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禅宗与书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中国古代禅宗与书法

董伟伟

(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漓江画派学院,533007)

佛教中的禅宗又名佛心宗、达摩宗,相传为达摩祖师所创。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并列发展,相互影响,所以禅宗不是汉传佛教,又离不开汉传佛教,是中国化后的佛教。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自书体的产生,发展到成熟的漫长过程中,书家的创作意识在不断的自我觉醒,艺术理念也在不断的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时期美学理念的变化,这个过程中不断为书法增添审美意识和艺术元素,进而成就如今之蔚然大观之势。而在这个过程中,禅宗思想几乎一直隐含其中,不仅促进着佛教思想的传播,更是促进着书法的发展。

在中国书法史上,禅林书家不胜枚举,他们深受禅宗无心之境的影响,思想理念不拘于一家,他们善于调动思维能力与自由发挥的自主意识及创造力,追求自然,讲究心性纯净,正如憨山德清诗云:“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这种自然率意的思想直接影响到宋代尚意书风,古代禅宗中著名书家如唐代怀素,宋代无准师范,元代中峰明本,明代憨山德清,清朝今释。

怀素(737-799年),俗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僧人,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高峰。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书法率意颠逸,千变万化,法度具备。传世书法作品有《自叙帖》《苦笋帖》《圣母帖》《论书帖》《小草千文》诸帖。怀素对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及同朝张旭的行书、草书专心摹写,从不间断,专攻日久,自成一体。因长期精研苦练,秃笔成堆,埋于山下,人称"笔冢"。其冢傍有小池,常洗砚,水变黑,名为"墨池"。观公孙大娘舞剑以悟笔法,以蕉叶作纸,日夜临写。沈右《书画题跋记》云:“怀素书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宋代朱长文《续书断》云:“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李白(《草书歌行》):“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无准师范(1179-1249),名师范,号无准,俗姓雍氏,四川梓潼(绵州梓潼县治)人。宋代僧人,年九岁出家,南宋光宗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受具足戒。宋宁宗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于成都正法寺坐夏。年二十投育王山秀岩师瑞。时育王山有佛照德光(宋代临济宗大慧派僧人)居东庵,空叟宗印分坐,法席人物之盛,为东南第一。无准师范禅师被誉为"南宋佛教界泰斗"其书法刚柔相济,颇得黄庭坚书法遗韵,其用笔凝重厚实,一丝不苟;其结体清健,隽永俊秀;其章法谨严,气韵盎然,清茂在《跋无准和尚偈语》说:“今观此轴,当铺纸运笔之际,如风行水面,自然成纹,岂有意于措置者耶?”

明本禅师(1263-1323),俗姓孙,号中峰,法号智觉,元代僧人,西天目山住持,钱塘(今杭州)人。明本少喜佛事,稍通文墨便诵经不止,常伴灯诵到深夜。24岁赴天目山,受道于禅宗寺,白天劳作,夜晚孜孜不倦诵经学道,遂成高僧。仁宗曾赐号"广慧禅师",并赐谥"普应国师"。元著名书法家赵孟頫与妻管道升皆为其弟子,其常与赵孟頫交流书理,其书法率性自然,法度谨严。

憨山德清(1546年11月15日-1623年1月15日),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法号德清,谥号弘觉禅师,安徽全椒人。明代禅宗临济宗僧人,曹溪中兴祖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清精通释、道、儒三家学说,主张三家思想的融合。梁启超在德清作品上题跋:憨山法师手书遗偈,饮冰室藏。憨山大师以法事因缘谪戍吾粤,中兴曹溪,晚岁虽一度逾岭,入衡庐诸岳弘法,然卒归示寂于曹溪,盖师与吾乡胜缘深矣。遗墨传世已少,得此窃自喜。辛酉(1921)正月,启超记。启功先生对憨山大师的书法有过很多评价,其中有一首诗写道:“憨山清后破山明,五百年来见几曾。笔法晋唐原莫二,当机文董不如僧。”

今释(1614-1680),俗姓金,名堡,字道隐,号卫公,字性因,号淡归。明末清初僧人,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崇祯十三年进士,官礼部都给事中。南明时,相从转徙,屡上封事,意图恢复。两粤陷,乃出家。其精勤苦行,创丹霞别传寺。迎其师天然禅师居方丈,自居执事之寮,粗衣蔬食,依然沙门本色。逝葬丹霞山,徐干学为撰塔铭。释公由儒入释,书生本性,擅长诗文,诗尤著名。有《遍行堂集》。其书结体跌宕起伏与王铎傅山颇有相似,运笔自然率性,体势大开,颇具意趣,与其时风下的馆阁体有霄壤之别,这也体现出明亡后不愿顺从满清毅然出家内心之气骨。

禅宗追求自然率意之无心境界,其思想与书法十分契合,故历代书家喜以禅宗思想阐述书法理念。苏轼讲:“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米芾《书史》中载:“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黄庭坚学书如学禅,将禅宗悟境推至对笔法笔意的感悟中,《论书》载:“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直须此眼者,乃能知之。”禅宗“表象与内心的统一”与书法中“字如其人”相契合,若将禅宗思想与书法理念有机结合,定能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成黄庭坚“自成一家始逼真”之境地于我们进行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新华杏林《中国法书精选古代禅宗墨迹经典》中国书店,2007

[2]邵洛羊《中国美术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3]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中国书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