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脏腑同治法及其临床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谈脏腑同治法及其临床运用

邱明路

邱明路

(谷城县精神卫生中心中医科441700)

【摘要】脏腑之间以经络联通,或是脏器接近以膜相联,气化相通,病理相关。构成了脏与腑之间特殊的内在联系。“脏腑同治法”既是依据其经络联通,病理相关脏病及腑、腑病及脏导致脏腑同病而确立的相应治法。

【关键词】中医理论脏腑同治临床

【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5-0280-02

本文以“脏象”、“经络”、“五行”学说为脏腑同治法的理论基础,结合有关报道,将脏腑同治法归纳为有表里配合关系的脏腑同治法和非表里配合关系的脏腑同治法。列举有代表性的典型治法,从其生理、病理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运用加以阐述,是实践中认识、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方法。

一、有表里配合关系的脏腑同治法

肺与大肠同治法:《灵枢?经脉篇》“肺手太阴之脉……下络大肠……上隔属肺……。”“大肠手阳明之脉……络肺,下隔,属大肠……。”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居上焦一居下焦,相距甚远,通过经脉相互络属形成固有联系。肺与大肠气化相通,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若肺失宣降,则大肠传导失职;若腑气不通则影响肺之宣肃。韩国栋等《对“肺与大肠相表理”理论的实验研究》[1]利用动物模型进行体外结扎造成直肠下狭窄,使大肠燥屎内蕴而形成实热邪滞,出现肺充血、出血、Ⅰ、Ⅱ型肺泡上皮和巨噬细胞肿胀、坏死的病理表现,而其它脏器未见明显异常。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提供了佐证。是为肺与大肠同治法的生理病理基础。临床上亦常见肺肠同治法。如张泽生“润肠还当理肺宽胸”[2]既是“便秘”的肺肠同治法。《医门法律?肺痿肺痈门》:“凡治肺痈病,以清肺热,救肺气……而清肺热必须涤其壅塞,分杀其势于大肠,令秽浊浓血日浙下移为妙。”可谓“肺痈”病的肺肠同治法。近几年,笔者运用此法对肛肠病患者投以理气宽胸、滋肺润肠药配合术后治疗,对减轻术后并发症和加快手术愈合,收到良好效益。表里脏腑同治法尚有清心泻小肠火的“心小肠同治法”、健脾和胃的“脾胃同治法”,疏肝利胆的“肝胆同治法”以及肾阳不足、膀胱虚寒,气化失职之温肾化气的“肾与膀胱同治法”。均是以经脉络属、气化相通、病理相关为其生理病理基础,是临床常用之法。

二、非表里配合关系的脏腑同治法

胆心同治法:《灵枢?经脉篇》:“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叹息,心协痛,不能转侧……。”表明胆与心有其内在联系。在五行中胆附于肝属木,心属火是为母子关系。徐正福等《中医对胆心综合征的认识与治疗》[3]对“胆心综合征”病案的辩证论治,表明胆与心之间在病理上是相关联的。即胆囊病的发作会引起或加重冠心病的病情。均为“胆心同治法”的引出揭示了生理、病理基础。临床上运用此法治疗心腹绞痛、气急、口苦见症的“心腹痛”病。现代医学之冠心病、胆囊病可参照本法进行辩证论治。如徐正福等治疗“胆心综合征”拟“疏泄肝胆厥逆之气、温通少阴瘀痹之脉”法[3]。详辩心、胆病证之主次轻重,论治或重于心,或重于胆,或心胆并举。此可谓从临床实践中对心胆关系的再认识。

心胃同治法:《灵枢?经别篇》:“足阳明之正……上通于心。”《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均表明了胃络通于心。刘鸿等《试论心胃同治法的理论基础及临床运用》[4]一文,将心与胃从经络联系、脏腑生克制化的关系、气机升降出入的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了心胃同治法的生理病理基础。临床上见心痛、心悸、胸闷、恶心欲吐、面色紫黯、脉沉弦或涩等症,拟心胃同治法。如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宣痹通阳、温化痰饮;泻心火、清胃热;补心阳、温中土等皆是心胃同治法在“心胃经脉痹阻”、“胃中寒使心阳损”、“胃火升使心火炕”等证中的临床运用。当是从临床对心胃关系的再认识。

肺胃同治法:肺与胃生理上相互联系。五行中,肺属金,胃属土,土能生金,为母子关系。肺居上焦主气,胃居中焦为后天之本,脾胃能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肺之宣降又能使胃气和顺。病理上肺胃亦相互影响。如肺失宣降,影响中焦气机,可见咳喘、中满之证等,是肺胃同治的生理病理基础。肺胃同治法运用于临床亦有所见。如《医学心悟?三消》:“……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滋其胃,二冬汤主之。可谓消渴病的肺胃同治法。

综上所述,均是从临床实践中对肺与大肠、胆与心、心与胃、肺与胃等脏腑关系的进一步认识。“脏腑同治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确立的,在中医临床中的运用十分广泛。然而,中医要发展,理论要提高,就必须寻找、开辟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法与思路。首先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提高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正确认识。再者要在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临床的同时加强实验研究,利用现代科技,结合现代医学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阐释。与临床紧密结合,从医学实践中认识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性。如现代利用核医学技术对经络流注路线的研究[5]、中医脾气虚证发生机理的实验研究[6]、脾胃病中医辩证论治与胃电图的关系[7]、荧光舌象与舌苔关系的观察等[8]、这样不断地认识、完善、提高和发展中医理论,才是基础理论研究的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韩国栋等:中医杂志31(2):48.1990.

[2]邵荣世《张泽生治疗便秘的经验》26(9):23.1985中医杂志

[3]徐正福等:中医杂志24(3):32.1983.

[4]刘鸿等:中医杂志31(3):58.1990.

[5]高惠合等:中医杂志28(11):57.1987.

[6]杨畔农:中医杂志28(11):53.1987.

[7]王建华等:中医杂志24(6):64.1983.

[8]陈连起等:中医杂志28(1):57.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