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走进新课程

张俊梅

张俊梅

(洛阳市第三十六中学,河南洛阳471000)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07-0000-01

摘要:我们河南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新课程标准,作为一线教师如何迎接挑战,适应新课改呢?本文从新课程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定位”,教学方式的转变

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浅谈自己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

沟通

关键词:新课标;新理念;新历史课堂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历史教学尤其是历史教学陷入了瓶颈,学生的兴趣不大,他们只是认为历史只要到考前“背”一下就行了,平时不愿多花一点的时间在历史学习上。很显然,随着形势的发展,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历史课程改革己势在必行。河南省已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新课程标准,作为一线教师如何迎接挑战,适应新课改呢?只有发挥观能动性,积极走进新课程,才能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一、新课程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定位”

1.教师应既是“专家”,又是“杂家”。“专家”就是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这是最基本的一条,没有了这一点,所有的教学都无从谈起,都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杂家”就是要求教师“一专多能”,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在其他学科也都要有所涉及。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人们重的都是“学科本位”的思想,把自己禁锢在本学科堡垒之中,不再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教理科的对文科知识知之甚少,教文科的对理科知识一窍不通,而我们教历史的往往只顾埋头于成堆的历史文献与档案,对文学名著等则不屑一顾。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也是大多靠单个人的力量来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这种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标下的教学需要,而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杂学”,它的教学内容几乎涵盖了所

有的学科门类,这就更要求历史教师应既是“专家”又是“杂家”了。

2.教师应由“教书匠”向“学者型”、科研型教师转变。上千年来,教师的角色一直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种观念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师,也造就了许许多多为教书而教书的迂腐的‘‘教书匠”。当然“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我们不能否定,它现在仍然存在而且以后还会继续存在下去,但像这种教学模式之教师的“主宰”地位已在发生变化,已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那么“教书匠”已不能适应这种教学的需要,在新课标下,我们需要的是具有改革意识与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的学者、科研型教师。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学理念的更新

长期以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张嘴”是传统历史教学的写照,同时,像“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上面讲得眉飞色舞、唾沫四溅,学生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随着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更

好的平台,可以更直观、直接地把历史知识、历史遗存展现出来,也可让学生更直接、迅速地了解历史、掌握历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的角色由“粉笔教学”转向了多样化的“多媒体教学”。比如:日本无条件投降是教学大纲规定的重点、难点,也是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的好素材。然而,如果仅仅让学生侧耳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是远远不够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的叫嚣“本土决战”;原子弹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入东北;毛泽东发出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日本外相重光葵、参某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地签字……所有这些多媒体展示的场面,会给

学生以强烈的震撼,从而对这段历史刻骨铭心。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指出:“普通初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课堂问题设计要具有思维性。言者因思而发,听者受启而再思。“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将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远至近,从学生关注的知识“热点”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自主、创新性思维在历史课堂中酝酿。如讲到《抗日战争》,组织学生参观日本侵华的历史遗迹,让学生亲眼看看、亲手摸摸我们民族的伤疤,认识战争的残酷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将教材中有关中日关系的内容与当前世界形势和国情特点相结合。

四、从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

《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核心与灵魂,也是教学教程中广大师生最有创新余地的地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容:

1.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帕斯卡尔说:“人不过是根芦苇,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在历史教育中,我们应时时注意增强学生思想的人文内涵。

2.国际视野、全球文明和开放意识。开放的中国需要学生拥有“中国、世界一盘棋”的意识。历史课堂就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新课标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叉点上,.以现代化的眼光分析比较,促使学生去关注、思考,

感悟历史发展的潮流和时代的精神脉络,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以及由此升‘华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人生理想。,历史教师应当加强政治思想修养,树立崇高的职业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把历史教育工作当作自己责无旁贷的伟大事业,怀揣一团心火去点燃学生的心火。明确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是铸造民族精神,培育国民意识。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要把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教育、人格培养联系起来。

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虽然现在的历史课堂已经在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材的簇拥下渐渐绽出笑脸,但是我认为,我们历史教师做的还不够,还应该让历史课堂绽放的更加美丽。作为普通的中学教师改变不了社会现状,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课堂,我们的肩上担负着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任,“铁肩担道义”却是一定的。

总之,在教育改革的风口浪尖上,为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我们需要学生有放眼世界的眼光,需要他们在自主、创新的学习实践中成长,需要他们把积极的思维充溢历史课堂,需要我们的历史课堂真正充满生机,而这些无疑迫切需要我们的历史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走进新课程,去用心放飞历史课堂,才能收获金色的希望!

参考文献:

[1]《背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2004年6月)

[3]《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4]马执斌《实施初中历史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和对策》(《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