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骨盆前外固定术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来我院的 78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开始时间为 2018年 11月,截止为 2019年 11月,按照抓阄法,将 78例患者分为两组,即治疗组( n=39例)与对照组( n=39例),治疗组患者采用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治疗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负性情绪变化情况。结果:治疗效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远远低于治疗组,差异显著( 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治疗组,差异显著( P<0.05)。负性情绪变化情况:治疗后,患者负性情绪明显得到改善,且治疗组负性情绪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骨盆前外固定术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既能确保治疗安全性,又能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应被临床大力推广。

  • 标签: 骨盆前 外固定术 不稳定性 骨盆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组合式腰椎骨盆固定装置治疗陈旧性骨盆垂直不稳定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7例陈旧性骨盆垂直不稳定骨折脱位患者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22~73岁,平均42.4岁;交通伤3例,坠落伤3例,摔伤1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C1型5例,C2型1例,C3型1例;骨折至手术时间3~10周,平均5.4周。7例患者中,4例后环骨折采用组合式腰椎骨盆三角固定,3例后环骨折采用组合式腰椎骨盆固定;4例前环损伤未做处理,2例前环损伤行闭合空心钉内固定,1例前环损伤行INFIX+空心钉固定。记录每例患者腰椎骨盆固定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X线透视次数,术后摄骨盆X线片及行CT检查观察复位情况及固定钉位置,应用Matta的X线评价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评价骨盆骨折后功能恢复程度。结果7例患者手术时间96~205 min,平均143 min;术中出血量300~1 650 ml,平均579 ml;切口长度9~15 cm,平均12.9 cm;X线透视次数15~52次,平均27次。术后X线片及CT检查示后环位移复位良好,所有螺钉位置均准确,固定牢固。术后Matta的X线评定:优4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85.7%(6/7)。7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12个月。7例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4.2周。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均示骶髂关节复位良好,前、后环复位未丢失。Majeed评分,术后(54.90±6.64)分(范围48~58分),术后3个月(71.40±7.32)分(范围67~75分),术后6个月(84.90±8.14)分(范围68~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614,P=0.004);术后6个月Majeed评价,优5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85.7%(6/7)。结论应用组合式腰椎骨盆固定装置治疗陈旧性骨盆垂直不稳定骨折脱位,复位质量佳,固定强度大,术后疗效优良。

  • 标签: 骨盆 骨折脱位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大多是在高能量暴力等情况下引起的,针对该病症,临床常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方式,患者采用此种手术方式后并发症较多,且恢复速度较慢,其治疗效果是非常有限的。但就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骨盆前外固定术对患者加以治疗,可以使患者骨折愈合,使患者致残及死亡率降低 [1]。

  • 标签: 骨盆骨折 内固定 外固定架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和手术治疗,使用改良McBride评分标准,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手法复位治疗组优良率43.84%,手术治疗组优良率89.04%,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手法复位治疗效果。

  • 标签: 手法复位 手术 桡骨远端 粉碎性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法复位闭合穿针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在治疗足踝关节骨折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患有踝关节骨折的142例病患中,根据治疗的方法平均分成,手法复位组和切开复位组,每组各71名病患,观察和对比两组的康复程度及其效果。结果手法复位术后优良率为84.5%,切开复位组优良率为64.7%。且在术后感染和治疗时间等指标中手法复位治疗皆优于切开复位治疗。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踝关节骨折的临床应用中,手法复位闭合穿针内固定治疗更利于患者在早期的恢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切开复位 手法复位 足踝关节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3D打印半骨盆假体在经骶髂关节切除的骨盆恶性肿瘤重建中的手术技术要点,手术适应证和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9例累及骨盆Ⅰ+Ⅱ区或Ⅰ+Ⅱ+Ⅲ区的恶性肿瘤患者经骶髂关节截骨并采用与骶骨耳状面贴合的3D打印半骨盆假体重建,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51.1±10.5)岁(范围27~66岁)。其中软骨肉瘤5例,多形性未分化肉瘤1例,转移性肾癌2例,转移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根据肿瘤累及范围行骨盆Ⅰ+Ⅱ区或Ⅰ+Ⅱ+Ⅲ区切除,在Ⅰ区切除时通过骶髂关节面进行截骨,予以3D打印的与骶骨耳状面贴合的半骨盆假体重建。术后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骨盆假体的髋臼旋转中心偏移情况;采用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功能评分进行功能评价;评估患者肿瘤学转归及术后并发症。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0.6)h(范围3.5~6 h);术中出血量(1 400 ±520)ml(范围800~3 000 ml)。9例中3例行骨盆Ⅰ+Ⅱ区切除重建,4例行骨盆Ⅰ+Ⅱ+Ⅲ区切除重建,2例行骨盆Ⅰ+Ⅱ+Ⅲ区联合股骨近端切除重建。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4±9.9)个月(范围6~50个月)。9例患者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平均20.2分(范围12~26分);术后旋转中心水平方向移位距离(10.67±7.12)mm,垂直方向移位(8.56±4.22)mm。1例转移癌患者术后3月化疗期间发现全身多发转移,术后7个月死亡;1例骨盆转移性肾癌在术后1年半时发生多发转移,靶向药物控制,带瘤存活;其余7例手术部位无复发,未发现远处转移。结论3D打印耳状面贴合的半骨盆假体在重建经骶髂关节截骨的骨盆Ⅰ+Ⅱ区或Ⅰ+Ⅱ+Ⅲ区肿瘤切除后骨缺损具有潜在的优势。其近期疗效较为满意,远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标签: 盆腔肿瘤 假体和植入物 打印,三维 骶髂关节 截骨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内效贴骨盆干预对脑卒中后骨盆前倾患者的骨盆倾斜角度、步行能力和平衡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骨盆前倾患者2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13)和对照组(n=13),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骨盆处肌内效贴干预,对照组则进行骨盆处肌内效贴安慰治疗。2组受试者均在贴扎前(干预前)和贴扎后即刻(干预后)接受骨盆倾斜角度、10 m步行时间、步态分析(干预前、后步态时空参数的差值)和平衡能力(干预前、后稳定极限的差值)的评估。于贴扎前(干预前)和贴扎后即刻(干预后)对2组患者进行骨盆倾斜角度评定、10 m步行时间测试、步态分析和平衡能力的评估。结果干预后,2组双侧骨盆倾斜角度与组内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双侧骨盆倾斜角度与对照组干预同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10 m步行时间为(19.55±6.51)s,与组内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步态参数中的步速、步频、步长、步幅干预前、后的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稳定极限参数中的方向控制和稳定极限总分干预前、后的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骨盆干预可即时显著地纠正脑卒中后骨盆前倾患者的骨盆角度,增加其步行速度,改善其步行和平衡功能。

  • 标签: 脑卒中 肌内效贴 骨盆前倾 步态 平衡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关节造影下撬拨复位弹性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治疗的儿童O′Brien Ⅱ型和Ⅲ型桡骨颈骨折病例共41例。16例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前骨折移位成角平均为(67±16)°(35°~90°);25例行关节造影下撬拨复位弹性钉内固定,术前骨折移位成角平均为(63±15)°(31°~88°)。以Metaizeau影像学评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以Steele评分评价肘关节屈伸、前臂旋转功能和提携角大小。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2~19个月。术后克氏针组骨折成角平均为(4±2)°(0°~7°),弹性钉组为(3±2)°(0°~8°)。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患侧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活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克氏针组双侧提携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弹性钉组双侧提携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taizeau评分克氏针组87%(14例/16例)为优,13%(2例/16例)为良;弹性钉组84%(21例/25例)为优,16%(4例/25例)为良。Steele评分克氏针组81%(13例/16例)为优,13%(2例/16例)为良,6%(1例/16例)为中;弹性钉组88%(22例/25例)为优,12%(3例/25例)为良。结论关节造影可清晰显示肱桡关节软骨面情况,便于判断肘关节整体对位关系。关节造影监视下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结合弹性钉内固定是治疗儿童O′Brien Ⅱ型和Ⅲ型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儿童 疗效比较研究 桡骨颈骨折 弹性髓内钉 克氏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研究不同固定方案诊疗腓骨骨折的结果,开拓新的治疗思维,并面向大众进行推广。方法随机选取从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我院收录治疗的50例骨科就诊的腓骨骨折患者按诊疗方案不同随机分为两个组,每个组25例患者。实验组选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案,对照组患者使用的是常规手法复位外固定的诊疗方案;统计分析患者出院后恢复情况和术后功能恢复效果比较两种诊疗方案的结果优劣。结果实验组的患者出院时间早于对照组;实验组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并发症产生率等指标与对照组对比(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诊疗方案对于腓骨骨折的诊疗具有更好的愈合效果,值得面向大众进行推广。

  • 标签: 腓骨骨折 手法复位外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 疗效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应用分析。方法对55例股骨粗略隆间骨折按AO分型,分别应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切开复位PFNA内固定的治疗方法。结果55例均获得3~24月随访,平均16月,切开复位PFNA内固定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与闭合复位PFNA(0.05),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组,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结论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均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严格术前分型,手术前预测,合理选择闭合切开手术方法是保证手术优良率的基础。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AO分型 闭合复位 切开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踝部骨折患者实施手术复位、中医手法复位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于2016年3月—2018年2月间我院所接收的踝骨骨折患者82例,随机抽取分组治疗,对照组给予手术复位治疗,研究组则实施中医手法复位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更高,对比后,组间数据存在明显统计学上的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无意义(P>0.05)。结论使用中医手法复位对踝部骨折患者治疗,可使临床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值得将其推广应用。

  • 标签: 中医手法复位 手术复位 踝部骨折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