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三情”共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2

阅读教学中的“三情”共鸣

张秋红

张秋红

(河南省孟津县教师进修学校河南洛阳471100)

中图分类号:G25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000-01

摘要:情感共鸣是进行交流沟通的最佳境界。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使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必将促进人物对作品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被文章的情感所感染,更加深刻地领悟文章内涵,提高阅读效率。

关键词:阅读教材朗读情境情感共鸣

只有“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能恰当地融入情感教育内容,必将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只有作者的感情、教师的感情、学生的感情达到和谐一致,产生共鸣,才能产生最优课堂气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一、分析教材,体会作者情

一篇文章的情感色彩是蕴涵在语言文字之中的,有些文章作者是直抒其情;有的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则往往含而不露,需要读者去揣摩体会。因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作者是饱含着对敬爱的周总理无比爱戴和怀念的深厚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热爱。《小音乐家扬科》、《小珊迪》这类文章则充满了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比憎恨。《桂林山水》、《瀑布》这类文章则可看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等等。教师在备课时只有透彻理解了文章内容,深刻领会了作者的情感,才便于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使教学有的放矢。

二、深人理解,培养教师情

“入境才能动情”。要让学生和教师、作者有一种相同至少是相似的情感体验,这其中,教师的情是关键。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以师情为主导的师生情感的彼此交流,才会给学生以深深的感染。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和课文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就能充分发挥这种感染作用,收到应有的效果。

如备《月光曲》一课时,第一遍读课文我就被深深地感动了,接着我又听了《月光曲》的乐曲,优美的旋律又打动了我。文字与音乐相配,使我更加体会到了那难以言表的意境美。当我又阅读了大量有关贝多芬的资料,了解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的不公平,以及他在音乐上的辉煌成就。这时,当我再一次读到课文中贝多芬怀着深深的同情走进茅屋,为穷苦的盲姑娘弹琴,因遇到知音即兴刨作了传世之作《月光曲》时,我仿佛听到了音乐家那激动得难以按撩的“咚咚”心跳声;仿佛看到了贝多芬正把全部的情感倾注于十指之间,那乐声里充满着音乐家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

情感教学的实施是否成功,最终要由学生来体现。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为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图画展示、音乐渲染、语言描绘等手段,去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把学生带入课文中特有的情境中去。

(一)音乐渲染

美好的音乐不但可以渲染气氛,而且可以通过听觉直观启发学生想像,体会文章内容,陶冶学生情操。

《瀑布》一文在写瀑布的声音时,书中是这样写的:“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两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瀑布那种“浪涛击岸”和“风吹松林”兼而有之的声音。但是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出这种意境和气势还是比较困难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便让学生深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采用播放“浪涛击岸”和“风吹松林”的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听觉来体会瀑布声势的浩大。

我还在适当的环节让学生配乐朗诵全诗。文中优美的文字,再加上耳边那时而轻缓,时而明快,时而激昂的音乐,更唤起学生无限的遐想,进一步感受到瀑布的壮美。

(二)图画展示

同音乐的渲染相比,图画更加直观,它可以通过视觉形象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学《瀑布》一课,当学生读到“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一句时,这样问学生:“瀑布全身到底是什么样儿呢?”学生便会在此段中找出“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一句来。作者到底为什么这样来写瀑布的全貌?“千丈青山”说明了什么?“衬”是何意?又为什么把瀑布比做白银呢?这短短的几句话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把一幅瀑布的全貌图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来谈谈对这句诗的理解。学生此时的真切感受是:千丈青山显示出瀑布的高大雄伟,白银不仅写出了瀑布的颜色,而且还写出了瀑布在阳光照耀下晶莹发亮的光泽。白银似的瀑布再加上青山的衬托,显得更加壮丽。

对瀑布的形态,文中这样写道:“好伟大啊,一座珍珠的屏!”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也采用图画展示法。这样,便使诗情画意形象具体地交汇在学生的头脑中,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陶醉在诗的优美意境中,情不自禁地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语言描绘

教师生动、优美、感人的语言,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为了讲好《月光曲》一课,我在教学语言的组织上进行了反复琢磨、推敲。由始至终力求语言精练,语调富于变化,充满激情。当讲到《月光曲》的诞生时,我用这样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月光曲》没有在豪华的音乐厅里弹出,而是诞生在一所简陋的茅屋里;最先听到它的不是那些上层的达官贵人,而是贫苦的两兄妹。同学们,难道你没有体会到,在这首乐曲的每一个音符里,都饱含着贝多芬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和热爱吗?

言虽尽而意无穷。教师娓娓的描绘,激昂的情绪,将学生的内心情感充分激发出来,使学生完全领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指导朗读,升华学生情

情境的创设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检查方法之一便是听学生的朗读。朗读可以做到以声传情,以情感人,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瀑布》一课,我依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可能产生的疑点,有目的地选几处进行了朗读指导,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下面举三处例子加以说明。

第一处:“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由刚开始“未见其物先闻其声”的急切心情,到现在猛地一下望见了瀑布的全貌,心情是多么惊喜和激动!读时,要表现出这种惊喜和激动的心情,从而突出瀑布的美。

第二处:“好伟大啊,一座珍珠的屏!”这是一个倒装句式,突出表现了作者对瀑布雄伟气势的赞叹。让学生读出这种气势,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和谐统一。

第三处:“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一连串的比喻,使瀑布在阳刚之气以外,又多了一层阴柔之美,把瀑布写得缥缈、朦胧。读这一句,要通过声音的轻柔表现出自己仿佛被这飘飘欲仙的境界给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朗读,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个人读、齐读等形式,还可以配以音乐、手势、表情等手段,使学生深刻领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使这种情感得到强化和加深。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我认为阅读教学要注重情感教育,就必须达到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共鸣,才能使学生被文章的情感所感染,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