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几个“不等于”

/ 1

学习中的几个“不等于”

张跃国

同学,在你或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情况?认为:上课听懂了等于掌握了;按时完成作业等于考试能得高分了;老师“教得好”等于学生学得好了;努力了等于学习进步了。其实,这是这部分同学理解上的误区,答案应该是几个“不等于”。

1、听懂了不等于掌握了。

一些同学上课认真听讲,他们能听懂老师上课的内容,但每当考试的时候,总是不能得高分,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我举个例子:一个不会骑自行车的人听别人讲懂了怎样骑自行车,难道他就能骑自行车了?不会吧。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真正会骑“车”。学习也是一样,在课堂上能听懂老师所讲的知识是比较容易的事,但如果没有课后的实际操作和练习,对这些知识是不会真正掌握的。

再说,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知识仅仅是每个学生所要学的知识的少部分,这就要求同学们课后一定要去钻研老师所讲过的知识和老师在课堂上还没有讲到的知识,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深入下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教育真正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

2、“做得起”作业不等于考试能得高分

有的同学反映,平时作业“做得起”,而考试却不能得高分甚至考试就“做不起”或“做得起”但时间不够,这是为什么呢?

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是,平时做作业没有心理压力,没有限定时间,可跟同学商量。而考试则不一样了,心理压力大、时间紧迫、试题的综合性加强、难度加深,是平时作业所不可比的。对此,建议同学们将平时的作业当成考试来对待,自己给自己规定与考试大致相当的时间,独立、准确地完成作业。

3、书“教得好”的教师不等于没有学不好的学生

一般说来,书“教得好”的教师,他的学生也学得比较好,考试也考得比较好,但这二者绝对不能划等号。“考不好”的学生大有人在,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学生认为老师“教得好”,认为该学科可以放心了,而没有真正系统和扎实地学习该学科。这也证明了一个道理,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教师只是主导,学习成绩要想提高,必须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

4、努力了不等于学习名次的提高。

许多同学都谈到,他们过去不怎么努力,最近一段时间却非常努力,但在班上的名次就是不能提高。这是为什么呢?

进步不一定表现在最近几次的考试成绩上。最近一段时间努力所学到的知识,不一定就是考试所考的知识。再说,你在努力,其他同学也在努力,即使绝对成绩提高了,也不一定名次提前,请不要着急,要明白学习的进步不是一天两天,应该从长远来看,多重视过程,只要努力了,就问心无愧,最终必定会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