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博物馆开展美育工作的重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现代博物馆开展美育工作的重要性

卢婉莹

云浮市博物馆广东云浮527300

摘要:博物馆的教育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和支持,美育工作成为近代教育的骨干日益得到人们的肯定,博物馆作为美育工作的实施场所,其美育作用可以说是其教育职能的核心。本文探讨了美育工作在现代博物馆教育中作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美育工作;现代博物馆;公共教育

0引言

随着人类文明长河波澜壮阔的起伏,博物馆既展现着深邃的人类历史命脉,又彰显着厚重的时代人文精神。博物馆作为一种为公众兴趣而设置的永久性机构,旨在通过各种方法特别是对公众展示一组组具有娱乐性、知识性而且具有文化价值的器物和标本。而美育工作在博物馆公共教育中就要担当起面向全民的审美教育、普及教育以及积极培养创新人才的社会重任,对所有公民的教育和民族文化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1、美育工作在博物馆发展中的民主思想启蒙作用

美育是对人们意识形态领域中一种精神教育的具体表现,其影响着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以及一个时代的社会心理状态。美育在中西方传统博物馆学中是民主意识的体现,充当着思想启蒙的角色。就我国而言,近代博物馆发展只有百年,博物馆其实应该算是舶来品。清朝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文字狱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但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文化的先进,开始了教育救民、实业救国的探索。国内学者开始竞相翻译西方自然科学书目,“博物院”“博物馆”也就是此时以文字的方式第一次载入了中国的史册。在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康有为、梁启超起草“百日维新”的变革措施中,将兴建博物馆和兴办西式教育等放入同一个大的改革方向下,但是变革失败,因此并没有实施。20世纪20至30年代,我国留学欧美的青年学者归来,带回了欧洲先进发达的科学教育理念,同时建设了博物馆学这个学科。这意味着我国的博物馆学从一开始就带有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启迪民智的使命。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修建我国第一个私人博物馆时,美术类就已经单独分馆陈列展品。继张謇之后,蔡元培认为博物馆是进行美感教育的重要场所,“均足以增进普通人之智德。”在当时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蔡元培将美育作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利器,这其实是借用博物馆的场地发挥美育在公共教育中的民主启蒙作用。

“博物馆”(Museum)这个词来自于希腊语的Mouseion,原义是指供奉主管艺术与科学的9位缪斯女神的神庙。在公元前500年至前450年之前,这些神庙通常建立在文学社团成员举行竞赛的地方。王宏钧主持编写的《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一书中谈到,公元前290年左右,埃及亚历山大里亚港口城市建立的亚历山大博学园中的缪斯神庙,一般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博物馆。当时这个博物馆已初步具备了分类收藏和从事研究的作用,并开放给相关学者。曾有数学、物理方面的学者,如古希腊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在此利用实物和标本做过学术研究。18世纪时,欧洲大陆上一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和三权分立的思想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迅速蔓延开来。在此背景下,1792年5月27日,法国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卢浮宫作为曾经的皇室寝宫,在历代君王对世间美的不懈追求下收集大量极具艺术价值的艺术品。当时法国第三阶级认为他们应得到和第一、第二阶级同等的权利,其中就包括欣赏美的权利。美的追求促使君王集聚了大量珍宝,而对欣赏美的权利的追求则促使皇家私人宝库成为国家公共博物馆,民主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由此可见,中西方博物馆历史发展脉络虽然不尽相同,但是美育都曾作为一种民主意识的代表,被当做实现公民自身权益的渠道。

2、美育工作在博物馆审美过程中的情感交流作用

美育在博物馆审美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实际上是一种对伟大杰出艺术作品感悟后的乐感和痛感。这种情感交流在有一定审美基础的观者身上会自发而生,而对于没有基础的观者就变成了一种无意的美感培养,也可以把这种无意的美感教育理解为蔡元培对美育的定义。作为我国第一个从理论角度宣扬博物馆社会价值的学者,蔡元培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学将美育的概念概括为美感教育,并且认为博物馆是首推的教育场所。博物馆的实物性,即实物收藏不仅是进行美育的实物教材,同时也是与其他文化教育机构的区别所在,它的直观性是指观者的视觉反应,观者能通过这种感官刺激和作品进行情感交流,而它的广博性则奠定了博物馆的文化基础。

博物馆中的教育相对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学习,区别在于它给观者即学习方提供了一个实物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审美的情感交流才存在可能性。长期从事美术学习或从小接受相关陶冶的人其实是处在一种“有意后注意”的观赏状态,他们更容易产生与作品的共鸣并根据具体的作品提出自己的意见。这种“有意后注意”的状态是长期经历无意注意后,通过对注意物的反复筛选,坚持下来的较为熟练、习惯的状态,其实是人在一种意识放松的状态下做出的判断。当他们进入博物馆时,就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艺术作品瑰丽的造型、饱和的色彩、强烈的视觉冲击等刺激。在面对伟大艺术作品时,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美,其中蕴涵的深刻典型的主题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色彩、线条和造型等,通过与观者的视觉交流后,观者就可以在这种由艺术作品本身产生的共鸣中,体悟到高尚与穆静、超然与和谐。广博性意味着博物馆存有的大量艺术作品,可以为公众提供一个无意识的情感交流场所。有西方学者在欧美比较通行的博物馆3E功能“教育国民,提供娱乐,充实人生”(Educate,Entertain,Enrich)的基础上,提出用交流(Communication)一词代替教育(Education),认为这才是公共教育的根本。从文艺复兴开始,艺术家摈弃了中世纪拜占庭式呆板木讷的绘画表现方式,开始一种对人文主义的追求。他们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倾注个人情感,所以尽管这些作品历经了几个世纪的洗礼,观众依旧可以透过作品本身与作者进行对话。美育在此扮演着情感交流的重要角色,它不仅实现了无声无息的精神对话,还伴随着自身情感交流体验。这种情感交流扩大了教育的含义,不再是简单的科学或者美学知识的扩充,而是一种思维层面上的智慧启迪。美育工作在这个过程中的情感交流作用能更好地引导观众以另一种不同于说教的方式去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

3、美育工作对当代美术博物馆发展的促进作用

美育对当代美术博物馆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主要通过美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反作用于美术博物馆。美术教育在形成自己的教育模式之前就已经是美育即美感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它自身的文化发展脉络连接着时代背景,从而形成了固定学科知识。美感教育是一种从精神层面上提出的宏观概念,其实则是一种情感陶冶。

美术教育不仅包括能在课堂上进行教授的传统绘画技巧,同时也包括对学生的艺术情感培养和升华。在学习了素描、透视、构图、色彩等相关技巧后,绘画者依旧要和自身实际相结合进行创作的探索。这种探索可以通过参观美术博物馆从过去的经典名作中汲取养分,从大自然以及日常生活中吸收灵感,最终将自己感悟到的情感通过所学技巧转化成作品。大多数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是将美术课堂教学与美术馆展示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艺术作品与展览场地之间的关系,同时将作品推入一个流通的环境中。作品与展览场地的关系是当代艺术作品逐渐脱离架上绘画而衍生出来的关系,美术博物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普通民众受教育层次的显著提高,带动了公共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美术博物馆的展览内容更加与时俱进,也就出现了在博物馆内举行当代艺术展览的现象。美术博物馆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呈现出扩大趋势,当代艺术作品的介入,使得博物馆在原有的陈列、收藏和研究的职能之外显得更加与时俱进。当代展览中的艺术品,较传统的架上绘画作品而言,在形式语言上呈多元化发展,如装置作品、观念作品和行为作品等多线索发展的作品出现,在观念上显示出的是一种对艺术自身的探索以及对整个社会问题意识、身份意识和个人意识的探索。展示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在欣赏过程中更强调观众的体验过程,而不再简单地局限为视觉的交流,嗅觉、触觉、听觉以及整个展览空间本身都被更好地调动起来。在观众参与欣赏的过程中,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提高了对美育的要求,美育同时反过来作用于美术博物馆,进一步刺激了当代艺术的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美育工作与博物馆教育相融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博物馆中,美育的价值和意义应得到重视并进一步开发。美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博物馆的美育功能潜力巨大,重视发挥博物馆美育功能,是提高博物馆业务水平,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探究性学习与博物馆少儿美育[J].杜莹.中国博物馆.2015(02)

[2]博物馆在青少年美术教育中的作用[J].岳君瑶.科教导刊(下旬).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