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9-19
/ 2

物理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麻国光

麻国光

摘要: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有其多样性、层次性,如果教师不注意分层教育,将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有违新课标提倡的“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本文就此结合实例谈一谈分层教学在新课标下的应用。

关键词: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差异

作者简介:麻国光,任教于贵州省遵义县尚嵇中学。

大家都知道,物理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学科,不同的学生由于年龄、生理特征的差异,导致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是导致大批物理差生的根本原因。新课程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分层教学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教育观念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笔者在课堂教学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同一个班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在探索中,体会到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外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一方面侧重于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体地说,对差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中等生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促使中等生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生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外,主要通过组织参加各种物理竞赛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辅导内容主要是拓宽、加深,以可接受为原则,不受大纲约束,另一方面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兴趣、爱好,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对中、差生主要让他们参加动眼、动口、动手操作物理实验,培养其观察、理解、表达、实验的能力;而优生主要培养其思维、想象、创造的能力。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他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在教学实践中,一般把练习与作业分多个层次:基础性练习、提高性练习和创新性练习。

例如:“凸透镜成像”教学中,把根据焦距——物距判断出凸透镜能成什么像作为基础性练习;将根据凸透镜成像情况,求出焦距范围作为提高性练习;将凸透镜成像与社会中的一些应用和根据现象判断出规律作为创新性练习。

又如在“蒸发现象”的教学中,将生活中存在的物态变化中区分出属于蒸发现象的作为基础性练习;将“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应用问题作为提高性练习;将结合影响蒸发的几个因素就植树造林与保护水资源的关系写一篇调查研究报告,并能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与植被分布之间的关系;开展大西北与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间的关系作为创新性练习。前者是义务教育中的基本要求,三个组必须全做。后二者要求A组全做,B组学生可选择部分做,这样对他们提出质量较高的要求,促进他们不断进取。对达到基础要求的学生应逐步提高要求,教学中可及时反馈、调整、对没有达到基础要求的学生应补缺、矫正,力求人人有所得,争取全部达标。

二、分层教学的前提——分类建组

分类建组前,对全班学生进行前期调查了解,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物理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让每个学生各自知道自己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层次,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座位按优差搭配的原则编排,这样便于按层次教学,也便于组织优良生辅导中差生活动,教师能巡回了解中差生的学习情况及优良生的表现,使各类学生生活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气氛中,共同奋发进取。

首先通过了解和研究学生,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班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一般是三层。我们倾向于用A层、B层、C层,A组为优秀成绩组,B组为中等成绩组,C组为基础成绩组。为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称可称A组为竞赛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基础组,同时要做到每一次的测验对学生重新进行分组,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前提。备课要在透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要结合学生的分层情况,对教材进行分层处理。教师应在吃透教学大纲、教材和抓好学期备课、单元备课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课时备课,要把每一课时的教学要求,相对划分出高、中、低三个层次,也就是为A层的学生制定出一个较高层次的学习目标,为B层的学生制定出一个中层学习目标,为C层的学生制定出一个较低层次的学习目标。

上课是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法的关键环节,教师主要应做好两项工作:

适时明确分层教学目标,鼓励学生个个努力达标。每个学生虽然在相对保密的情况下,知道了自己目前所处的层次,但具体到每节课时,又常常不知如何找到自己的学习位置,因此,教师一般应在每节课的开头,向学生展示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如在讲“压强”一课时,教师应明确告诉A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能灵活运用压强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B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能运用压强公式,解决一些稍有变化的问题;C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能理解压强的意义,会运用压强公式,做一些较为简单的习题。由于每个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且难度不一样,避免了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发生。

分层把握教学要求,力求人人学有所得。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一是爱表现自己;二是爱听表扬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时时瞄准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用课堂提问和板演练习等形式检查学生学习达标情况,采取因人提问、分层设题的办法进行。比如,让一些学习较差层次的学生,多回答一些概念识记性提问,多板演一些难度较小的模仿性题目;让一些学习中等层次的学生,多回答一些需认真思索的提问,多板演一些难度适中的阶梯性题目;让一些学习较好层次的学生,多回答一些智力运用性的提问,多板演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题目;对回答或板演正确的学生,特别是中、差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有获得表扬的机会,让学习较差的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物理获得成功的快乐,让学习较好的学生感到有压力。

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实验课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如针对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虽然各层次要求的思维程度不同,但都要强调针对性,这样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促优”、“补差”。授课形式采用“三分一合”的结构,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兼顾优、差生的“分”环节。一般步骤为:分(分类自学)——分(分层质疑)——分(分类指导)——合(集体归纳)。这“三分一合”的课堂结构,“分”而不散,“合”而不死,不但自然地融进了预习、新授、质疑、辅导、巩固、小节的正常教学程序,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好、中、差各层次间动静支配的矛盾。

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强化目标意识,做到课前公布各层次的学习目标,课终检查是否达标。另一方面还要把握课堂提问的策略,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通常在归纳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对重点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在突破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在巩固练习时,检查差生的理解程度,及时查漏补缺,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同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使学生各有所得。

分层分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每个学生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在物理课堂中能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内在潜力,有利于转化差生,培养优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层次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次教学本身引出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挑战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物理教学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王晓霞.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改探讨[J].数理化学习,2008(4).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尚嵇中学

邮政编码:563100

“MultiplyTeachingandMultiplyGuidance”inPhysicsTeaching

MAGuoguang

Abstract:Asthesubjectsoflearning,studentsareofpersityandhierarchyanditwillnotachievegoodteachingeffectifteachersdon’tpayattentiontomultiplyeducation,whichviolatestheideaof“differentstudenthasdifferentdevelopment”.Thispapertalksabouttheapplicationofmultiplyteachinginthelightofnewcurriculumstandardbasedonthespecificcease.

Keywords:multiplyteaching;multiplyguidance;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