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stromal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sTIL)及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ymphocyte-activation gene-3,LAG-3)与进展期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福建省肿瘤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进展期胃腺癌病例26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使用半定量的方法对胃癌切片中sTIL的百分比进行计算,并用免疫组织化学对LAG-3蛋白进行检测,探究sTIL、LAG-3与进展期胃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260例进展期胃腺癌中sTIL高浸润173例(66.5%),LAG-3高表达160例(61.5%)。同时,本研究根据sTIL浸润情况与LAG-3的表达情况将本组病例分成4组。Ⅰ组:sTIL低浸润/LAG-3低表达48例(18.5%);Ⅱ组:sTIL高浸润/LAG-3低表达52例(20.0%);Ⅲ组:sTIL低浸润/LAG-3高表达39例(15.0%);Ⅳ组:sTIL高浸润/LAG-3高表达121例(46.5%)。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胃腺癌患者的预后与年龄、肿物大小、肿瘤位置、Lauren分型、神经侵犯、脉管癌栓、TNM分期、术后辅助化疗、分子分型存在相关性(P<0.05),且sTIL高浸润、LAG-3高表达患者预后较好。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物大小、Lauren分型、术后辅助化疗是进展期胃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且sTIL低浸润/LAG-3低表达进展期胃腺癌患者预后较差。结论sTIL、LAG-3与进展期胃腺癌患者预后呈正相关。sTIL与LAG-3联合使用可以更准确地预测进展期胃腺癌患者的预后。年龄、肿物大小、Lauren分型、术后辅助化疗是进展期胃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胃肿瘤 腺癌 预后 淋巴细胞活化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 简介:目的建立人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患者在位内膜间质细胞永生化细胞系。方法将原代培养的EMs患者在位内膜间质细胞转染质粒PCD2SV40T,G418筛选并进行单克隆细胞挑选,采用核型分析、免疫细胞化学、RT-PCR、裸鼠成瘤实验等方法对传代培养后的抗性单克隆细胞进行鉴定。结果首次建立了EMs患者在位内膜间质细胞永生化细胞系hEM15A,该细胞系具有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特征,可连续传代,表现为正常二倍体核型,未观察到致瘤性。结论hEM15A细胞系易获得、培养难度小、细胞均一性高、存活时间长,可成为EMs的研究工作中实用的体外模型。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永生化 细胞系 间质细胞 在位内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期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粒细胞髓源抑制细胞(granulocyte-like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G-MDSC)改变及其在KD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急性期KD患儿42例,分别于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 IVIG)治疗前、后直接取血备检,正常同龄儿童32例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HLA-DR-CD11b+CD33+CD14-CD15+G-MDSC比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浓度以及精氨酸酶-1(arginase-1, Arg-1)、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ciated protein 4, CTLA4)、糖蛋白130(glycoprotein 130, gp130)、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phosphorylated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pSTAT3)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干扰素调节因子8(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8, IRF-8)、IL-6受体α(IL-6 receptor α subunit, IL-6Rα)、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receptor, G-CSFR)、CCAAT/增强子强合蛋白β(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β,C/EBPβ)、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1(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1, SOCS1)、SOCS3 mRNA表达;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SOCS1、SOCS3基因启动子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ELISA检测血浆IL-6、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及培养上清中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浓度。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急性期KD患儿外周血G-MDSC比例、胞内ROS浓度以及Arg-1、PD-L1、CTLA4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LPS刺激的G-MDSC培养上清中IL-10、TGF-β浓度亦高于对照组(P<0.05),但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组(CAL)患儿前述7项指标均低于未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组(NCA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IVIG治疗呈不同程度恢复(P<0.05);各组间iNOS表达及培养上清中NO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期KD患儿血浆IL-6、G-CSF浓度及G-MDSC中IL-6Rα、gp130、G-CSFR、pSTAT3、C/EBPβ表达显著增高,抑制性转录因子IRF-8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CAL组血浆IL-6、G-CSF浓度及IL-6Rα、gp130、G-CSFR、IRF-8表达高于NCAL组(P<0.05),而pSTAT3、C/EBPβ表达低于NCAL组(P<0.05),经IVIG治疗后明显恢复(P<0.05)。(3)与对照组比较,急性期KD患儿外周血G-MDSC胞内SOCS1、SOCS3表达水平及其启动子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明显降低(P<0.05),但CAL组前述4项指标均高于NCAL组(P<0.05),经IVIG治疗后明显恢复(P<0.05)。相关分析显示,急性期KD患儿G-MDSC胞内SOCS1、SOCS3表达与pSTAT3的蛋白质水平呈负相关(r=-0.46和-0.32, P<0.05)。结论SOCS1和SOCS3基因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水平异常所致G-MDSC数量及功能缺陷可能与KD患儿免疫功能紊乱及血管损伤有关。

  • 标签: 粒细胞样髓源抑制细胞 川崎病 SOCS 组蛋白乙酰化 血管损伤
  • 简介:摘要上皮血管内皮瘤(EHE)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血管肿瘤,其恶性程度介于完全良性的血管瘤和高度恶性的血管肉瘤之间,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或前内皮细胞,以上皮或组织细胞外观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为特征。EHE在所有血管肿瘤中发病率<1%,可发生于身体多个部位,最常发生于肝脏,其次是肝和肺同时受累、肺单独受累、骨单独受累。目前在国内未见报道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诊断EHE的病例。该患者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发现异常细胞,指引临床下一步诊疗方向,最终诊断为EHE,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为临床进一步诊疗提供重要依据。上皮血管内皮细胞瘤需要与多种良恶性血管源性肿瘤相鉴别,尤其与其他类型的上皮血管源性肿瘤鉴别困难。目前已经发现该病有特征性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异常,结合病理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综合考虑可以做出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标签: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骨髓细胞形态学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丹参素对M5刺激的HaCaT细胞(银屑病细胞模型)增殖、凋亡的影响及与Yes相关蛋白(YAP)的关系。方法采用M5(含10 μg/L的IL-1α、IL-17、IL-22、TNF-α、Oncostatin M)作用于HaCaT细胞48 h,制作银屑病细胞模型,同时分别加入0(对照组)、0.125、0.25、0.5 mmol/L丹参素刺激细胞,以未做处理的HaCaT细胞为空白对照组。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细胞YAP的表达;MTT法检测丹参素刺激细胞24、48、72 h时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丹参素对各组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A、cyclin B1、cyclin D、cyclin E)及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Bcl-2、BAX、p53、p21)的表达。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结果空白对照组与0(对照组)、0.125、0.25、0.5 mmol/L丹参素组细胞YAP mRNA、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及培养24、48、72 h时的增殖活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0.125、0.25、0.5 mmol/L丹参素组YAP mRNA(1.76 ± 0.04、1.54 ± 0.05、1.33 ± 0.05)、YAP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1.78 ± 0.06、1.49 ± 0.32、1.27 ± 0.04)及培养48 h时的细胞增殖活力(1.66 ± 0.04、1.52 ± 0.02、1.34 ± 0.04)均低于对照组(mRNA:2.04 ± 0.04,蛋白:2.10 ± 0.06,活力:1.82 ± 0.03,均P < 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5组细胞G0/G1期、S期、G2/M期细胞比例及凋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0.125、0.25、0.5 mmol/L丹参素组细胞G0/G1期、G2/M期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S期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均P < 0.05),0.25、0.5 mmol/L丹参素组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均P < 0.05)。Western印迹显示,5组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及凋亡相关蛋白相对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丹参素可能通过抑制YAP的表达而抑制银屑病细胞的增殖与促进其凋亡。

  • 标签: 银屑病 丹参素 角蛋白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Yes相关蛋白
  • 简介:目的体外诱导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元细胞分化,并探讨分化过程中多效蛋白(PTN)mRNA的表达。以了解MSCs向神经元细胞分化的特性和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加贴壁培养法分离成人MSCs,原代和传代培养。取第6代MSCs设对照和试验组进行诱导,诱导后30min至3d,观察细胞形态并计数。免疫细胞化学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分化后细胞神经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MAP)-2,胶原酸性蛋白(GFAP)和诱导前、诱导后12hPI’NmRNA的表达。结果接种24h后MSCs开始贴壁,呈圆形或椭圆形。3d后可见梭状细胞呈集落状生长,10~14d融合。第5~6代时呈现较均一的成纤维细胞形态。诱导后胞体向胞核收缩;出现双极及多极细胞。12h变形细胞增多,细长突起相互连接。24h后变形细胞增多不明显。诱导后12h大部分细胞表达NSE(6439±0.07)%、MAP-2(60.05±0.09)%,未检测到GFAP的表达,RT-PCR半定量检测有NSEmRNA的表达(O.66±O.15)。实验组诱导后12h细胞有PrNmRNA的表达(0.689+0.017)。结论建立了稳定的成人MSCs培养增殖体系,MSCs可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细胞,在分化过程中有外观形态变化和特异性标志物NSE和MAP-2的表达,同时有PINmRNA的表达。提示PTN可能参与调控了MSCs向神经元细胞的分化。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体外研究
  • 简介:摘要干细胞记忆性T细胞(stem cell-like memory T cell,TSCM)是记忆T细胞的重要组成,具有干细胞自我更新、多分化潜能和免疫重构特性。有别于中枢记忆T细胞(central memory T cell,TCM)或效应记忆T细胞(effective memory T cell,TEM)亚群,TSCM具有初始T细胞表型且分化程度较低。CD4+TSCM细胞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保护性或致病性双重作用,现就记忆T细胞的形成机制和CD4+TSCM生物学特性做一综述,进而探讨其在艾滋病、肿瘤、结核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

  • 标签: CD4+T细胞 干细胞样记忆性T细胞 免疫治疗
  • 简介:目的对表达hTERT基因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进行成瘤风险评估及类肝细胞分化能力的鉴定.方法将表达hTERT基因的大鼠BMSCs进行裸鼠致瘤试验评估成瘤风险,通过序贯法诱导成肝分化,于诱导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检测ALB和AFP的表达、糖原染色鉴定糖原储备能力.结果裸鼠致瘤实验提示表达hTERT基因的大鼠BMSCs无成瘤风险.成肝诱导后,细胞形态逐渐变为圆形;ALB仅在诱导第21天部分阳性表达,AFP在诱导第14天起阳性表达;糖原染色阳性.结论表达hTERT基因的大鼠BMSCs无致瘤风险,且具有类肝细胞的分化能力.

  • 标签: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类肝样细胞
  • 简介:气球细胞痣在100多年前被首次报道。迄今为止,黑色素细胞细胞气球变已在多个肿瘤报道中提到,包括黑色素瘤、蓝痣和Spitz痣。这些改变是否代表细胞恶变或增殖改变尚存争议。作者报道1例巨大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的增殖性结节中发现细胞气球变。

  • 标签: 黑色素细胞痣 增殖性 先天性 结节 巨大 SPITZ痣
  • 简介:摘要鼻腔低级别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伴破骨细胞罕见,其生物学行为属于低度恶性肿瘤。现报道一例发生于左鼻腔的该肿瘤,经鼻内镜下肿物摘除术,术后未行放化疗,术后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与远处转移。

  • 标签: 鼻腔 腺癌,乳头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经含脂质体多柔比星CHOP方案治疗后间质性肺炎(IP)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45例初诊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含脂质体多柔比星的RCDOP方案治疗73例,RCHOP方案治疗72例。比较两组IP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45例患者中34例(23.4%)发生IP;发生IP者多集中在化疗3~5个周期时,占79.4%(27/34);发生IP时中位化疗4个周期。RCDOP方案组和RCHOP方案组IP发生率分别为31.5%(23/73)和15.3%(1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应用脂质体多柔比星(OR=2.416,95% CI 1.059~5.509,P=0.036)、年龄≥60岁(OR=2.505,95% CI 1.127~5.567,P=0.024)是I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脂质体多柔比星的应用是DLBCL患者IP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用RCDOP方案治疗4个周期后需加强对IP的预防和监测,特别是年龄≥60岁的患者。

  • 标签: 淋巴瘤,非霍奇金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多柔比星 脂质体 肺疾病,间质性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黄素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大鼠足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实验组30只。对照组大鼠实验过程中采用普通饲料喂养。实验组30只大鼠采用高糖、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40 mg/kg)的方法,制备DN模型,取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DN组和大黄素治疗组(DN+大黄素组)。造模成功后,DN组继续高糖、高脂饮食;DN+大黄素组给予高糖、高脂饮食,联合大黄素(20 mg/kg)灌胃,每天1次,连续8周。各组大鼠在实验14周末观测以下指标:(1)收集24 h尿液,测定24 h尿蛋白量;(2)完成尿液收集后称体质量并记录;(3)处死后取腹主动脉血检测肾肌酐、尿素氮、血糖;(4)取左侧肾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过碘酸希夫染色(PAS)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ephrin、Desmin蛋白的表达情况;(5)取右侧肾脏肾皮质部位组织,电镜下观察足细胞及基底膜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大鼠30只,DN大鼠模型造模成功24只,实验过程中DN组及DN+大黄素组大鼠各死亡2只。(1)14周末对照组、DN组、DN+大黄素组大鼠体质量分别为(350.1±14.16)、(265.2±7.62)、(312.1±11.77)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6.50,P<0.001)。(2)对照组肾肌酐、尿素氮、血糖、24 h尿蛋白分别为(28.88±4.36)μmol/L、(8.76±0.50)mmol/L、(9.81±0.86)mmol/L、(3.60±0.79)mg;DN组分别为(92.30±7.30)μmol/L、(29.41±6.67)mmol/L、(25.10±4.10)mmol/L、(35.23±4.07)mg;DN+大黄素组分别为(52.10±5.80)μmol/L、(14.93±1.03)mmol/L、(16.51±1.14)mmol/L、(13.35±1.89)mg。与对照组比较,DN组、DN+大黄素组肾肌酐、尿素氮、血糖、24 h尿蛋白量均升高;与DN组比较,DN+大黄素组各项指标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3)HE染色观察肾组织形态学:对照组肾小球及肾小管结构未见异常;DN组肾小球硬化,肾小囊狭窄,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DN+大黄素组肾小球硬化及肾小囊狭窄均有改善。(4)PAS染色观察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系膜基质变化情况:对照组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结构清晰可见,系膜基质无异常;DN组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结构模糊,系膜基质增多;DN+大黄素组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结构较模糊,系膜基质较多。(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ephrin及Desmin蛋白表达情况:与对照组比较,DN组、DN+大黄素组Nephrin蛋白光密度值均降低,Desmin蛋白光密度值均增加;与DN组比较,DN+大黄素组Nephrin蛋白光密度值增加,Desmin蛋白光密度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6)透射电镜观察足细胞和基底膜变化情况:对照组足细胞轻度水肿,足突均匀、等宽排列,未见融合,基底膜完整,厚薄均一,3层结构明显;DN组足细胞呈中度水肿,足突明显融合、变宽,基底膜厚薄均一,3层结构明显;DN+大黄素组足细胞呈轻度水肿,足突融合、变宽情况减轻,基底膜厚薄均一。结论大黄素能显著改善早期DN大鼠的体质量、肾脏病理结构及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足细胞发生EMT、促进肾病蛋白Nephrin的表达和减少足细胞EMT骨架蛋白Desmin表达有关。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大黄素 足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疾病模型,动物 大鼠
  • 简介:摘要气道重塑是支气管哮喘的重要病理特征之一。气道重塑可导致哮喘患者气道高反应性增加、肺功能下降。气道上皮细胞可在哮喘气道重塑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可通过上皮-间质转化过程分化为间质细胞,进而参与哮喘气道重塑的发生发展。该文对参与哮喘上皮间充质转化的信号通路,如TGF-β1介导的信号通路、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及声波刺猬蛋白信号通路进行综述,以进一步阐述哮喘气道重塑中所涉及的分子机制,为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开发新型、有效、安全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哮喘 上皮间质转化 气道重塑 分子调控机制
  • 简介:资料患者男性,23岁。入院前10天呕血1次,色鲜红,解柏油便4次,伴头晕、乏力。近1年体质量减轻15kg,无腹痛,无发热。体格检查示:患者皮肤苍白,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左侧腹扪及6cm左右肿块,质硬,边界尚清,较固定,无压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示:红细胞3.69&#215;1012/L,血红蛋白104g/L,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antigen19-9,CA19-9)(-),CA125(-),CA724(-),大便隐血(-)。

  • 标签: 肾嫌色细胞癌 胃恶性间质瘤 超声诊断 糖类抗原19-9 CA19-9 体质量减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s)在小肠上皮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中的作用,为研究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小肠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培养小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IEC-6,采用次氯酸氧化修饰大鼠血清白蛋白(RSA)的方法体外制备AOPPs。将IEC-6细胞分为AOPPs组、RSA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50、100、200、400 μg/ml的AOPPs干预IEC-6细胞作为AOPPs组,50、100、200、400 μg/ml的RSA干预IEC-6细胞作为RSA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干预24 h后观察细胞形态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统计分析凋亡率最高时AOPPs的浓度。采用该浓度的AOPPs干预IEC-6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48、72 h的细胞凋亡并统计分析不同时间点凋亡率的差异。荧光定量PCR检测AOPPs组、RSA组和空白对照组E-cadherin、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及参与调节细胞EMT过程的转录因子Snail、Slug的mRNA表达以及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Ⅰ(CollagenⅠ)的mRNA表达。结果AOPPs可以诱导IEC-6细胞的凋亡,并具有时间及浓度依赖效应(P<0.05);400 μg/ml的AOPPs干预72 h细胞的凋亡率最高,达到(17.30 ± 1.03)%。AOPPs明显下调IEC-6细胞E-cadherin的mRNA表达,而明显上调Fibronectin及Collagen Ⅰ的mRNA表达,同时转录因子Snail和Slug mRNA表达也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AOPPs通过诱导小肠上皮细胞凋亡,上调细胞的转录因子Snail和Slug的基因表达,抑制E-cadherin的转录,同时上调Fibronectin和CollagenⅠ基因表达,促进肠上皮细胞EMT,在IBD小肠纤维化中发挥一定作用。

  • 标签: 晚期氧化蛋白产物 上皮间质转化 小肠上皮细胞 小肠纤维化 炎症性肠病
  • 简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成员之一,主要作用是促进多种细胞分裂,诱导内皮细胞转化。近年发现,bFGF可促进肾小管细胞再生并使其向成纤维细胞转化,能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同时还与TGF—β之间存在正反馈环,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肾小管间质 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母细胞瘤中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在肿瘤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EMT)中的作用。方法体外采用TGF-β1(1 μg/L、5 μg/L、10 μg/L)处理人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株,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采用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EMT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采用迁移实验及划痕实验检测肿瘤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18例。收集患儿术后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cadherin的表达情况,并与患儿临床特点及生存预后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SK-N-SH细胞经TGF-β1(1 μg/L、5 μg/L、10 μg/L)处理后,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均提示上皮细胞标志E-cadherin的mRNA(0.603±0.081、0.606±0.008、0.716±0.166比1.000)及蛋白(0.855±0.026、0.600±0.017、0.495±0.011比1.000)表达量明显下降(F=8.144,P=0.035;F=74.810,P<0.001),间质细胞标志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mRNA(2.132±0.167、3.494±0.017、4.184±0.021比1.000)及蛋白(1.175±0.053、1.189±0.058、1.225±0.106比1.000)的表达量明显上升(F=547.300,P<0.001;F=68.810,P=0.007),提示发生EMT。划痕实验及Transwell迁移实验均发现随着TGF-β1处理后(5 μg/L),迁移细胞数明显增多(t=16.070,P=0.040)。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组织病理中E-cadherin强阳性、阳性、弱阳性及阴性表达的10年总体生存(OS)率分别为(77.78±13.86)%、(75.00±21.66)%、(25.00±21.65)%及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60,P=0.040)。结论TGF-β1可诱导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发生EMT,并使细胞迁移能力增强。神经母细胞瘤患儿E-cadherin表达降低与疾病临床进展及复发/转移明显相关。

  • 标签: 钙黏蛋白 神经母细胞瘤 肿瘤转化生长因子-β1 上皮-间质转化 转移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舌鳞状细胞癌(TSCC)上皮-间质转化(EMT)与血管生成拟态(VM)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对65例TSCC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EMT标记物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情况,同时CD34联合PAS双重染色检测VM情况。结果Vimentin在癌和癌旁正常上皮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41.54%和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815,P=0.000),Vimentin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E-cadherin在TSCC和癌旁正常上皮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阳性率56.92%和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951,P=0.000),E-cadherin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M在TSCC和癌旁正常组织的出现的例数比率是33.14%和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946,P=0.000),VM与肿瘤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相关分析显示,E-cadherin与Vimentin具有负相关关系(r=-0.507,P=0.000),Vimentin表达与VM具有正相关关系(r=0.592,P=0.000),VM与E-cadherin具有负相关关系(r=-0.518,P=0.000)。结论TSCC中存在EMT及VM,存在EMT和VM的TSCC具有更高临床分期和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两者具有密切相关性,对TSCC侵袭、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鳞状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血管生成拟态
  • 简介: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骨髓间质细胞(MSCs)归巢到急性梗死心肌中的作用.方法129只大鼠随机分为检测组(65只)和处理组(64只),检测组分为心肌梗死组(35只)和非心肌梗死组(30只),处理组则分为Ⅰ组、Ⅱ组、Ⅲ组、Ⅳ组4个亚组(各16只).检测组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Cp-1在2个亚组大鼠心肌中表达的差异.处理组大鼠心肌梗死4天后予以MCP-1、抗MCP-1抗体干预,同时经尾静脉注射BrdU标记的MSCs,7天后检测心肌梗死区MSCs归巢量,28天后检测大鼠心功能状况、心肌梗死区及其周围的血管密度.结果MCP-1于心肌梗死后第1天即升高,第7天到达峰值,28天时恢复至正常水平.心肌梗死组MSCs归巢量大于非心肌梗死纽(P=0.000).Ⅰ组大鼠心肌梗死区MSCs归巢量、心功能水平及血管密度大于Ⅲ组及Ⅱ组(P<0.01).结论大鼠心肌梗死后早期梗死区MCP-1表达水平升高;MCP-1能够促进MSCs归巢并改善心功能.

  • 标签: 心肌梗塞 单核细胞化学吸引蛋白质1 间质干细胞 干预性研究 大鼠
  • 简介:目的:通过体外及体内实验探讨大鼠切牙Apicalbud上皮细胞诱导大鼠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向成牙本质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分离培养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picalbud上皮细胞,制备Apicalbud上皮条件诱导液并体外对ADSCs诱导7d,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成牙本质关键基因DMP-1及DSPP的表达。制备ADSCs及Apicalbud上皮重组细胞团进行大鼠肾被膜下移植,8W后取材,分别采用HE染色、Masson三色法和免疫组化方法对移植生成物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Apicalbud上皮诱导ADSCs后DMP-1及DSPP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体内移植8W后HE染色可见管牙本质和骨样牙本质结构,Masson三色法可以观察到有绿色的牙本质结构,免疫组化检测中CK14染色阳性,DSPP染色阳性。结论:Apicalbud上皮细胞在体外能够诱导ADSCs向成牙本质细胞分化,且细胞重组在体内可以构建出牙本质结构。

  • 标签: APICAL bud上皮细胞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成牙本质细胞 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