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急诊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杨汉杰

杨汉杰

(广东省大埔县人民医院急诊科514200)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急诊收治且48h内持续阵发性房颤患者8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胺碘酮和普罗帕酮静脉注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转复时间为198.2±23.4min,转复率为88.37%;对照组转复时间为79.1±18.5min,转复率为81.39%;观察组不良反应主要为低血压、心动过缓、面部潮红、全身皮肤灼热感,对照组不良反应主要为心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结论:急诊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转复时间较长、转复率较高、疗效安全确切,值得在急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胺碘酮阵发性房颤临床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5-0145-02

阵发性房颤是急诊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患者就诊时多伴有明显的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严重者会伴发心绞痛、低血压、心功能不全、血流动力障碍等症状,是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常见的症状表现[1]。通常发作开始较为突然,且发作时间持续不一,短者仅数秒,长者可持续数日或数周。阵发性房颤发作的时间越长,转复成功率则越低,超过48h患者,可继发血栓,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阵发性房颤及时进行复律治疗是十分必要的[2]。为探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对观察组43例患者应用静脉注射胺碘酮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1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86例持续时间小于48h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44例,女性42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1.3±8.6岁。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就诊前7d内未服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未进行心脏手术及复律治疗,排除近期心功能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原发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卧床,建立静脉通道。严密监测患者心电、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观察组给予胺碘酮静脉注射,首次剂量150mg加入5%葡萄糖20ml中10min内缓慢静脉推注;给药后未复律者于30min后再次给予上述计量药物静脉推注;仍未复律者,给予胺碘酮450mg加5%葡萄糖微量输液泵注入静脉,1mg/min,观测患者心律,治疗6h仍房颤患者将泵入速度改变为0.5mg/min,直至成功复律。

对照组患者给予普罗帕酮静脉注射,首次计量70mg加入5%葡萄糖20ml中10min内缓慢静脉推注;给药后未复律者于30min后重复给予上述剂量一次;30min仍未复律患者,普罗帕酮140mg加5%葡萄糖微量输液泵注入静脉,0.5—1.0mg/min,持续速度注入,直至成功复律。

如患者出现窦性心律、室性心律失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支气管痉挛、碘过敏反应、用药24h小时后未复律、心室率每分钟<50次、血压小于90mmHg/60mmHg或其它影响患者健康的情况应立即停止给药[3]。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血压及心室率变化、转复时间、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对比运用x-±s进行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转复成功患者的平均转复时间为198.2±23.4min,对照组为79.1±18.5min,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压为117.2±16.3/72.4±9.7mmHg,治疗后血压为116.4±15.3/71.2±8.4,两组血压变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心室率下降至每分钟100次以下且转复窦性心律者,观察组为4/5,80.0%,对照组为9/22,40.9%。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4例,对照组9例。两组患者转复结果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转复结果

组别(n)1次用药2次用药维持用药合计总转复率

观察组(43)121793888.37%

对照组(43)191153581.39%

3讨论

阵发性房颤临床用药治疗原则为成功转复房颤并维持窦性节律,不转复房颤并控制心室率。其治疗目的是终止房颤发作,预防房颤复发。阵发性房颤患者成功转复并且长期维持稳定的窦性心律是最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恢复、维持窦性节律也是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因素[4]。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广泛用于房颤患者的心律转复,转复有效率高达83%。具有抑制浦氏纤维和心房肌动作电位最大上升速度,缩短APD和ERP的药理作用,并且能够提高机体心肌细胞的阈电位,减小其自发兴奋性,阻滞折返旁道,从而重建窦性心律,终止房颤[5]。本研究中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的转复率较高,转复时间较长,心室率下降程度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较少。表明胺碘酮是转复阵发性房颤的安全有效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敏,闵海燕,杜俊.胺碘酮预防房颤复发与房颤转复前持续时间的相关性分析[J].江西医药,2010,(10):1102-1103.

[2]李永勤,王敏,范艳梅,王聪霞,赵玲,秦小金.胺碘酮和西地兰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比较[J].陕西医学杂志,2008,(04):474–475

[3]VijayalakshmiK,WhittakerVJ,SuttonA,etal.Arandomizedtrialofprophylacticantiarrhythmicagents(amiodaroneandsotalol)inpatientswithatrialfibrillationforwhomdirectcurrentcardioversionisplanned.AmHeartJ,2006,52(4):863-866.

[4]陆昆.胺碘酮与加镁极化液联合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临床疗效的评价[J].陕西医学杂志,2011,(08):1060–1071

[5]李军民.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对比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06):1309–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