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生活味再浓一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2

让数学课生活味再浓一些

张荣莉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素材;生活情景;生活经验;生活实际

众所周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就是数学的发源地,是数学的根。《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如何让数学课真正发挥其服务生活的重要作用,一直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在努力探索的目标。反思自己十几年的工作,恍然大悟,原来很简单:就是让生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一、捕捉“生活素材”,唤起学生求知欲

在天真烂漫的儿童面前,展示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一种数学情景,有利于孩子们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和思考的状态,更有利于孩子们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一课时,笔者从小朋友们喜欢的买玩具话题入手,引出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大家去过哪些商店?

一句话,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

生1:我去过家家利超市。

生2:我去过凤仪商行。

生3:我去过佳佳百货。

(课件出示佳佳百货玩具柜台)

师:星期天,小明和妈妈到佳佳百货买玩具,他们到了玩具柜台,看到很多玩具,就选取了五样自己喜欢的玩具。

(课件出示玩具图)

师:都有什么玩具?各是多少钱?

学生一看到玩具,马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哇塞!好多的玩具!玩具快艇6元。玩具鸭子9元。玩具手枪24元。……”

正在同学们兴奋之时,笔者抛出问题:“可是妈妈说,今天只能买两种玩具。小明一时拿不定主意。谁给小明出出主意?”

话音刚落,孩子们就立刻行动起来,他们仔细地选择着,时不时还与同桌商量商量,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人类学习过程归根结底是自己的内部活动,学生也是这样,旁人是无法替代的。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呢?课始,教师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轻松地进入数学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尝试着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发现新的问题,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起学生的探究精神,为下面的深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生活情景”,突出主体地位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我们的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的空间,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同时,数学教学也要求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如《元、角、分》的教学,当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关人民币的有关知识后,设计了“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模拟买卖货物的情景,让学生轮流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物品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积极主动,非常活跃。这次活动的组织,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及其换算,而且深深地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到经历学习过程的乐趣以及成功的满足。

三、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思考问题

对钟表的认识,学生已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这种认识,有的是家长教给的,而更多的是儿童在生活中有意无意中积累的。如儿童观看电视节目,每当整时或半时屏幕上就会出现相应的时刻,这时儿童就会与挂在墙上的钟表相对照。因此,笔者这样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电视和广播节目的播出时间;模型——让学生利用钟表或模型给出这些时刻;解释——通过不同时刻呈现出位置不同指针的钟面,让学生解释拨出不同时刻的理由(这一环节通过小组活动及全班交流来实现);概括——是指揭示出以上各个时刻读法的共性,如时针超过几就是几时多,分针指到几就是几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同时还揭示组成钟面更为重要的知识,即12个大格,60个小格,一个大格等于5个小格;拓展——通过活动感受1分钟有多长及时刻的两种记法。这样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从而使这些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增强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四、回归“生活实际”,学会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从抽象又回到了具体就是反映这样的原则。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创设一切可能,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更重要的是学会利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以满足“学生学会了本领就想用”的天性。如学习《位置》后,设计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座位,互相介绍自己家的位置等实践活动,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培养了学生既学习知识,又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任务。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实验小学

邮政编码:03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