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领学习困难学生走向成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8
/ 3

摘要:成功教育是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实施的一种教育,是以帮助学生获得诸方面成功为价值导向的教育过程和活动。教育必须成功,这是因为教育活动是在教师有意识地按照学生实际情况而人为创设的情境下进行的,这情境自然也包括充分估计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相应采取的对策。所以,在此情境下的教育活动,理应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成功教育以承认学习困难学生存在潜能为前提,是旨在使学习困难学生获得诸方面成功的一种教育。学习困难学生往往在心理方面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如果教育方式不适当,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了解这些特殊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并且采取有效的方式,积极的态度,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困难学生;成功教育;引领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相关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和发展,20%靠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80%靠“非智力因素”,包括道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各种“非智力因素”尤其是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和一生的发展的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包括身体的健康,更为重要的是精神、心理健康。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在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细则中,明确表述了心理健康的表现:①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国外学者近年来又有若干新的提法,主要有:(1)对心理健康的评估指标:①知能力;②适应能力;③耐受能力;④控制能力;⑤注意能力;⑥社交能力;⑦复原能力。(2)心理健康的标准:①智力正常;②能主动地适应环境;③热爱人生;④情绪稳定;⑤意志健全;⑥行为协调;⑦人际关系适应;⑧反应适度;⑨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一致;⑩能面向未来。
  随着社会竞争日渐激烈,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承受的压力不断加重,特别是心理承受能力正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同样存在着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由于多方面原因,仍然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全部标准,从而忽视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中学生需要面对不断增加的升学压力,在学校要面对同学之间成绩比较的压力;回到家里,孩子的成绩往往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主要话题,这使得一些学生,特别是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比如沉默寡言、情绪不稳定、消极、厌学,丧失信心,对老师和家长缺乏信任等等,有一些学生还因此染上不良的行为习惯。
  同时,由于学校和家庭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和引导,而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判断出现偏差。例如认为“好学生”不可能有心理问题,“差学生”没有任何好习惯、好品质,这样往往会错过许多教育的最佳时机。
  伴随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一些社会问题也随之显现,如一些中学生的暴力伤害事件,中学生沉迷网络等。因此,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二、让每一个学生尝试成功
  
  1、成功教育
  成功教育是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实施的一种教育,是以帮助学生获得诸方面成功为价值导向的教育过程和活动。以往教师大都认为教育可以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败的,这自然主要依据学生的成绩。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人们大都认为对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是一个成功的人才;而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多种原因,没有获得理想的成绩,人们就会认为对他的教育是不成功的,他是个失败者。然而,教育在《西方教育辞典》中,却被定义为“成功地学习知识、能力、技能的过程。”教育必须成功,这是因为教育活动是在教师有意识地按照学生实际情况而人为创设的情境下进行的,这情境自然也包括充分估计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相应采取的对策。所以,在此情境下的教育活动,理应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
  成功教育以承认学习困难学生存在潜能为前提,它的宗旨是让学习困难学生也能够获得诸方面成功。
  2、实施成功教育的原因及目的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例如每个学生都渴望取得好成绩,都希望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可,都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做的更好,并且不断超越自己。学习困难学生同样具有各方面成功的愿望,只是由于反复失败以及他人消极的评价,这种愿望暂时被压抑或通过其他途径流露出来。
  学习困难学生不是不想获得成功,而是由于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复失败,成功的愿望连续得不到满足,使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大大低于一般学生。所以,他们虽然有学业成功的愿望,却在主观上不愿采取积极行动去争取,甚至采取一些不良行为引起老师、家长和同学的注意,或者另辟渠道体验成功的乐趣。各方面调查显示,在网络成瘾的中学生中,大多是有学习困难的学生。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肩负着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重任。作为教师,有责任激发学生成功的愿望,帮助他们获得成功。学习困难学生的发展尤其离不开教师的帮助。
  3、如何实施成功教育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3.1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成功的教育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平等、友好、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学生乐于接受教育的前提。
  有些教师习惯于将学习落后的学生概括为一个字——“笨”,认为他们天生笨,毫无发展的可能,视其“异常”,甚至于“歧视”。班集体中也会有同学会不喜欢这些他们,甚至会歧视他们。其实,绝大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不仅与其他同学毫无差异,甚至还可能具备更多尚未被发掘的潜能。“差生”和其他同学一样,其潜能有着多层面的内涵,不能仅以其暂时的一方面的缺陷来否定全部,况且,他们年龄小,可塑性强,大量的潜能正有待于积极地去挖掘。
  其实,潜能的优势面各有侧重。比如有人以语言见长,显现出语言方面的天赋;有的动作技术超凡;有的习惯于形象思维,而有的抽象思维占优势。即使是同一方面的能力,各人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尽相同的,不同阶段发展速度不等,因人而异。经过一个阶段的发展,即使各尽其能,每个人在这方面发展所能达到的层次也有所不同。如果一味地从某一方面要求学生,就会扼杀他其他方面的潜能。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活动,但是绝不能将其看成是学校教育的唯一活动。使学生获得学业上的成功,绝不是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爱因斯坦曾说:“人的差异产生在业余时间。”业余时间之所以具有如此魔力,是因为在业余时间选择参与的活动,有可能使人获得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对于“差生”尤应如此。一味以分数衡量,只会使其对学习丧失信心。此时,发现他们的优势面,帮助他们扬长避短,给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使他们获得自信心,才有可能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最终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
  所以,作为教育者,必须掌握一种乐观的学生观。教师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学生心理平和,积极,乐观上面,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好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尽量避免出现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教师需要在班级营造一种气氛:不管同学学习如何,成绩如何,性格如何,家境如何,在这个班集体中,大家都是平等的,任何人歧视同学都是不对的,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应该善于发现同学们的优点……那么,这些孩子就不会陷于一种不良环境之中,让孩子的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3.2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
  教育活动是双向的。教师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的教育活动才会卓有成效。
  目前的中学生,随着知识的更加丰富、视野的不断拓宽,获取知识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使他们显得更“成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更强。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尤其渴望得到别人, 特别是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和尊重。
  学习困难学生学业成功的愿望虽然被压抑,但成功的愿望并没有消失,往往会转移到其他方面。然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成功的愿望并不都能顺利实现。这时,他们往往以违反课堂纪律或做出各种极端的举动来吸引别人的注意,以满足被尊重的需要。或者沉迷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寻找“成功”的机会,满足自己成功的愿望和被别人尊重的需要。
  关心和帮助困难学生,特别是在其失败时多加鼓励,既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同时又是激发成功愿望的一种手段。青少年正处在自我意识的觉醒时期,在这个时期,别人对他的评价,会使其格外敏感。如:有的老师说:“你真笨!”开始他可能会反驳。以后再说他笨,他就不反驳了,甚至也相信自己笨。再后来,他就逃避许多需要灵活行动的场合,不仅怕别人说他笨,而且深信自己是笨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是决定性的,这种态度往往还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甚至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不要说故意的讽刺挖苦,哪怕是一句无意的话,也会使学生的自我概念发生变化,自然也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3.3给学习困难学生搭建成功的平台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但是“学习”成功与否决不能仅仅依靠分数来衡量。我们既要看到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又要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法,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也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在其他领域中获得成功的感受。
  总之,学生的成功应是多方面的,教师不能只关注“好学生”,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能用学习成绩代替学生成长中的所有问题。
  现代的教育,关注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承担学习的压力,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教师需要承担起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责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表现自己,并逐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战胜困难,为学习困难学生设置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李强.变迁中的社会分层[J].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2.
  [2]郑杭生.社会公平与社会分层[J].江苏社会科学.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