin3yearsisanalyzedandtheeffectivemanagementplanismade.ResultsTherareblooddonorsinourstationin2014wasarchived91people,collected33800ml,2015,archived164people,collected23500ml,2016archived256people,collected31300ml.Theannualincreaserateofrareblooddonorswas44.5%in2015and35.9%in2016.ConclusionStrengtheningtheserviceconsciousnessandprofessionalabilityofthestaffofthebloodstationcanavoidorreducethelossoftheteammembers,satisfiedtherequirementsofclinicalmedicine.

【Keywords】Rarebloodtype;RhDnegative;Teambuilding;Reasonablemanagement

RhD阴性血,又称“稀有血型”、俗称“熊猫血”。建立一支固定稀有血型献血者队伍是满足临床对稀有血型需求的主要方式,是缓解稀有血型供求紧张关系的重要保障。稀有血型成员的流失,将直接影响到临床对稀有血型患者的救治效果。为提升我站稀有血型队伍的管理质量,故本人作出如下分析。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2013年12月26日—2016年12月25日,在我站参加无偿献血的256例稀有血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256例稀有血型献血者均从76301名无偿献全血者中筛选出来,检验合格。男性119例,女性137例;初次献血205人,重复献血51人。稀有血型建档人员逐年增加,保障了临床供应和冰冻保存。

1.2方法

采用回顾分析法对我站的稀有血型建档情况、保存方式、需求情况、人员流失原因等进行分析,并以此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案。

1.2.1稀有血型献血者队伍的建立

1.2.1.1建立稀有血型献血者档案。我站对所有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均进行RhD血型筛查,确定为稀有血型,检验结果合格,即登记在册,由专人管理。注明献血者姓名、血型,常住地址或工作单位、联系电话、初次(再次)献血时间等。电话告知献血者:当常住地址或工作单位、电话号码等发生变更时,及时通知血站变更信息,在临床需要时能及时联系。

1.2.1.2对献血者家庭成员进行RhD血型筛查。对已知是稀有血型的献血者,动员其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参加无偿献血,筛查结果为RhD阴性的合格献血者登记在册。不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血站免费进行RhD血型筛查。

1.2.1.3加大对稀有血型的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广告牌、大型活动、纪念日、微信公众号、qq群等宣讲血液相关知识以及稀有血型临床救治的重要性。动员更多身体符合献血条件的人员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以筛查到更多稀有血型。

1.3稀有血型献血者流失原因分析

1.3.1对血站献血服务不满意。血站工作人员态度生、冷、硬,服务不周到、细致,就会打击献血者的献血热情,造成献血者流失。

1.3.2对献血环境不满意。献血环境存在脏、乱、差等现象,会导致献血者怀疑献血后会不会感染上传染病,给献血者心理造成顾虑,致献血者流失。

1.3.3采血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护士在操作时由于穿刺技术不熟练,致献血者有较强疼痛感或二次穿刺,使献血过程不顺利。

1.3.4不固定人群的流失。大学生毕业后因就业离开上学城市,义务兵服兵役期满后因复转离开部队驻地,外出务工人员打工地域发生改变,都会造成献血者流失。

1.3.5其他流失。机关工作人员由于工作单位发生变动,离开献血所在城市;电话号码发生改变,未及时在血源管理信息系统中更新;献血间隔期满却没有机会再次献血而对献血失去热情。

1.4对照献血者流失原因、全血保存期短、稀有血型供应特点,制定管理方案:

1.4.1提升服务意识。积极开展“为献血者服务,让献血者满意”活动。从语言、仪表、行为等方面进行规范。通过信函、电话、手机、qq短信等多种方式与稀有血型献血者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动员符合条件者加入应急献血志愿者队伍,作应急或定期献血[1]。利用重大节假日、献血者生日等为献血者发送短(微)信、或邮寄生日礼物等,送去祝福并表达感谢,增强自我存在感。

1.4.2为献血者提供安全、卫生、便利的献血条件。采血环境符合相关标准要求。采血护士不断提升穿刺技术。

1.4.3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稀有血型人员资料数据库。传统的稀有血型献血者管理模式局限于本市区域内,当献血者离开本地就很容易造成流失。我站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了完善的稀有血型成员资料数据库,对未参加联谊会、在微信或qq上互动少的成员进行回访,了解原因。如是常住户籍发生变化,在征得献血者同意后,将其相关资料转接到现户籍地的采供血机构,实现稀有血型成员资源共享。

1.4.4定期召开稀有血型献血者联谊会或健康知识讲座。选择合适的时机,如春节前后、世界献血者日等,组织稀有血型成员联谊会,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加深献血者对稀有血型知识的了解,发动稀有血型成员宣传互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稀有血型和血液相关知识。

1.4.5针对血液保存期短的特点,开展冰冻红细胞技术,保存期可延长至10年。解冻去甘油,所需时间比血液检测时间短,在抢救急重症患者时能为患者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

1.4.6制定有效的献血奖励机制。当出现较严重突发情况急需稀有血型时,冰冻红细胞无法满足医疗救治,需立即联系稀有血型成员赶来献血。会产生一定的交通费和误工费,血站应予补贴。减少献血者经济损失,激励献血热情。

2.结果

通过规范采血环境、加大宣传力度、开展优质服务、完善管理机制等措施,3年来我站稀有血型建档人员逐年增加,新增:2014年91人,2015年73人,2016年92人。因我站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好,操作技术过硬,重复献血者也逐年增加。2014年1人,2015年11人,2016年39人。除了全面满足临床医疗供应外,余下进行冰冻保存,确保我市病患紧急救治时供应。3年来我站从未因稀有血型供应不及时而受到医疗机构投诉,医疗机构满意率每年在95%以上。

3.讨论

Rh血型系统是ABO血型之外最具临床意义的红细胞血型系统。D抗原在Rh血型抗原中免疫原性最强,常引起新生儿溶血病和溶血性输血反应[2]。在输血工作中,保证Rh阴性患者输注Rh阴性血是很重要的,在育龄女性输血中尤为重要,一旦由于意外把Rh阳性血输注给了Rh阴性的女孩或妇女,通常会使产生RhD抗体。在以后的RhD阳性妊娠时,这些抗体会穿过胎盘破坏胎儿红细胞,造成新生儿溶血病。如今临床上对于RhD阴性血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国家也开始加大对稀有血型献血者的筛查及相关资料库的保存。我站建站18年以来,登记在册的稀有血型献血者有722人,稀有血型在汉族人中的比例毕竟只有2~4‰。血站如何维护好现有的稀有血型队伍,避免或减少成员流失,确保不断有新成员加入,才是提升稀有血型队伍管理质量,满足临床对稀有血型需求的重要基础。

稀有血型由于临床使用的频率低,其供应有不确定性,全血保存期最长也只有35天,在采集后6天内需将其冰冻保存,保存期可达到10年,在使用前需经解冻去甘油洗涤后才能使用。在保证现有稀有血型队伍建立的基础上,还应定期进行筛查工作。利用计算机技术完善献血者资料库,以壮大稀有血型献血者队伍。

综上所述,壮大稀有血型献血者队伍,减少成员流失,注重血站的采血环境质量、提升血站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血站与稀有血型成员、稀有血型成员之间互动交流,才是提升稀有血型队伍建设质量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慧文,蓝欲晓,孙革,等。稀有血型应急志愿者的遴选、招募和保留。中国输血杂志,2007,20(3):251-252.

[2]徐研,洪缨,郑小芳。成都地区献血人群RhD阴性个体RHD基因分子机制研究。中国输血杂志,2014,27(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