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2

论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翟相俊

山西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翟相俊

【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培养成效不一定能在试卷中呈现,在校期间也很难看到显著的发明创造,文章就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方面阐述了对高中学生物理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设情境;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8.20【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095-01

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物理情境,可以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对新知的渴求,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引起积极思维。

其一,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悬念是触发兴趣的情境之一。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在引入课题时巧设悬念,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和动机,既指明思维方向,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其二,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做好课堂演示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但统计表明,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实验好看好玩、有趣,但没有实际意义。因为目前许多演示实验都是照搬书本毫无新意,有的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效果不明显。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动手做,动脑想,体验过程,创设真正的物理情境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如讲“日光灯原理”时,必须让学生掌握电路中镇流器的作用,如果只告诉学生在日光灯启动时,镇流器能产生一个瞬时高压的作用,学生只会进行机械的记忆,不会主动思考。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将一个开关、镇流器和一节电池用若干根导线串联成一个闭合回路,同时让全班同学手拉手串联在一起,再并联到镇流器接线头的两端。教师闭合开关时,同学们没什么感觉,当教师断开开关的瞬间,镇流器产生了瞬时高压,形成的电流通过人体,全班同学同时觉得身体麻了一下,有的甚至发出尖叫。这个实验让同学们体验了一次“触电”的感觉。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思考:一个小小的镇流器,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作用?镇流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由此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三,创设议论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中,教师可设置一些既有难度又有梯度的问题情境,适当组织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彼此交流启发,使研究的问题更深入,重点更突出,更容易突破难点、疑点,从而使易混点得到澄清,易疏忽点得到强化,使获得的知识更扎实。创设议论情境,学生能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扩大信息交往,引发灵感,有时往往在议论中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通过议论能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敏捷性。如在“动量和冲量”教学中,采用问题串教学设计,精心设计小实验:教师取几颗橡胶弹丸,发给学生传看。将一颗弹丸装入玩具手枪,一手持枪,一手持纸靶,沿平行于黑板的方向击发,弹丸穿透纸靶。接着,假装再次装弹(不让学生知道是空膛),声明数到“三”时开枪,然后对某一区域的同学,缓缓地数出“一、二、三”,不等枪响(其实并不击发),手枪所指区域的同学已做出或抵挡或防御的反应。问题与讨论:(1)你们躲避什么?为什么要躲避?(2)刚才传看子弹时,为什么不躲闪?(3)空气中气体分子具有很大的速度,它们无时不在地撞击着我们最珍贵、最薄弱的部位———眼睛,为什么我们毫不在乎?(4)手枪所指区域以外的同学,为什么没有做出防御反应?讨论与小结(学生自主完成):运动的物体能够产生一定的机械效果,这个效果的强弱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这个效果只能发生在物体运动方向上。本实验让学生先产生兴趣,造成悬念,继而思索,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兴奋之余,研究课题“动量”已自然形成,同时对决定动量大小的因素和方向性都有了正确的指引作用。将实验观察内容细化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观察、思考、讨论,对于知识掌握及培养观察品质和思维能力都十分有效。

其四,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创设物理情境。传统教学中大多是凭借教师用语言去创设情境,单调、枯燥。有些物理问题比较抽象,仅凭教师的语言表述学生难以想象,影响了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掌握。为此可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结合传统教学做一些逼真的物理模拟,制作一些高质量的教学课件,恰当地应用到教学中,对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中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无法用具体的实验演示,但运用多媒体动画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伽利略的推理过程。《静电屏蔽》中电子在外电场中的运动和静电平衡时电荷的分布无法用实验演示,运用多媒体动画把电子的运动和电荷的分布展示出来,学生对静电感应和静电平衡状态就有了深刻的理解。

其五,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爱因斯坦用他高超的想象力创立了狭义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时空的最基本概念的认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设置疑问,训练发散思维。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以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为最优选择,如假设没有摩擦、人变成强磁体、地球突然做自由落体运动、重力消失……让学生充分想象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情景?也可模拟理想实验,假设理想模型、理想情境、理想作用、理想体系。还可在训练中进行模型假设、过程假设、状态假设、结论假设,化复杂为简洁,变抽象为具体,转深奥为浅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做探索性实验和设计型实验等。其六,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提一些发散性问题,注重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的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在发散思维训练的同时还应注意收敛思维的培养,设计多题一解、多问一答等练习。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交错训练,才能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分组实验前,先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测定本地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多方的联系,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学生提出几种方案后,接着对学生进行收敛思维训练,指导学生对各种实验进行比较筛选,从而找出测定本地重力加速度较为准确而又简单易行的“单摆法”。再如近几年高考中的物理压轴题,其文字冗长,问题设置多,过程多,学生只凭头脑的简单思考、推理,很难搞清楚物理过程、物理情境,学生对于这样的题目心理上就比较排斥。为此,在平时讲解例题时,教师应尽可能将文字题“翻译”成图,建立正确的图解情境,从而将繁杂的题目进行分解、剖析,使抽象的物理过程具体化,进而达到对题目的感知、理解,使之简单易解。实践证明,这样做可使学生的解题速度加快,解题格式更规范、思路更灵活,推理能力进一步加强,课堂容量也随之增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胡炳元,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阎金铎、郭玉英,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