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县碘盐监测结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灵山县碘盐监测结果分析

何福德

何福德(广西灵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35400)

【摘要】目的了解灵山县2007年~2012年碘盐监测结果,为消除碘缺乏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要求进行抽取食盐样品,按照国家标准GB/T13025.7-1999规定的方法进行碘离子浓度检测,按照国家标准GB5461-2000的规定对检测结果进行判定。结果6年共抽取食盐样品1745份。碘盐含碘量平均值为33.2mg/kg,标准差为6.2mg/kg,变异系数18.7%。其中碘盐覆盖率、碘盐合格率、合格碘盐食用率和无碘盐率分别为92.6%、97.2%、90.0%和6.5%。结论灵山县非碘盐在农村还占有较大比例的份额,碘盐覆盖率、合格碘盐食用率波动较大,应加强碘缺乏病的健康教育,提高大家对碘缺乏病危害的认识,自觉食用合格碘盐。同时要提高生产工艺,克服碘盐含碘量均匀性差的缺点。

【关键词】碘缺乏病碘盐监测

碘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当摄入不足时,机体会出现一系列障碍,产生所谓的碘缺乏病。目前一般将碘缺乏病定义为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造成机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和亚克汀病、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先天畸形等疾病。碘缺乏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受威胁人口最多的一种疾病,全球有38%的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区。我国是世界上碘缺乏病分布广泛、病情严重的国家之一[1]。为了消除碘缺乏病,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在部分病区实施加碘盐供应,到1994年开始实行全民食盐加碘。因而,碘盐监测就成为消除碘缺乏病的重要环节。为了解本县居民食用碘盐情况,为消除碘缺乏病提供科学依据,现把灵山县2007年~2012年碘盐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采样方法

采样方法按照《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要求进行。对辖区内18个镇按东、西、南、北、中划分5个抽样片区,在东、西、南、北每个抽样片区随机抽取2个镇,在中片区随机抽取1个镇,共抽取9个镇,在抽中的镇中随机抽取4个行政村(居委会),在每个抽中的行政村(居委会)中随机抽检8户居民的食用盐。每年收到盐样288份及其以上,6年共收到1745份,分别检测其碘离子含量。

1.2检测方法

碘盐检测按国家标准方法GB/T13025.7-1999[2]中的直接滴定法进行,当检测结果出现异常时再改用氧化还原滴定法。

1.3判定标准

按照国家标准GB5461-2000[3]规定,加碘盐中碘离子含量20mg/kg~50mg/kg为合格碘盐;5mg/kg~19mg/kg或>50mg/kg为不合格碘盐;碘离子含量低于5mg/kg为无碘盐。

2质量控制

灵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碘盐检测实验室每年均接受国家碘缺乏病参照实验室下发的加碘盐盲样考核,考核结果全部合格,并获得合格实验室证书。在每批标本检测的同时,用优级纯氯化钠和优级纯碘酸钾配制成内控标本,其测定值均符合误差要求。

3检测结果

6年共检测居民户碘盐1745份,按文献[1]介绍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碘盐覆盖率为92.6%;碘离子含量5mg/kg~19mg/kg的43份,占碘盐的2.7%;碘离子含量>50mg/kg的2份,占碘盐的0.1%;碘盐合格率为97.2%;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0.0%;检出无碘盐114份,无碘盐率为6.5%。各年度检测结果见表1。

表1灵山县2007年~2012年碘盐结果

4讨论

碘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其在人体生理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机体碘缺乏时,就会产生多种疾病。而在食盐中加碘则是消除碘缺乏病最根本、安全、经济、简便的措施。从这几年碘盐监测结果来看,本县全民食用碘盐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

首先是碘盐覆盖率和合格碘盐食用率还存在不达标[1]的现象。从6年监测结果中看到,每年都能检测出非碘盐。其中2009年和2012年的碘盐覆盖率监测结果均未达到90%。而合格碘盐食用率的监测结果更差,除了2010年和2011年外,其余4年的合格碘盐食用率均未达到90%,最低的只有86.2%。作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灵山县属于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居住分散,一些偏远山区经济还相对落后,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滞后,群众的卫生意识还比较差。当不法商贩把非碘盐运来销售时,一些群众还是表现出极大的购买热情。从6年监测的216个村委(街委)统计中看到,出现非碘盐的村委有35个,占16.2%。其中有11个村委监测点的非碘盐达到50%以上,最高的1个村委监测点非碘盐达到100%。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责,将消除碘缺乏病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落实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卫生、工商、盐业部门加强配合,从而认真贯彻执行《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食盐专营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强合作,依法防治,切断非碘盐供应源头,使群众能吃到合格碘盐;其次是碘盐的加工工艺还需进一步提高。虽然6年来监测的碘盐总体合格率达到97.2%,但其总体标准差高达6.2mg/kg,变异系数高达18.7%。这就意味着碘盐生产还存在着均匀性差的欠缺。这也就是为什么还有45份碘盐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据了解,目前加碘的主要原料是碘酸钾,这种原料不象碘化钾那样容易分解挥发,在正常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是稳定的,因此,可以认为,碘盐含碘量的不均匀是生产工艺引起的,应当引起盐业加工部门的关注。

灵山县6年碘盐监测统计表明,非碘盐在农村还占有较大比例的份额,其总体水平达到6.5%。而碘盐覆盖率、合格碘盐食用率的总体水平虽然均达到≥90%的要求,但数据波动较大,前者有2年的监测结果<90%,后者<90%的年份达到4年。碘盐合格率虽然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别高达6.2mg/kg和18.7%。综合上述存在问题,作者认为,想要提高本县碘盐覆盖率和合格碘盐食用率就要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碘缺乏病的健康教育,提高大家对碘缺乏病危害的认识,自觉食用合格碘盐;二是多部门联合,加大食盐市场的监管力度,依法打击私盐和非碘盐的贩卖活动,切断非碘盐食用的源头;三是盐业加工部门要提高加工工艺,克服均匀性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过高的缺点,生产出高质量的碘盐,为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地方病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M].2011-6.

[2]国家标准GB/T13025.7-1999.制盐工业通用试验方法碘离子的测定[S].

[3]国家标准GB5461-2000.食用盐[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