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与正畸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9-19
/ 2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与正畸治疗

于军

于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口腔病防治所150500)

【中图分类号】R781.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9-0154-02

【摘要】目的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与正畸治疗方法。方法针对个别上前牙的舌向错位或反牙合、个别后牙的锁牙合(正锁牙合、反锁牙合)、内倾型深覆牙合(安氏Ⅱ类二分类)、下颌后缩前牙深覆盖、下颌前突、前牙浅覆盖或无覆盖、后牙反牙合、后牙一侧正常,一侧正锁牙合采取相关的治疗方法。结果正畸矫治能明显缓解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维持和恢复髁突的正常位置,即正中关系位。结论正畸矫治后,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症状减轻、张口自如、关节弹响减少。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正畸治疗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咀嚼肌功能紊乱和颞下颌关节结构关系异常以及退行性改变。它是人群中的一种常见病,仅次于龋病、牙周病和错牙合畸形的第四位口颌系统疾病。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致病因素中,牙合因素是公认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因此,作为正畸医生要清楚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与正畸的相互关系,使正畸治疗不仅达到牙、牙合、面的形态协调,而且要实现口颌系统的功能相协调。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JD)临床上较为常见,本文对13例少年儿童TMJD患者的主观症状、体征、牙合及咬合进行分析,认为在少年儿童时期及时纠正不良的牙合关系,矫治错牙合畸形可以有效阻止TMJD的发生与发展。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7年8月~2009年12月收治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患者13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6例,年龄8~13岁,平均年龄10.5岁,初诊时每位患者均进行详细的牙周检查和牙合与咬合检查。

下面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正畸治疗,治疗方法报告如下。

1.2临床表现

局部酸胀或疼痛、弹响和运动障碍。疼痛部位可在关节区或关节周围;并可伴有轻重不等的压痛。关节酸胀或疼痛尤以咀嚼及张口时明显。弹响在张口活动时出现。响声可发生在下颌运动的不同阶段,可为清脆的单响声或碎裂的连响声。常见的运动阻碍为张口受限,但也可出现张口过大或张口时下颌偏斜。此外,还可伴有颞部疼痛、头晕、耳鸣等症状。

2治疗

2.1个别上前牙的舌向错位或反牙合治疗原则

带舌簧的上颌牙合垫活动矫治器。牙合垫、固定矫治器。

2.2个别后牙的锁牙合(正锁牙合、反锁牙合)治疗原则

上、下颌错位牙的交互牵引。牙合垫活动矫治器上加舌簧或颊簧。

2.3内倾型深覆牙合(安氏Ⅱ类二分类)治疗原则

固定矫治器。上前牙带双曲舌簧的上颌平面导板矫治器。

2.4下颌后缩前牙深覆盖治疗原则

固定矫治器Ⅱ类牵引。上颌斜面导板矫治器。

2.5下颌前突、前牙浅覆盖或无覆盖治疗原则

固定矫治器Ⅲ类牵引。上颌活动矫治器前牙双曲舌簧(开展上前牙)。

2.6后牙反牙合治疗原则

固定矫治器牙合(扩大上颌牙弓,缩窄下颌牙弓)。上颌螺旋扩大器、上颌分裂簧活动矫治器。

2.7后牙一侧正常,一侧正锁牙合治疗原则

固定矫治器牙合(缩窄上颌牙弓,扩大下颌牙弓)。必要时加牙合垫矫治器、上下后牙的交互牵引。

3讨论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正畸治疗,其主要目的是矫正由错牙合引起的牙合障碍,解除或减轻其临床症状。它的特点是去除病因的治疗,因此疗程较短,疗效稳定。正畸治疗的时机应是关节处于咀嚼肌功能紊乱这一阶段时,或处于关节结构紊乱阶段早期的病人。矫治器的选择应以简单装置为首选,常常以活动矫治器进行治疗。正畸治疗过程中避免使用过大的矫治力,一般选用颌内力和肌能矫治力来改变牙位及颌位,尽量不用或少用以下颌作支抗的颌间牵引力或直接作用于下颌的颌外力。如果有肌肉痉挛等症状时,应先理疗后正畸,以免肌肉、关节损伤加重。矫治后的牙合关系能与关节和肌肉相适应,使预后的牙合、肌肉和关节的关系相协调。

3.1正畸治疗对颞下颌关节功能的影响

正畸矫治可以解除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干扰因素,但不正确的矫治或忽视了正常牙合功能时,则可能引发医源性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3.2正畸矫治中可能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因素

3.2.1矫治设计不当,矫治时机选择不合适。对一些需矫形的治疗不能在生长高峰期前或高峰期进行,而是在高峰期后进行,则可能引起关节的退行性改变,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另如本应减数矫治,但用开展牙弓方法。

3.2.2矫治力过大。在Ⅲ类错牙合畸形矫治中,颌间牵引力过大;在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中,颏兜牵引力过大;局部对个别牙施力不当,产生个别牙升高或倾倒,导致牙合创伤。

3.2.3上前牙过度内收,迫使下颌后移。常见于安氏Ⅱ类一分类患者,矫治后使上下切牙变成闭锁牙合关系,迫使下颌后移位,髁突位置改变。

3.2.4只重前牙美观,不管后牙咬合。后牙的反牙合、锁牙合及牙合创伤、牙合干扰,下颌偏斜未得到矫治,可能最终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3.2.5形态正常的牙合,存在病理性牙合因素。横牙合曲线曲度较大,下颌侧方咬合时非工作侧后牙有牙合干扰存在;前牙覆牙合较浅的牙合前伸时,后牙有牙合干扰;牙齿矫治移动后有早接触点,这样日久可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3.2.6不正确的调牙合。非但没有去除牙合障碍,而且加重或出现新的牙合障碍。

3.2.7矫治后的前牙仍为深覆牙合,同时覆盖小的患者;矫治后颌间垂直距离降低的患者,均易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3.2.8在正畸操作中,长时间的大张口,使一些易患者引起颞下颌关节的过度疲劳和紊乱,可产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3.2.9牙合垫、平面导板、斜面导板过高,或牙合垫两侧高度不一致,可使关节不适。

3.2.10正畸中出现创伤牙合支抗牙的倾斜、旋转、移位;上下颌牙列不同步的扩弓;颌间牵引没有到位;牙尖窝关系不合适,均可以引起创伤牙合,以至易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由此可见,在正畸过程中,从设计、正畸操作、矫治力的大小、矫治后的船型等方面都可以出现问题,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因此,在错牙合畸形的治疗过程中,以牙合的生理原则为基础,达到牙、牙合、面的形态协调,以及口颌系统的功能相协调。

参考文献

[1]汪松,段银钟,王丽.正畸治疗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临床观察.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2年03期.

[2]邓雨萌,傅民魁.少年儿童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92,(04).

[3]正畸治疗与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安徽医学.2008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