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园景观多元化设计——以深圳龙岗区清林小学立体绿化工程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3

小学校园景观多元化设计——以深圳龙岗区清林小学立体绿化工程为例

陈菁珏徐艳

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38

摘要: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校园景观反映校园文化。鉴于校园景观功能正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本研究以小型校园景观建设项目为例,探讨中小学校园景观所承载的复合功能及实现方式,为学校有针对性地将校园文化特色,生态教育实践,环境教育理念,景观感受体验融入校园景观的建设中提出建设思路。

关键词:小学校园;景观设计;校园文化

正文

学校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学校的设施、环境、制度、历史传统等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关世民,2003),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的主体——学生。在我国,常见的校园景观,比如操场上的运动器械、操场周边的绿地,教室中的桌椅、教学设备,走廊墙上的标语、学生绘制的板报等等,构成了我国传统意义的校园文化。这些校园景观在建设之初的主要目的是使用或宣传,功能相对单一。随着自然教育、环境教育等教育理念的涌入,校园内的景观功能逐渐被拓展,从而促使校园景观设计形式的多元化。

国内专门针对小学校园景观的研究较少。因小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时,需要兼顾高、低年级学生需求,分别为其提供他们所能理解并适用的环境。通过对《龙岗清林小学立体绿化工程》的设计经验总结,认为小学校园景观需要兼顾四个特性:

1、场地的游乐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义务阶段教育特别提出“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在具体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人数多、年龄小、活泼好动、贪玩爱问的特点,要有意识地去设计学生能理解并参与的游戏,因为它既是儿童时代的天职,也是学习的媒介工具。

校园景观要被学生理解,就需要其表达的信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低龄儿童不认识文字,但能理解颜色、形状及听到的语言。高年级学生已经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可以领会文字、环境传达的意境。在设计中应针对不同使用对象,采用不同的表达、叙述方式。

色彩是一种直观的表达方式,亦如孩子的情绪。暖色热烈,冷色安静,对比色能够带来强烈的跳跃感,近似色使环境和谐而舒适。在设计校园景观时,需要把握好颜色所传达的情感价值,这体现在场地整体颜色风格、设施色彩以及植物的色彩。在游乐场地,运用明亮的色彩以调动学生情绪;颜色艳丽的花卉将吸引昆虫、蝴蝶,使人与动物共处的空间更为灵动。在供学生休憩与冥想的空间,可运用偏冷色系以柔化环境,舒缓心绪;在植物设计时,适当减少色彩艳丽的花卉运用,以更为纯粹、简单的形式种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抑或放空思想。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耳听”远不如“眼见为实”。通过具象的形态为学生所见,以触摸的方式让学生感知,给学生亲自体会和感悟的机会。例如,在清林小学案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竹所具有的“虚心”品格,以对半剖开的竹笋为原型设计置物架,让学生看到竹子中空的内在结构,以及放置物品后内部的饱满。这种非常具象的表达方式便于理解且具有趣味。此外,在植物设计中主要选择花、叶、果形奇特的植物,如蜘蛛兰、猫尾红、龟背竹、狼尾草类等,植物外观与名称契合度高,便于联想和记忆,也有助于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触碰”是直观的感受体验,它使人与环境、人与人产生关联。对于低龄学生而言,触摸学习的意义重大,它能增加景观的趣味性。在本次设计案例中,充分考虑了景观设施与使用者的互作关系,包括尺度关系、使用途径、思维习惯等。为了展示竹文化中的竹子种类文化,根据使用者的身高和观察习惯,将竹子短截后立于种植边界充当围挡,方便学生触摸。用铝合金仿竹简式样装饰女儿墙,竹简上印刻关于竹子的诗词歌赋及画作,既对女儿墙做了遮挡和美化,又将古时竹简的功能和样式普及给学生,展示竹器文化。在六楼平台的设计中,仿木格栅将空间分成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三个“房间”,“房间”的前门和后门以中国古典园林的圆洞门、六角、长方形等为原型,分别形成围合、开敞、半封闭式的内部空间,可谓“一扇洞门,一种风情”。而侧面漏窗则以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造型为原型,如大白、功夫熊猫等,学生可自由跨越人物身体穿梭于“房间”内外,漏窗本身成为了学生开展游戏的一种媒介。此外,在植物种植上选择种植无毒、无刺、触感和观感奇特且抗性强的植物,如狗尾红(花序似狗尾巴)、鹤望兰(花形似鹤)、含羞草(触碰后叶子卷曲),鼓励学生触摸体验。

在本案例中融入“五感”设计,丰富眼、耳、鼻、喉、手之所及之处的感官体验,激发人对环境的认同。如在提供学生冥想和思考的围合或半封闭的小空间内种植有安神作用的芳香类植物,在植物种植区预留地块供学生动手栽植,设计维护通道供学生近距离观察植物及定期参与维护。此外,考虑到学校动手实践类课程特点,增加了有助于开展户外课堂的设计,如种植低矮、耐修剪的造型植物,供学生修剪;由学生自主创作植物铭牌完善科普设施;通过对植物的生长观察记录建设学校植物数据库等。这些有目的性的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变被动教育为主动管理,是校园景观的新玩法。

2、设施的文化性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反应校园文化的景观设施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侧、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在清林小学的项目实践中,景观设施以契合及反映“有童年记忆的学校”的校园文化为目的,在细节设计上更多考虑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张力。在植物设计中充分考虑植物后期的长势,预留足够的植物生长空间,展现植物生长周期各阶段的自然美。结合校园室外课堂的课程内容设置功能分区,预留学生动手种植、操作的场地和空间,帮助学生对自然之物产生情感,也同时在学校留下各自的参与记忆。

3、教育的多重性

(1)生命教育

美国著名建筑师路易•康这样追溯校园的起源:“学校是一处适于学习的空间环境。一群人坐在树下就自已的理解进行知识的交流。”(余治富,2010)16世纪有哲学家提出“学校花园应该进入每一所学校,从而让儿童观察到树木和花草”。自然教育在学校环境中表现为植物景观。植物景观不仅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更为学生提供了观赏生命的场所和对象。

在植物选择上,可选择花、果、根、茎、叶观赏价值高的植物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花形奇特的醉蝶花、狗尾红、鹤望兰、鹰爪花等;叶形奇特的龟背竹、鹅毛竹、南非羊蹄甲等;触感奇特的狼尾草、紫薇、佛甲草等;芳香植物如薄荷、栀子花、九里香等。植物景观应考虑到季相变化,有常绿植物,也有短暂绽放后枯死的植物,通过合理搭配,营造出富有变化的植物景观,让学生可以看到植物从长芽、出叶、开花、结果、凋落的整个过程,从自然中理解生命的开始与终结,理解生命的意义。

(2)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鉴赏能力为主,使受教育者在欣赏优秀艺术品的实践中学习审美知识,形成审美能力。艺术教育相较于应试教育,是更柔性、更有张力的教育方式,它能通过颜色、形状、声音传达信息,与观赏者形成心灵的共鸣,获得内心的愉悦或情感的升华。在校园景观中增加艺术的元素,可以让学生通过环境的耳濡目染,提升审美品位,增加艺术气质。

校园内的空间除了必要的活动和教学空间之外,可根据不同使用人群的需要,划分出异质的、分割的场所。校园内的植物有规则式的种植,给人大气、简洁、通透的感受。也有自然式的植物组团、精致的植物搭配、色彩斑斓的植物,供人们停驻、欣赏。校园内的户外设施不仅限于运动器械和水泥坐凳,还可以有小型雕塑、互动小品、微型水景、藤本廊架、汀步栈道等。校园的美丽和人性化的设计易于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实现艺术教育的初衷。

(3)科普教育

18世纪卢梭指出:“自然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儿童关于自然的知识将会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国外“环境教育”、“自然教育”的理念引入国内,促使传统的授课模式发生变革,课堂不再拘泥于室内,逐步延伸至室外;科普教育不再是植物园、科普馆的专利,而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清林”的案例中,屋顶的平台被改造成了小型植物园,在不足500㎡的种植区域内种植了近100种(含品种)植物。植物类型包括小乔木、灌木、藤本、多年生草本及一二年生草本,每种植物都有植物铭牌介绍准确的中文名、学名及主要观赏特征。种类繁多的植物被归类、分区栽植,以便于老师讲解和学生辨认,它们成为了学生认知和观察的对象,也为学生的参与性种植体验提供了材料和渠道。

为了表现“竹”的科学内涵,运用景观手法夸张表现了竹种类、竹结构及生长过程。

竹种类的科普:竹子体积相对较大,种植大量竹子在学校屋顶平台不切实际。设计中通过切割紫竹、小琴丝竹、刚竹、粉单竹等不同种类的竹子,形成颜色、粗细、长短不同的竹节,围合成种植边界,从而达到利用和展示的目的,同时也节约了空间和资源。

竹结构的科普:竹内结构中空,通过地下的竹鞭成片生长。为此,将竹笋一般的构筑物从中间剖开,露出中空的内部,通过底部的转轴形成一个旋转式的书架,可供学生临时摆放物件。平台的地面采用石材碎拼的形式模拟地下竹鞭纵横交错的纹理,同时也寓意竹笋破土而出的强大生命力。

竹生长过程的科普:竹子的生长周期经历竹鞭、竹笋、成竹三个过程,最后以竹器的形式延续其生命价值。为了让学生,尤其是低龄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竹子的生命周期,采用标志性构筑物的形式点明主题,将平台划分为涌笋、曳竹、磨器三个独立又连续的空间。“涌笋”是一个竹笋状置物架,“曳竹”是由彩叶玻璃钢模拟丛生竹形成的可转动式柱状运动器械,“磨器”是一些形状类似“毛笔”的栅栏,它们划分半开放教室与室外绿地空间。此外,在绿地中采用竹篮、竹盆、竹炭盆作为栽培容器与植物搭配形成小景观做展示。

(4)心理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义务阶段教育特别提出“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许泽能,2012)。“活泼、健康、快乐”是对学生生理、心理提出的期望。近几年,发生过多起小学生极端事件。学校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学校有义务也有能力在学校范围内,为学生提供释放情绪的场所,帮助学生度过心理障碍。

学校可将都市农业理念的倡导融入校园绿地建设,加大学生动手参与的机会,提高体验式教育的比重,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学会感恩。国外“园艺疗法”的理念和思路对校园绿化景观建设有指导作用。“园艺疗法”通过增加患者的参与性,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通过植物感悟生命,它利于生理的康疗及心理的舒缓。

4、景观的可持续性

校园景观因其使用对象和日常管理模式与一般市政公园或小区不同,对景观设施及实施后效果的可持续性提出更多要求。景观的可持续性,即为低维护景观,包括建筑、设施、小品、绿地等方面的低维护。

低维护建筑建筑设计需参照《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GB/T19851-2005》、《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14》等相关标准要求。

景观设施的低维护体现在用材不易老化、易清理、防滑,设施结构坚固、无安全隐患,小品不易生锈、易修复,原检修设备不因新建景观而受遮挡。

低维护绿地体现在校园绿地植物无毒、无刺、不易倒伏,不造成人体不适,少更换,耐修剪,少病虫害,绿地景观风貌维持时间长,四季有景可观等方面。校园绿地在后期维护相对粗放,主要依靠绿化工人负责日常浇水、除草、修剪等工作,故不宜设计过多需精细养护的植物景观。植物造景以最大限度展现每种植物的自然美及组合的群体美为目标,向学生传递“发现和遵从个体美”、“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理念,传递正确价值观。

结束语:

小学校园景观设计是一项融合了园林建筑学、植物学、生态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设计,且因使用对象的长时性及高敏感性,校园景观所呈现出的精神内涵(即文化内涵)更需要贴合校园文化,且表现形式合理、易懂。景观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拥有健康的校园环境,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灵。

参考文献:

[1]关世民.2003.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文图与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许泽能.基于主题文化的中小学校园景观设计[J].美术学刊,2012:110-111.

[3]余治富.2010.中小学校园景观设计的自然生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