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2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教学

马秀嫔

马秀嫔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前旧店中心小学

摘要:由于数学课型的不同,导入方法也呈现多样性,其关键就是要创造一种积极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受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新课程教材的编写者利用主题图,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多参考性的教学情境。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情景教学

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进行教学,这样就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使数学回归生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新课的引入到比较特征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习材料。这些素材,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生活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教师除了利用好现成的情境,还可以创设怎样的情境呢?

一、加强新旧知识的逻辑联系,创设能促进知识迁移的情境

学生在调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呈现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比较丰富。除了上节课中呈现的解决方法以外,笔者注意了有60%以上的孩子在计算丙付了多少钱时,是这样解决问题的:每本15元,10本就是15×10=150元,再买2本就是15×2=30元,150+30=180元。以上这一匠心独到的问题情境就具有了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它的精妙就在于:在问题情景中帮助学生复习了知识起点并顺利呈现出新的数学问题,并且很好地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揭示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非常清楚地诠释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算法的原理。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多发现一些方法来,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让每个组的学生都想多种方法,因而造成验证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的练习。教师忽略了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各组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和能力是不同的。有的组只发现了一个方法,可能其它组就发现了三种方法,这时教师应综合各组解决问题的程度,适时进行调控,然后在反馈环节中让学生进行交流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创造性的教就没有创造性的学;没有创造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成为空谈。问题不同于常规的可以简单模仿例题的习题,也不同于起反馈作用的考题,不能光靠熟练程度来解决,它应是知识的升华,具有新异、创造性的问题情境才能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我们要随时随地提供良机,让学生提问。

二、为数学知识寻找合适的生活原型,创设能真正唤起学习兴趣的情境

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利息”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练习情境:老师有100000元,准备2年后买房时使用,有几种存款方案?到期后各可获本利多少元?你们公司推荐给老师的是哪一种方案?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成立了“理财公司”,组织学生进行方案比较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互相讨论,形成最优的方案。数学课程标准中说,在数学问题的探究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的解题策略。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教学《圆柱的体积》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器具,长方体形状的多呢,还是圆柱体形状的多?为什么生活中的大多数器具都设计成圆柱体呢?这个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了数学的应用性,在形象思维的伴随下,训练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良好的问题情境,应该要贴近社会生活,尤其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富有情趣、有吸引力,又和数学知识密切相连,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创设有整合功能的情境

整合功能,即能够把输入的信息按问题类型或知识结构整合成一个整体,有利于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的转化。课堂教学内容包含的知识点有好几个,我们往往是纵向地组织教学活动,虽然流程很清晰,但是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如果能在一个情境中把知识点的教学都含在其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参与学习活动,不失为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在“小数的认识”这一课中,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模仿中央电台“童声卡拉ok”的评分录像,电视画面呈现了8名评委打分的结果,主持人画外音:2号选手的得分是9.60分,9.35分,9.60分,9.70分,9.65分,9.30分,9.80分,9.70分。去掉一个最高分9.80分,去掉一个最低分9.30分,2号选手的最后得分为:9.60分。把小数的读写方法和小数的大小比较结合在同一个情景之中,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同时也寓教于乐,学生的兴趣也比较高。当然在同一节课内,不适宜创设太多的情境,否则容易造成“审美疲劳”。教师一定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如,在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异同点时,不让他们马上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而不完整的,而引导小组进行讨论,共同分析,找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让学生考虑周全些,语言组织精炼些,这时再做出回答,肯定会很精彩。教师在指导,引导,协助学生学习数学时,要善于调配学生活动的步伐,要善于调控数学活动的时间。对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要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要善于使用激励性语言,鼓励那些参与程度不高,操作速度慢的学生,使自己的教学面向全体。要善于吸纳学生反馈出的新信息,并快速地做出反应,进行再加工、再完善、再拓展,释放给学生,达到师生的共同提高。

总之,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反映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还要考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认知活动过程,使知识的“探索”过程和“获取”过程有机统一。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和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