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上市公司内控缺陷信息披露问题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9-19
/ 2

国有上市公司内控缺陷信息披露问题分析

姜玺玺

姜玺玺JIANGXi-xi(济南大学管理学院,济南250022)(SchoolofManagement,UniversityofJi'nan,Ji'nan250022,China)

摘要院本文选取了42家国有上市公司2010耀2012三年的相关报表数据,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从而归纳出目前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在披露内控缺陷信息时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Abstract:Thepaperselectstherelevantveportdateof42state-ownedlistedcompaniesfromtheyear2010to2012,tomakedescriptivestatisticsonthestatusquoofinternalcontroldeficienciesdisclosure.Thuswesumupthecurrentproblemsofinformationdisclosureofinternalcontroldeficienciesinstate-ownedlistedcompaniesandputforwardrelevantpolicysuggestions.关键词院国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Keywords:thestate-ownedlistedcompanies;internalcontroldeficiencies;informationdisclosure中图分类号院F233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27-0191-02

0引言经历了安然、世通等一系列事件后,美国于2002年7月颁布了萨班斯法案,基于此,我国相关部门也先后于2006、2008以及2010年颁布了相关规范和指引,要求上市公司主动披露内控自评报告。但当前来讲,还没有一套专门针对于指引国有企业内控的相关规范出台,而我国国有上市公司也亟需相应的内控指引来指导和规范,一方面,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2011年3月到6月,东南融通、中国高速传媒、中国智能等多家国有上市公司由于财务诚信危机在美国遭摘牌,可见我国国有企业在内控方面还存在很大漏洞,仍需进一步改善。因此,研究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内控缺陷的披露状况可以帮助投资者和政府更好地了解国有上市公司的内控现状,以便发现问题,督促国有企业更好地解决问题、完善体系。

1我国研究现状由于国内关于内控相关规范的颁布较晚,因此内控缺陷信息披露状况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大多致力于有关内控信息披露状况的研究。一是早期对内控报告作用与意义的研究,通过研究,学者认为内控报告可以增进企业内控,减少财务舞弊状况,如李明辉(2001)[1]等。二是对于内控自评报告规范性的研究,多数学者通过研究对比发现,我国企业内控自评报告格式不一且不规范,多有避重就轻之嫌,如戴新华等(2006)[2],瞿旭(2009)[3],王惠芳(2011)[4]等。三是随着相关规范的颁布,学者们更致力于内控信息自愿披露情况的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动机不强,如杨有红、汪薇(2008)[5]等。而对于内控缺陷信息披露状况的研究并不多,且大多集中于内控缺陷影响因素的研究,如蔡丛光(2010)[6],刘亚莉(2011)[7],董卉娜、朱志雄(2012)[8]等。

目前,国内研究大多集中于内控信息披露状况和内控报告是否规范等方面,而对于内控自评报告中内控缺陷信息披露情况的研究却很少,并且纵观国内学者的研究文献来看,基于上市公司的产权性质角度,探讨内控缺陷信息披露情况的研究很少。鉴于此,本文以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目前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内控缺陷信息的披露现状。

2国有上市公司内控缺陷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本文分析了42家国有上市公司2010耀2012三年的内控缺陷信息的披露情况,样本信息主要来源于巨潮资讯官方网站所披露的内控自评报告的相关信息。本文按照深圳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行业分类,从各行业中随机选取国有上市公司数量额的5%作为该行业的样本,虽然样本数量不多,但涵盖了全部行业,故此次分析大致可反映我国国企内控缺陷信息的披露状况。

2.1内控自评报告披露现状分析如表1,披露内控自评报告以及内控缺陷信息的国有上市公司三年内逐渐增加,2012年,国有上市公司内控自评报告披露率尽管已达100%,但其内控缺陷信息披露率三年内最高只达到了83.33%,还没有完全实现100%的内控缺陷信息披露率。

2.2已披露内控缺陷公司的披露情况分析根据上市公司内控自评报告是否详细指出本公司存在哪些具体的内控缺陷,本文将披露内控缺陷信息的公司分为了详细披露和简略披露两种类型(详见表2)。虽然针对这两类公司来讲,其披露情况在三年中越来越好。但总体来看,国有企业能够详细披露内控缺陷信息的公司并不多,虽然2012年的披露数量比较多,但大多只是简略披露,并没有具体披露企业存在的内控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信息的应用价值。

2.3未披露内控缺陷公司的披露情况分析本文综合未披露内控缺陷信息公司的主要情况,将其分为报告披露内控无缺陷、仅提出未来整改计划和用词模糊、难以辨别三种类别淤,可以看出2012年未披露内控缺陷的公司相对于2010和2011年来说已较少,但仍存在,且明确指出内控无缺陷的公司随着年份的增加越来越少;用词模糊、难以辨别的公司却逐年增多,并且这些上市公司一般在内控自评报告的有效性评价中会用到“随着环境的变化,我们的内控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等类似的说法,所以对此我们很难进行分辨(详见表3)。

2.4内控缺陷种类及原因的披露情况分析通过六类内控缺陷中上市公司的总计数量可以看出,内控缺陷种类的披露,主要集中在内控制度建设或内控监督问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不强、业务操作流程管理不足或经营缺陷问题上(详见表4)。一方面说明了,这些问题是国有上市公司内控缺陷发生的集中区域。但另外一方面,由于披露缺陷种类的上市公司本身就不多,加之这些公司对于问题的描述内容太宽泛、不能细致到具体问题。如表5所示,对内控缺陷产生的原因进行披露的国有上市公司数量并不多,且披露的原因也比较宽泛和空洞,缺乏实质性的描述,严重影响了信息含量的有效性和可读性。因此信息含量不足,缺乏细致性、实质性描述也是上市公司内控缺陷信息披露亟需规范的一大问题。

内控缺陷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内外环境的变化、业务经营水平的提升、公司规模扩大的需要、监督要求的提升等,但对内控缺陷产生的原因进行披露的国有上市公司数量并不多,且披露的原因也比较宽泛和空洞,缺乏实质性的描述(详见表5)。

3原因及对策分析通过对国有上市公司内控缺陷披露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与2010、2011年相比,2012年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内控自评报告缺乏披露的现状已得到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国有上市公司内控缺陷披露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存在内控缺陷信息披露不规范;缺乏一般、重要及重大缺陷划分标准;内控缺陷信息未披露的公司,其用词模糊现象严重,可能存在掩饰行为;内控缺陷信息含量不足、缺乏可读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综上所述,国有上市公司在披露内控缺陷信息时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主要原因有:淤缺乏对内控缺陷进行明确划分的标准。目前我国企业在认定内控重大缺陷时还存在一定难度,根源在于我国的内控相关指引和规范还没有对内控缺陷程度进行明确的划分,因此各上市公司对于内控缺陷划分进行自行定义且标准不一。于缺乏内控缺陷信息披露的监管。内控缺陷信息并不等同于会计信息,其所引发的经济后果尚没有引起投资者及政府监管部门的足够重视。因此许多企业对于内控缺陷信息只是避重就轻、泛泛而谈,甚至出现了雷同抄袭现象。盂缺乏对责任主体的界定。我国对于内控信息披露主体的界定一直比较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出现内控缺陷信息披露不积极、不具体的情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的含量和价值。

针对以上问题和原因,一方面,我国应出台相关规范,更加明确上市公司内控缺陷披露的合法、合理性,以及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具体披露内容,并且进一步明确划分一般、重要和重大内控缺陷的标准,使得上市公司进行披露时有法可依、有理可据。另一方面,对于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中的有用信息,比如具体的内控缺陷内容、产生的原因等,内控相关部门应对其要求强制性披露以增强信息的可读性。并且进一步完善内控信息的责任追究机制,适当对一些重点国有企业进行内部控制报告及相应公司制度建设的检查。监督上市公司真实有效地披露内控缺陷信息。同时国有上市公司内控缺陷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的指引和督促,更需要国有企业自身的积极性和内控意识的提高,以此诚信披露,更好地向外界提供真实可靠的内控信息,促进国有企业内控体系的健康发展。

注释院淤未披露内控缺陷信息公司的分类方法借鉴王惠芳在《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现状、困境及基本框架重构》一文中的分类方法。

参考文献院[1]李明辉.浅谈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J].审计研究,2001(3):44-46.[2]戴新华,张强.我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国际借鉴与路径选择[J].金融论坛,2006(8):53-57.[3]瞿旭,李明,杨丹,等.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现状研究———基于民生银行的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09(4):37-50.[4]王惠芳.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现状、困境及基本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011(8):61-66.[5]杨有红,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会计研究,2008(3):35-40.[6]蔡丛光.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分析[J].财会研究,2010(4):33-34.[7]刘亚莉,马晓燕,胡志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基于治理特征的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26(3):39-42.[8]董卉娜,朱志雄.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1):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