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化学课堂的活力——浅谈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1

动起化学课堂的活力——浅谈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陶海燕

山东省平度市南村镇兰底中学266736

摘要: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从认识阶段逐渐发展到应用阶段,成为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他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引入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化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如何把计算机技术结合在化学教学中以及在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环境化学教学教学模式问题思考

如何把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找出一条适合新的化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一、多媒体辅助化教学的不可替代性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教学容量。在网络技术环境下,可以将图、文、音、像集于一体,可供高、中、低不同层次选择。因而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沃土。

2.创设相关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创设与教学课题有关的学习情境。上课开始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网络进入教学资料库进行个别化教学的学习,由学生通过网络提出课堂上最想解决的问题,教师适时通过投影或网络提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进入学习情境。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可进行异步的交流和学习,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自定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使教学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学生通过努力,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4.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师生交流。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及时进行信息的反馈与交流。在教学中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探索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协助学生发现“新问题”,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及时的评价,还可以进行个别辅导,促进师生交流。教师是整个群体学习过程中的设计者、导航者。教师在软件的配合辅助下使学生顺利完成了由“知”到“懂”到“会”到“对”,再到规范的全过程。

5.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特别适合于微观领域内容的教学。利用图形、动画等各种软件制成的多媒体课件可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生动地模拟和再现微观的结构、状态和过程。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电教媒体的直观性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感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了学生由于对知识难以理解而产生厌学情绪。

6.丰富的网络资源是学生学习与实际生产生活相关内容的好助手。由于各种条件所限,许多与实际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学生都不可能有直观感受和亲身经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帮助学生学习此类知识,不仅可以解决学生没有直观印象的难题,还可大大开阔其视野,培养其良好的化学学科思维方式。

二、网络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1.教师面临的挑战。在网络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课件制作的技能,同时教师对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必须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精心设计、策划,这对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2.把握好恰当的教学节奏。把握好恰当的教学节奏是实施多媒体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给大多数的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和记笔记的时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不能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代替实验操作。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对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的功能是任何手段都代替不了的。因此,有条件做的实验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切不可让学生在计算机和网络上一看了之。再逼真的多媒体技术也不能将亲自动手的实验取而代之。

4.运用多媒体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不能让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量大的优点成为“满堂灌”的另一种形式。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课前准备时,一定要注意“以人为本”,遵循“适量”原则,切不可贪多求快。

5.课堂教学完整性。现行课堂教学只有45分钟,虽然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对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时间有一定的预见性,但是由于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有不确定性因素,要使学生在45分钟内完成整个模式的教学流程,是非常紧迫的,网络教学的开放性和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必然产生了矛盾。

6.资源库的建设。要进行网络教学,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其主要内容有:虚拟化学实验室、网络课件库、习题试题库、教案素材库等。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视频捕捉、自主开发等。

7.师、生间情感交流的削弱。由于教师、学生间的交流是通过计算机系统的软件平台来实现的,缺乏肢体语言上的交流,客观上减少了师生及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阻碍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作用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袁金华《中学化学教学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