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师徒制”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师徒制”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倪苏妮

(北京市仪器仪表高级技工学校,北京市100095)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工程测量技术有着广泛的就业市场,近年来就业率得到大大提升。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积极探索“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生的多重身份的转变,学习不同的专业能力与专业技巧,使学生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用实际检验理论,不断提高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工程测量;师徒制;培养;研究

一、师徒制的内涵与特征

当前教育现状,“师徒制”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易于实施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为社会培养高技术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师徒制”是一种符合教学改革、社会发展发现和企业用人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相对于传统式的人才模式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1]。

“师徒制”有一下几个体征,第一,校企双元联合培养。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场地主要有两个地方,学校和工厂企业。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知识基础。在企业的培训中进行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2]。第二,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学生的身份不在单一,具有多种属性,这也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适应两种身份之间的转换,在不同的身份下学习不同的技能。第三,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学生在学习中的任务也更加多样,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的掌控学习与工作所占的时间比例。第四,岗位能力核心本位。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在实践操作中所要具备的能力与技巧,使自己不断满足企业的用人标准。

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根据我国工程测量技术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现状与社会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这两者相结合共同确定各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先进性、综合性与准确性,为社会企业提供优质、专门的劳动力与建设者[3]。

(一)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够了解测绘仪器的使用原理,能够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专业的测量仪器对地理信息进行测量,结合测量数据具体分析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同时还要掌握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相关理论基础,能够根据实际的地理状况设计出具备科学性的测量方案,能够根据测绘方案进行专业的测量[4]。要具有与时俱进的观念,对原有的技术进行不断的更新创造。

(二)构建课程体系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课程核心与课程目标,要以“学工结合、校企结合、顶岗实习”为教育教学的切入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与操作技巧,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必须要通过专门的实践才能够掌握专业的能力与技巧。因此,在构建工程测量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时,要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突出“工学交替、现代学徒”的教学特色,构建“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理论学习—社会实践”这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课程体系。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具备专业性的实践能力。

(三)构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实践性,学校和企业不断加强交流与合作,将学习的理论与企业的实践相结合,保证学生专业性知识的完整性与实用性。因此,学校与企业共同探索构建适合的学工结合教学体系。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需要确立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各院校纷纷建立了“工学交替、进阶入岗、师徒传承”的“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整个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的学习进程中,将学期进行拆分,使其成为上下连续阶梯式的教学模式,各个阶段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学生的专业学习体系,例如1-2学期让学生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工程测量行业的相关标准与规范,了解测量工具的基本原理与用法,为之后的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3-4学期将学期内课程也进行拆分,聘请企业师傅请进课堂,以小组形式进行实际的测量与实践,将理论与实践演练真正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5]。5-6学期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在实习中寻找自身的不足与缺点,加以完善与改正,为毕业真正进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三、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校企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期,要根据本专业的教育现状与发展前景以及学校的教学方向与教学模式,再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反馈信息不断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学校也要加强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相关企业的联系,通过对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需求进行探究,不断完善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邀请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教授与企业的专家根据学校的教育实际,共同谈论、研究出适合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中工程测量的标准与侧重通过学校的教育传授给学生。

(二)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根据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实际情况,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实行“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组织与教学安排上,需要根据实际制定相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安排。要学习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并使之本土化。在教学评价上,也要采用学校教学评价与企业实习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校对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状况进行评价,企业对学生的实习状况进行评价,将两者相结合共同得出学生的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更具准确性、科学性与合理性,能够综合的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6]。

(三)教师与师傅之间进行深度的交流

为了更好地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开展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密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使课本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优秀文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每一节课程中,都要将企业中的实践任务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理论知识后,能够迅速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教师要与企业的师傅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保证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将教学效果发挥到最大化[7]。

结语: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各方也越来越重视对工程测量技术人才的培养。根据教学方向与教学现状,各院校纷纷建立“师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这种模式下进行学习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为毕业进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在就业中成为专业的劳动力与建设者,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曾颢,赵曙明.企业师徒制中介机制理论视角的述评与未来展望[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38(12):130-140.

[2]赵书松,吴世博,赵君.师徒制情境下心理资本传递的多重中介模型研究[J].管理学报,2017,14(07):1015-1023.

[3]张中启.现代师徒制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皮革服装方向)中的应用探讨[J].西部皮革,2016,38(19):27-29+33.

[4]尹开勤,赵敏玲,殷淑芳.“师徒制”式机械制造人才培养实践与成效[J].中国市场,2016(23):81-82.

[5]刘清昆.新手型教师“师徒制”学习的实践改造——以数学教师“师徒制”学习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5(18):44-46.

[6]朱佳妮,朱军文,刘莉.德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变革——“师徒制”与“结构化”的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64-69.

[7]王星.师徒关系合同化与劳动政治东北某国有制造企业的个案研究[J].社会,2009,29(04):26-58+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