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黏液瘤伴纤维素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06—2019年诊断的6例心房黏液瘤伴纤维素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信息,分析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患者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9岁,男女各3例,均因为左心房黏液瘤就诊。病理检查偶然发现在黏液瘤周边可见大的异型淋巴样细胞弥散分布,可见核分裂象及凋亡细胞,少数坏死。免疫表型为B细胞性(CD20+,CD79α+)、高增殖指数(Ki-67阳性指数>85%)和潜伏Ⅲ型(LMP1、EBNA2、EBER均阳性)的EB病毒感染模式。肿物均行外科手术完整切除,且未做术后化疗。经随访5~120个月,所有患者情况良好,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心房黏液瘤伴纤维素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炎性病变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表现为惰性的临床病程。手术完整切除肿物,术后密切随访,暂不行化疗以免过度治疗。

  • 标签: 心脏肿瘤 黏液瘤 纤维素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疱疹病毒4型,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肿瘤专科医院甲状腺细胞病理Bethesda报告系统的数据特点,评价甲状腺细针穿刺(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甲状腺FNA检查的5 729个组织的临床资料,来自5 011例患者,其中男1 174例,女3 837例,年龄7~88岁,中位年龄45岁。以术后组织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Bethesda分级系统各诊断级别的恶性风险和甲状腺FNA的诊断能力。结果5 729个细胞学诊断包括:无法诊断或标本不满意(nondiagnostic or unsatisfactory,ND/UNS)456个(8.0%),良性(benign)1 055个(18.4%),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病变或意义不明确的滤泡性病变(atypia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or follicular lesion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US/FLUS)409个(7.1%),滤泡性肿瘤或可疑滤泡性肿瘤(follicular neoplasm or suspicious for a follicular neoplasm,FN/SFN)80个(1.4%),可疑恶性(suspicious for malignancy,SUS)982个(17.1%),恶性(malignant)2 747个(47.9%)。3 239个有术后病理结果,其中恶性者3 109个(95.99%)。各诊断级别的恶性风险分别为:ND/UNS 75.00%,良性40.91%,AUS/FLUS 77.67%,FN/SFN 41.67%,SUS 96.86%,恶性99.96%。FNA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8%、60.5%、97.7%、98.9%和59.1%。结论肿瘤专科医院甲状腺Bethesda报告系统的数据具有恶性诊断占比高和各诊断级别恶性风险高的特点。FNA诊断准确性高,且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

  • 标签: 细针穿刺 甲状腺 Bethesda报告系统 恶性风险 准确性
  • 简介:摘要2015年8月6日,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收治1例出生6 h的外胚层发育不良/皮肤脆性综合征男性患儿。取患儿前躯破溃处皮肤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病理改变,结果显示患儿表皮肌细胞层轻度松解,表皮下方有大疱,真皮乳头层消失,真皮层内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患儿皮肤组织中斑菲素蛋白1(PKP1)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KP1表达完全缺失;靶向测序鉴定PKP1基因突变位点显示,在PKP1基因上有1个内含子纯合突变PKP1:c.203-1G>A。患儿经过35 d的治疗,全身大部分创面已经愈合,可见多处散在残余创面,不断有新的水疱及皮肤破损出现。

  • 标签: 婴儿,新生 诊断 外胚层发育不良/皮肤脆性综合征 斑菲素蛋白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肿瘤JNET分型的病理改变基础。方法收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镜中心2015年1月—2018年6月行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检查并取得术后病理标本的结直肠肿瘤患者资料,对其内镜JNET分型及病理特征(表面小凹上皮脱落、表面黏膜坏死结构、表面黏膜筛网状结构、纤维组织反应增生、黏膜肌无残留、癌性间质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81例结直肠肿瘤患者,病变长径均>1.5 cm,其中内镜治疗74例,外科治疗7例。表面黏膜筛网状结构出现频率为JNET 2A型(2.78%)<3型(20.00%)<2B型(42.8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纤维组织反应增生、黏膜肌无残留、癌性间质反应出现频率均为2A型、2B型<3型,3型与2A型、2B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面小凹上皮脱落、表面黏膜坏死结构在JNET分型与病理诊断相符组与不符组间出现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JNET分型中2B型提示病理特征为黏膜表面筛网状结构,3型提示病理特征为纤维组织反应增生,黏膜肌无残留,癌性间质反应。表面小凹上皮脱落、表面黏膜坏死结构可能是影响JNET分型诊断准确性的病理干扰因素。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病理学 窄带光成像 放大内镜 JNET分型
  • 简介:摘要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 WMHs)是脑小血管病的MRI表型之一,在老年人中多见,并且与认知损害及步态障碍等临床表现密切相关,但其病理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文章从低灌注、血脑屏障破坏、氧化应激、炎症和遗传等多个方面阐述了WMHs的可能病理理学机制。

  • 标签: 脑小血管疾病 白质 炎症 氧化性应激 血脑屏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韦氏环伴滤泡辅助T细胞表型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wPTCL-TFH)临床病理及遗传学特点,并与结内伴滤泡辅助T细胞表型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nPTCL-TFH)和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对比分析,以加深对该少见肿瘤的认识。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2月至2019年4月诊断的wPTCL-TFH 8例,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及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检测(BIOMED2法)情况,并用Sanger测序法检测IDH2R172基因突变情况,最后通过电话随访患者。结果患者男性6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62.5岁(年龄范围30~75岁),临床均无发热及皮疹,PET-CT/CT均表现为韦氏环部位黏膜增厚或肿块伴多发淋巴结肿大,5/7例处于进展期(Ⅲ/Ⅳ期);光镜下特征性的表现为黏膜内单一的小-中等大淋巴细胞弥漫浸润,缺乏多形性炎性细胞背景及滤泡外滤泡树突细胞网(FDC网)的增生,5例可见胞质透明T细胞;多数黏膜表面伴有溃疡(6例)及局部-广泛的黏膜内腺体消失(7例);2例见上皮样组织细胞构成的肉芽肿结构;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均表达CD4及2种或2种以上滤泡辅助T细胞标志物:PD-1(8/8)、bcl-6(8/8)、CXCL13(7/8)及CD10(1/8);6例CD30阳性;4例EBER原位杂交阳性;8例TCR基因均呈单克隆性重排;6例IDH2R172基因均未见突变。1例患者在随访18个月时死亡,其余7例存活(随访时间3~10个月不等)。结论wPTCL-TFH少见,其临床病理特征与nPTCL-TFH相似,与AITL有部分重叠;有必要将其从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中鉴别出来;综合临床、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

  • 标签: 淋巴瘤,T细胞,外周 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 病理学,临床 基因 韦氏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细胞核抗原抗体Ki-67、趋化因子受体4(CXCR4)与甲状腺癌(TC)患者相关病理参数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4月本院72例TC组织标本为TC组,另选取同期36例甲状腺肿组织标本为良性组。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两组标本Ki-67、CXCR4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TC病理特征的关联性。结果TC组Ki-67、CXCR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44%(50/72)、76.39%(55/72),均高于良性组5.56%(2/36)、33.33%(12/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Ⅲ~Ⅳ期TC患者Ki-67阳性表达率87.88%(29/33),高于Ⅰ~Ⅱ期53.85%(21/39),淋巴结转移TC患者Ki-67阳性表达率84.38%(27/32),高于非淋巴结转移TC患者57.50%(23/40),Ⅲ~Ⅳ期TC患者CXCR4阳性表达率93.94%(31/33),高于Ⅰ~Ⅱ期61.54%(24/39),淋巴结转移TC患者CXCR4阳性表达率96.88%(31/32),高于非淋巴结转移TC患者60.00%(24/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Ki-67、CXCR4在TC中阳性表达率高,均与TC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是诊断TC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评估预后。

  • 标签: 甲状腺癌 细胞核抗原抗体Ki-67 趋化因子受体4 病理 关联性
  • 简介:摘要:近年来关于白勺的研究越来越多,白芍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凉血以及免疫调节等多种功效。近年来发现白芍总苷还对缺血区脑组织的病理改变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本文阅读相关文献,就白芍总苷对缺血区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特点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仅供参考

  • 标签: 白芍总苷 缺血区组织 病理改变 保护作用
  •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手术标本的病理形态特点及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通过回顾临床病史资料及石蜡组织病毒核酸检测验证,选取1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接受了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标本,观察脏器的病理变化,并初步探讨与临床表现的联系。结果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肺部可出现间质性肺炎改变,透明膜不明显,但也可能为疾病早期改变

  • 标签:
  • 简介:摘要丛集性头痛是头部单侧疼痛,同时伴有同侧自主神经症状的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在排除继发性病因外,根据ICHD-3的标准诊断丛集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通常与下丘脑、三叉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异常活动有关。下丘脑在丛集发生中似乎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急性期治疗使用舒马曲普坦皮下注射和氧气吸入,预防性一线药物为维拉帕米,过渡性治疗为枕下类固醇注射。靶点神经调控和分子靶向药物也取得了新进展。

  • 标签: 丛集性头痛 诊断 病理生理学 治疗
  • 简介:摘要青海大学位于西部地区,该校研究生教育在招生质量、教育经费、实验条件、技术储备等方面与东部地区有较大差距。青海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从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师资队伍等方面着手,建设医学科研型研究生《临床病理理学》课程。通过融合教师授课与学生自主学习(PBL教学、文献研讨、学生讲座),邀请院外专家讲学,开展形成性评价,优化教师队伍等多项措施,取得一定教学成效,并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 标签: 研究生 临床病理生理学 课程建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危重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心肺病理特征,为类似病例的临床救治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COVID-19患者从发病到危重型快速进展过程中的临床指标、实验室检查、支气管镜及超声心动图结果的动态变化和心肺病理解剖结果。结果该例患者在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后第9天入院。患者起病后从轻症到重症,再到危重症分别经历了12和18 d,在第28至45天期间接受了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以及心肺联合移植术,术后第2天死亡。患者有8‌年高血压病史。早期症状轻,炎症指标升高、淋巴细胞减少。治疗效果差,病情进展迅速,多次病毒核酸检测转阴之后病情仍加重,并逐渐发展为肺出血和实变,大量分泌物和肺内出血导致肺功能丧失、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及肝功能异常。予右肺移植和原位心脏移植术后不能维持循环稳定而死亡。肺病理检查可见气管及支气管内存在大量黏液、暗红色分泌物和血块,病理改变主要为肺组织出血坏死、肺泡炎、纤维素性渗出和小血管病变,心肌细胞水肿和少量炎症细胞浸润。结论COVID-19危重型患者从轻症到危重症、死亡进展快速,危重症阶段发生肺、心和肝脏损伤。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心脏损伤 心肺移植 体外膜肺氧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 AD )病理改变与相关蛋白凋亡的相关性。 方法: 以 16 只健康雄性清洁级 P8 品系快速老化小鼠( SAMP8 )作为研究样本,将样本随机分为I 、II 2 组各 8 只。对两组均进行水迷宫实验, 初次水迷宫实验之后对 I 组小鼠腹腔注射 0batoclax ,对II 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重复初次实验方法并记录潜伏期和穿越平台次数。二次水迷宫实验后对小鼠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记录两组积分光密度( IOD )值和阳性细胞计数。 结果:第二次水迷宫实验中 I 组潜伏期明显长于II 组,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少于II 组,I 组 B 淋巴细胞瘤 / 白血病 -2 ( Bcl-2 )蛋白的阳性细胞计数明显多于II 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P < 0.01 );两组异常磷酸化 tau ( p-tau )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 -3 ( Caspase-3 )的阳性细胞计数和 IOD 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Bcl-2 蛋白是认知变化过程的关键成分,而 p-tau 、 Caspase-3 可能并非记忆力减退的作用途径。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病理改变 相关蛋白凋亡 相关性
  • 简介:摘要偏头痛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随着新的检测技术的应用及临床证据、实验数据的积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缺氧在偏头痛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缺氧可导致机体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从而诱发偏头痛发作,同时缺氧本身也是一种应激状态,可促进皮层扩散性抑制的发生,导致线粒体功能下降等。

  • 标签: 偏头痛 缺氧 氧化性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个先天性副肌强直(PMC)家系的临床、病理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个PMC家系部分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对部分家系成员进行基因检测。结果家系1为连续4代12人发病,家系2为3代仅先证者1人发病。2个家系13例患者均自幼起病,其中2个家系先证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均为遇冷肌强直及发作性无力,而家系1中的其他11例患者均只有肌强直而无发作性无力表现。2个家系先证者肌无力发作间期的肌酸激酶(CK)均轻度升高,家系2的先证者曾于肌无力发作期查CK显著升高,>10 000 U/L。家系2的先证者下肢肌肉磁共振显示双侧腓肠肌内头水肿。2个家系先证者的肌电图均有明显肌强直电位,且主动收缩有早募集现象。2个家系先证者的病理均呈轻微肌源性病理改变,其中家系2的先证者偶见有管聚集。基因检测示家系1的先证者及其母亲、姐姐发现SCN4A基因p.R1448H单杂合突变,家系2的先证者为SCN4A基因p.R1448G单杂合突变。结论遇冷肌强直伴或不伴发作性无力为PMC的主要临床表现,肌电图示除了肌强直放电外还可有肌源性损害,肌肉病理缺乏特异性。p.R1448G为本研究发现的新发错义突变。

  • 标签: 钠通道 先天性副肌强直 病理学 SCN4A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BL与PBL相结合在病理理学病例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方法以2015级预防专业(62人)和2015级口腔专业(68人)为授课对象,课程内容为病例分析。2015级预防专业组实施PBL教学,2015级口腔专业组实施LBL+PBL教学;两组授课均为6学时,其中LBL+PBL教学学时分配为LBL 2学时、PBL 4学时。采用调查问卷评价两组授课效果,对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课后调查结果显示,2015级预防专业组有11人(17.742% )今后"肯定"愿意选择PBL教学;2015级口腔专业组有38人(92.647%)今后"肯定"愿意选择LBL+PBL教学。2015级口腔专业组学生对LBL+PBL教学的各项认可度,均高于2015级预防专业组对PBL教学的认可度。结论学生长期接受LBL教学,所以很难从思维、团队协作等方面立即适应PBL教学。在病理理学病例分析课程中采用LBL+PBL,教学效果较佳,值得进一步探讨。

  • 标签: 病理生理学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以讲授为基础的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雨课堂教学方式在病理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2018年,选取福建医科大学2016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9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病理理学课程前7个章节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授课,后6个章节采用雨课堂授课。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对雨课堂的认可度以及对雨课堂教学方式使用的评价。结果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授课,85.4%(82/96)的学生选择用雨课堂授课,93.8%(90/96)的学生认为雨课堂对学习有帮助,72.9%(70/96)的学生认为雨课堂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64.6%(62/96)的学生认为雨课堂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97.9%(94/96)的学生认为答题红包对学习有激励作用。结论雨课堂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听课效率,也能够起到激励作用,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值得借鉴。

  • 标签: 智慧教学 雨课堂 病理生理学 教学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MTA1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与贲门癌的浸润、转移和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60例贲门癌组织和18例癌旁组织中MTA1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MTA1的表达与贲门癌的浸润深度无显著相关性,与贲门癌的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值分别是0.045和0.039),E-cadherin的表达与贲门癌的浸润深度、转移呈负相关(P值分别是0.039、0.020),与分化程度无关。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 MTA1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rs = -0.293,P

  • 标签: 贲门癌 MTA1 E-cadherin 浸润 转移 分化 相关性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RA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缺乏单一有效的普遍性治疗药物。2018年中国RA诊疗指南当传统合成改变病情抗风湿药(csDMARDs)联合其中一种治疗未达标后,可在TNF-α抑制剂、IL-6抑制剂托珠单抗和托法替布三者间更换另外一种进行治疗。TNF-α抑制剂、IL-6抑制剂托珠单抗等生物DMARDs(bDMARDs)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仍难于预测哪些患者对于药物有效。药物遗传药理学的研究表明遗传基因多态性或许与bDMARDs的临床效应有关,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因子、跨膜转运蛋白、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等方面,已取得了部分进展,但尚需大样本多人群的研究验证。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指南 生物DMARDs 遗传药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凝血因子VIII(factor VIII,FVIII)水平与IgA肾病(IgAN)患者临床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确诊的IgAN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得出的血浆FVIII预测IgAN预后的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FVIII组(FVIII>140.50%)和低FVIII组(FVIII≤140.50%),比较两组患者肾活检时基线临床参数的差异。以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30%或进入终末期肾脏病(ESRD)为终点事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Cox回归方程法分析血浆FVIII水平对IgAN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共93例IgAN患者纳入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35.15(33.77,36.76)个月,12例(12.90%)患者发生终点事件。高FVIII组患者年龄、血肌酐、尿素氮、血三酰甘油、血总胆固醇、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24 h尿蛋白量、蛋白C、蛋白S和eGFR下降速率高于低FVIII组(均P<0.05);eGFR、血白蛋白、中位随访时间低于低FVIII组(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与低FVIII组比较,高FVIII组患者肾脏累积生存率降低(χ2=5.635,P=0.018)。在校正收缩压、eGFR、尿蛋白、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程度等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浆FVIII水平是IgAN患者肾脏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HR=4.147,95%CI 1.055~16.308,P=0.042)。结论血浆FVIII水平与IgAN患者临床指标及预后相关,高血浆FVIII水平是IgAN患者肾脏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肾小球肾炎,IgA 因子VIII 预后 终末期肾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