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符晓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论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符晓华

符晓华

符晓华

海南省东方市第四小学

摘要:本文主要从德育教育的视角,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分别从课堂讲解、古诗词教学和阅读练习教学三个维度,向学生渗透相关德育思想理念,指引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策略

"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和本质要求,在"立德树人"教学发展观指引下,我国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工作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而思想道德修养作为学生基本素养能力的重要维度,其对于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而言至关重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教材内容为载体,通过特定的教学案例创新教学实践过程,向学生渗透德育思想,既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下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目标,又能够从核心素养能力出发,实现"智育"和"德育"相统一[1]。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讲解中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包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有些属于爱国主义素材,有些属于传统民族文化素材,还有些内容属于古今文人生平的英雄历史事迹等,这些教学内容都包含了深刻的德育教育成分,教师应挖掘这些教学内容中的德育教学关键点,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认真研读教材,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以小学语文《欢乐的泼水节》这一课的内容为例,此文紧扣"欢乐"这一主题详细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欢乐场景,旨在向学生传递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和不同风俗习惯的思想。以此为例,教师可以德育为视角,紧紧围绕我国少数民族--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精神风貌等为切入点,在小学语文课堂讲解中,向学生渗透相关的德育知识理念。如教师可在该课的课文预习阶段,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并为学生提出疑问,请问课文中所说"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这一句中的水和吉祥如意有什么关系?如果一个人身上被泼了很多水,他不仅会感到很难受,又怎么会觉得幸福呢?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这些令人摸不着头脑的"难问题"、令人哭笑不得的"傻问题"和令人啼笑皆非的"怪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提问交流空间与时间,让学生认真梳理和总结这些五花八门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在对话交流中解决这些疑问,从而紧扣欢乐,从傣族人民的泼水动作、准备清水的讲究、泼水时的欢乐场景等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并将清水引申到"吉祥如意"的文化层面,随机提问"如果让同学们来参加这次泼水节,你们会将清水泼给谁呢?"有的学生回答泼给老师,有的回答泼给同伴,还有的学生回答泼给自己的亲人,希望世界不再有战争,希望家人健康平安,希望朋友欢乐愉快,在孩子们的眼中,水是清澈的,纯洁的,也是美好的,通过渗透德育理念,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深层次思想内涵,更能够学会用"爱"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

二、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作为教育者和引导者,在小学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中,要扮演"引路人"角色,通过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寻找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和引导学生好奇地问,在师生平等对话沟通过程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从传统的民族艺术、诗词文化中培养自己的高尚道德情操、思想品质、审美情趣等,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情、亲情,陶冶心智,据此结合学生的兴趣所在,设计并开展相关"德育"教学实践活动,当学生对文中的内容有了基本了解之后,就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由此可将基本的知识教育拓展延伸到"德育"教育层面,启发学生主动在"德育"教学中探究语文知识,展开深入思考,提升道德修养[2]。

如小学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讲述的是一种积淀思乡的文化,而思乡又是游子心中永远的歌,其承载着多少思念、多少孤独、多少期盼和多少渴望,每个小学生将来都会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到外地去学习、工作,时间久了每个人都会触发浓浓的思乡情感。所以,在板书设计时,教师可故意将"思"字写小,并安排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通过阅读,有的学生就会向老师提问问题,比如有学生认为这篇课文的核心在于"思",而老师却将板书中的"思"字写得很小,并没有凸显出这篇文章的重点内容。利用这一契机,教师可启发学生再次精读和细读文章,并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话交流与讨论,尽可能多搜集和整理一些与"思"有关的句子和词语,以此来与老师进行课堂对话交流,并证明自己提出的疑问和观点是正确的。通过佳节引入蓄情感、读文交流明诗意、品字析文悟诗情、拓展吟诵感诗境四个环节,经过教师点拔和激励后,学生为了在与老师的对话沟通中验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就会积极开始寻找和阅读课文,并作如此汇报"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随后,在与学生的课堂对话中,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赞赏与奖励,并将板书中的"思"字增大,通过这一教学对话,让学生懂得学习要质疑,并用观点来证明自己的疑问。只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对话教学中"平等地学",才能创设良好语文对话课堂教学情境,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引入作铺垫,降低学生知识学习难度。最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浓浓的思乡情怀,启发学生用用自己的方式读懂永远的乡愁。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练习中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教育阶段是启迪学生心灵,触发学生灵感,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最佳时期,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有选择性地筛选一些教材文本与课外读物,在课堂对话教学中组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学生对话视角,以课堂阅读练习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端正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美好和希望,通过德育教育,让学生勇于帮助他人,乐于帮助他人,学会用感恩的心对待生活[3]。

以《司马光砸缸》这一课程的学习为例,在课堂德育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现场开展一次关于"司马光应不应该砸缸"的课堂交流辩论会,将学生分为A、B正反方两组,然后由教师来当裁判,组织两组学生进行现场对话辩论。在课堂对话辩论中,其中正方即A组学生认为"司马光当时所处情况危急,其他小朋友已经被吓坏了,若他不当机立断砸缸救人,一条鲜活的生命可能就此终结,所以司马光应该砸缸......",而B组即反方学生认为,"在教材课文配图中,水缸中的小孩已经明显落底,如果司马光要想砸缸,就需要拿一块非常大的石头砸水缸,假如当时太过着急,司马光将水缸砸破,但由于用力过猛就很容易将缸里的孩子砸伤,所以不赞成司马光砸缸......"。此时,正方辩友又会补充道"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若没有司马光的果断和勇敢,小孩可能就没救了",而反方则认为,"越是在紧急的情况下,就应该想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救人,当时的司马光完全可以仿效乌鸦喝水的办法安全救出小孩......",当两组学生都在激烈的辩论中拿不出更多观点时,教师可介入作总结,"辩论双方所提观点都有理有据,其实这篇课文我们学习的重点不在于评判司马光个人的行为是否正确,而应从他身上学习司马光面对风险临危不惧、不抛弃同伴的精神"。通过这样的情境式德育教学,考验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学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从中感受语文德育课堂的魅力和精彩。

结束语:

综上分析,德育是"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而小学语文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思想情感、价值观和行为态度的学科,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德育"思想理念,能够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端正学习行为和态度。

参考文献:

[1]陈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25):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