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教育技术学科走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谈谈教育技术学科走向

韦芳

韦芳黄冈科技职业学院438000

摘要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的发展、演变历程,由此预测教育技术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教育技术学科的不断发展势必影响到对人才素质培养的侧重点,作为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主体,教育技术人才目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如何适应社会要求?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走向绩效

教育技术学是从一个领域发展到一门学科的,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从最开始的注重对“视听媒体”的理解演变到对“视听传播”的理解,再后来是“教育传播与技术”的共存,再到“以技术促进教学,达到教学最优化”为核心直到后来的注重“改善绩效”的AECT’05定义,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从“内涵”和“技术变革”两个方面,我们可以清晰的把握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教育技术的内涵来看,它包括物质形态的教育技术和非物质形态的教育技术,也就是媒体技术与智能技术;从技术变革来看,它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教育传统技术阶段、教育媒体技术阶段和教育信息技术阶段。在教育技术这个大的领域的发展背景下,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它的走向如何?

一、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教育的认识逐渐深入而发展起来的。

1970年,全美教育协会(NationalEducationAssociation,简称NEA)的视听教学部(pisionofAudio-visualInstruction,简称DAVI)更名为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并独立于全美教育协会之外。两年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定义与术语委员会”对教育技术进行了定义,标志着教育技术学研究和实践领域开始形成。

(一)国外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技术学开始于美国19世纪末期的视听教育和程序教学运动,国外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普遍认为分为六个阶段:

1、萌芽阶段(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

2、起步阶段(20世纪20年代)

3、初期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

4、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

5、系统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

6、网络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起至今)

(二)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

随着国外视听教育的发展,30年代视听概念引入我国。但在我国真正而且比较全面地探讨教育技术,是在80年代之后的事,教育技术学从此创立。

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是从电化教育学演变而来,在发展中先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电化教育”阶段

2、“教育电视”阶段

3、“现代信息技术”阶段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补充、不断改进、丰富的过程。

二、教育技术学科走向

前面简单地介绍了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是从媒体的发展和教学理论的发展这两方面来分析,为了探讨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从教育技术的定义沿革和学科性质两个方面出发,把握教育技术的学科走向。

(一)从定义沿革看教育技术学科走向

由于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涉及到研究的目的、对象、任务、领域、范畴、方法等多种要素,分析其走向相当复杂,因此,这里根据教育技术学1963年到2005年定义的演变,从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方面来分析教育技术的学科走向。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发展包括五个阶段:

1、“媒体中心”体系阶段

这种认识可以追踪到AECT1963年定义和AECT1970年定义,AECT1963年定义着重指出了教育技术的工作领域是:学习过程中信息的设计和使用,指出了教育技术的目标是:有效地使用每一种传播方法和媒体,以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AECT1970年定义说明,教育技术是指产生于传播革命的媒体,这些媒体可以与教师、课本和黑板一起为教学目的服务。

2、“系统过程”体系阶段

AECT1972年定义和AECT1977年定义中,基本上都把教育技术定位在一个“系统”或“过程”中,因此相应的理论体系也是“系统过程”体系。在这里人们只是把教育技术看作是先进技术手段与方法的应用,而没有把它看作是一门独立的有自身理论体系的学科;

3、“五领域”体系阶段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发表了AECT’94定义,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到,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应当包括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因此可以将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领域当作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4、“两层次”体系阶段

“两层次”体系是张建伟在《当代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的基本架构》中提出的: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学科,其研究领域可以分为基础性探索和应用性探索两个层次。在基础性探索层面主要有三个方面:教学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创新性技术研究以及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文化研究。教育技术学的应用领域可以划分为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在学校以外的企业培训、终身学习中的应用。

5、“三领域”体系阶段

在1994年定义的基础上,AECT2005定义做出了许多新的发展和变化,它把“教学技术”改为“教育技术”,将教育技术的五个领域合并为三个领域:创造、使用、管理,因此,在这一阶段,我认为可以将创造、使用、管理等三个领域当作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由以上五个阶段,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教育技术的学科走向脉络:资源——教学——学习——绩效。教育技术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媒体中心”→“系统过程”→“五领域”→“两层次”→“三领域”的过程,这一过程标志着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日益走向成熟。

回顾教育技术的定义沿革,我们能够看到两条清晰的线索:第一是学科的关注焦点越来越接近“促进学习”的核心。第二条线索是我们的学科在广泛吸纳和建构自己理论基础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实践与效果。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从94定义到04、05定义的转变,即“改善绩效”得到了强调,技术资源与技术过程的“恰当性”得到了重视。

(二)从学科性质看教育技术学科走向

教育技术学是从属于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中至今未列为独立学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教育技术学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能否提升为像教育学这样的一级学科。这是教育界目前争论较多的话题。

有一些人认为,近年来,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产生了一定的“磨擦”,表现为众所周知的“教学论与教学设计之争”、“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之争”等,教育技术学这个二级学科几乎没有从教育学中汲取任何营养,反而“自立门户”,倒越发像一级学科了。而且随着教育技术学的不断发展,不断探索,它也许会找到某个突破口,就像AECT04定义中提出了“绩效”这么一个新名词一样。教育技术学既然能从依附于教学论这个二级学科的三级学科上升为二级学科,那么有一天它也许就会从二级学科上升为一级学科。因此,随着学科的发展,教育技术学必然发展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

另一些人认为,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基础理论非常薄弱,只能靠教育学理论和教育科学来指导,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借鉴教育学这个一级学科,因此,它只能是从属于教育学的二级学科。

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认为,教育技术学在目前以及今后较长时间内不可能提升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原因有二:首先,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时间太短,它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专业的基础理论与课程体系至今尚不够完善,大部分课程是从其他专业照搬或移植而来,只有经验总结和从其它学科借用来的理论、观念、技术、方法,是不可能成为一门成熟学科的。而且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技术学一直是作为教育学科群中的三级学科,依附在教学论二级学科之下,局限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研究,由此导致了研究对象过于狭窄,研究层次也不可能提高。1993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进行学科调整时,教育技术学终于确立了在教育学领域中独立二级学科的地位。学科地位的提升,势必要求研究对象和方法随之拓展,并创建相应的学科基础理论体系。然而,长期形成的学科基础和学科研究传统模式是很难一下改变的。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很难发展为独立的一级学科;第二: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的定位是教育,这是无论它怎么发展都不能改变的,它的专业基础理论大都来源于教育学,需要教育学的理论进行指导,与教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它怎么能脱离教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呢?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是否会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还是一个争议性很强的问题,但不管怎样,它势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不断完善,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2】孔维宏、高瑞利?从领域到学科——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J]?摘自《现代教育技术》

【3】黄瑶芬?教育技术学发展历史[EB/OL]?摘自:http://hyf.blogbus.com/logs/2004/04/135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