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育才思想之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5
/ 2

[摘要]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在对人的培育思想上有着相似的地方,也有着相异的地方,这从一个层面体现了两种文化在价值观和教育观上的异同。本文将主要从“德”、“知”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两种文化关于育才思想的异同,从而反映两种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关键词]伊斯兰文化 儒家文化 培育思想 德 知

一、引言
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都十分注重对人的培育。《古兰经》云:我创造了他们,并使他们的体格坚实,当他们体格强壮、智力健全的时候,我赏赐他智慧和学识……(76:28)(28:14)你应当以最优美的品行去对恶劣的品行……(41:34)你们当为正义和敬畏而互助。(5:2)《礼记·大学》中有“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两种文化对人的培育理念可以分为对“德”和“知”的培育两大方面。
二、两种文化对“德”的培育
1.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都重视对“德”的培育
伊斯兰教主张人类“信道且行善”,以“善行”为基本道德原则,穆罕默德说:“我的使命就是为了完善人类的道德。你们中最优秀者,乃是你们中道德最高尚者。”儒家思想认为道德应该是理想人格的最大价值,“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①可见两种文化在对人的培育上都重视对“德”的培养。
2.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有共同尊崇的道德规范
伊斯兰文化提倡“凡信士皆兄弟”,要求人们相互同情,相互帮助,共谋幸福,爱人超过爱己,在日常生活中,要善待亲属,怜恤孤儿,救济贫民,亲爱近邻,款待旅客,宽待奴仆,尤其强调要孝敬父母,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古兰经》在明确提倡人们所应具有的敬畏、廉洁、诚实、公正、忍耐、宽容、团结、孝敬父母、善待他人、赈济贫民等美德的同时,也旗帜鲜明地谴责并否定了人们不该有的狂妄自大、沽名钓誉、饮酒赌博、淫乱诺言、欺诈受贿、嫉妒怨恨等恶行。
儒家文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宽以待人”,要“舍生取义”、讲求信用、礼貌谦让,“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述而》)儒家还提倡孝亲与敬老,关于孝,孔于提出,要尊敬父母,赡养老人,以和悦的态度对待老人,这些都与伊斯兰文化不谋而合。
3.伊斯兰文化的“中正”和儒家文化的“中庸”异曲同工
伊斯兰教认为,凡为人处世要做到不偏不倚,不要过分也不要有所不及;即便是在宗教功修方面也不能过分,不能整日沉缅于祈祷、礼拜、把斋中,而忽视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同样也不能醉心于世俗的物质追求而忽略宗教功修和其它精神追求。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和条件下都应该做到“守正”,“正己”而“自洁”,反对顺从私欲而“妄行”。
儒家主张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左不右、恰到好处。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他主张处理事务时,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认为“过犹不及”。孔子主张恪守“中道”,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求人们“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内圣外王”。
4.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第一信仰不同
建立“认主独一”的正确信仰,在伊斯兰看来,是穆斯林思想品德修养的第一要务。穆斯林必须深信:宇宙万物之上只有一个造物主。只有他具有一切最完美的德性。世上没有任何事物可与之比拟。人与真主是主仆关系,人应无条件地崇拜安拉,服从安拉,“应当专心致志地敬事他”。(73∶8)除了信仰、敬畏和服从造物主安拉之外,穆斯林还必须坚信六大信条中的其他内容,即信末日、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前定。以上是穆斯林思想品德中的最起码的要求。
儒家文化在人的思想品德修养上没有像穆斯林那样的宗教信仰,儒家文化信仰的是“道”是“德”是“仁”。孔子开创的儒学是道德学派,他开创的事业是道德教育。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孔子提出仁者爱人、义高于利的人生价值观,把“仁”看作高于生命的信念,《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又对子贡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认为仁就是推己达人的忠恕之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不能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了仁道;为了仁牺牲生命在所不辞。
三、两种文化关于“知”的培育
1.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都提倡教育,尊重知识
伊斯兰教是提倡教育、尊重知识、崇尚实践的具有鲜明的科学文化意识的宗教。伊斯兰的经训,无处不体现着对穆斯林在知识素质方面的训导与培养。而孔子更是中国私塾教育的创办人,儒家文化对人在知识方面的培育是很重视的。
2.伊斯兰文化认为“求学是主命”,儒家文化主张“学而优则仕”
圣训所云“求学,在一切男女是主命”,将追求知识与尊奉主命相提并论,从根本上奠定了伊斯兰教重视学习的思想基础;“学者的墨汁,贵于殉道者的血”,把学者的品级升高到令穆斯林敬仰的瞩目地位,突出了伊斯兰教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科学意识;“求知从摇篮到坟墓”,揭示了人生的有限与知识的无限,确立了伊斯兰教的终生学习观和终生教育观;“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则体现了伊斯兰教对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所采取的兼容并蓄、博采众家之长的对外开放观。


“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儒家关于学习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学习与做官有了密切的联系,孔子鼓励学生们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必担心没有官做,要担心的是做官所需要的知识本领学好没有。弟子们受到此思想灌输,头脑中普遍存在为做官而学习的念头,既然已学为君子,不做官是没有道理的。“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3.伊斯兰文化提倡研究和探索的科学精神,儒家文化则在乎身心之修养
值得一提的是,《古兰经》在勉励人们探求经典知识的同时,还大力号召人们“观察天地间的森罗万象”、“思考天地万物的创造”,鼓励人们广泛研究并深入探讨天文、地理、算术、历法、动物、植物等知识领域中的“迹象”,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不仅突出了伊斯兰教通专结合的全面知识结构观,而且体现了伊斯兰对自然奥秘的研究与探索的科学精神。
儒家哲学缺乏知识论,儒家重视道德,忽视知识,不在乎科学上之真理,而在乎身心之修养。儒家对人的培育其侧重点在道德修养,而非知识开发。总的来说,孔子所要培养的是从政人才,不是从事农工的劳动者,他不强调掌握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他认为社会分工有君子之事,有小人之事,“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与小人职责不同,君子不必参与小人的物质生产劳动,所以他从根本上反对弟子学习生产劳动技术。
四、小结
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由于价值观的不同,体现在育才思想上就有了异同,通过其中最重要的“德”、“知”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从一个层面看出伊斯兰宗教文化和中国儒家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异同。在对“德”的培育上,伊斯兰文化首先要进行的是信仰的培育,而儒家文化所提倡的是“道”、“德”、“仁”,但是它们有着一些共同崇尚的道德规范。在对“知”的培育上,伊斯兰文化是把求学提高到主命的高度,而儒家文化认为求学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仕”,伊斯兰文化鼓励探索自然和真理,而儒家文化重视的是身心修养。
[注释]
①孔子对“子路问成人”的回答。
[参考文献]
[1]希缇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伊斯兰文化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杨朝明等著,《儒家文化面面观》,齐鲁书社,2000年版。
[4]严元章著,《中国教育思想源流》,三联书店,1990年版。
[5]李信主编,《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6]周立人著,《思想纬度的重构》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
[7]董秀菊著,《儒家的智慧》,远方出版社,2005年版。
[8]傅佩蓉,《儒家与现代人生》,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9]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 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