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图分类号R5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570-01摘要目的了解和掌握大一新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为我校开展健康教育优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对我校2001.2005年18410名新生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2001.2005年乙肝两对半中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逐年降低,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呈上升趋势。结论大学新生乙肝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但医疗机构对乙肝病的健康教育和预防也不容忽视,预防乙肝病感染,加强疫苗接种任重而道远。

  • 标签: 大学新生 乙肝两对半 ELISA免疫法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15项病毒肝病相关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筛选出有价值的项目并优化组合,建立针对不同肝病现状的评估模式,提高病毒肝病临床诊断率。方法收集我院系乙肝病引起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患者病历148例(份)作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到我院作血清学检测的150例(份)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以验证肝病筛选模型,评价模型诊断价值。结果2组在常规指标TP、ALB、GLO、T-BIL、A/G和新指标PA、ADA等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指标TP、ALB、GLO、T-BIL、A/G等针对不同肝病有敏感的诊断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PA、ADA等新指标对慢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等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LAP则对诊断急性肝炎价值突出。

  • 标签: 病毒性肝病 生化检验 评估模式
  • 简介:本文根据临床工作体会并结合近年研究报道,对抗乙肝病药物临床应用的有关问题,包括治疗时机、药物的选择、疗效的判断、疗程以及特殊人群用药等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抗乙肝病毒药物 拉米夫定 干扰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肝病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并总结乙肝病感染防治的主要措施。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乙肝病检验的150例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析方法(定义为对照组)和化学发光免疫法(定义为研究组),对HBsAg、HBsAb、HBeAb、HBcAb、HBeAg等五项乙肝病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并对比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的HBsAg、HBsAb、HBeAb、HBcAb、HBeAg等五项乙肝病血清标志物检测的灵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五项指标指标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乙肝病血清标志物检测方面化学发光免疫法比传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析方法更具优势。

  • 标签: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 检验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肝病性肝炎进行分析,探究出对乙肝病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选取健康体检的健康人96例作为研究目标,将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行常规预防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综合、全面性的防治控制措施,对两组预防控制措施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患病率为4.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17%,观察组对疾病的总认知度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两组比较,差异(P

  • 标签: 乙肝病毒性肝炎 预防 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生化检验指标在病毒肝病诊断中的变化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85例病毒肝病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体检者的生化检验指标差异。结果研究组ALT、CHE、AST、TBil等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肝功能各生化指标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的PA水平低于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肝癌LAP水平高于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急性肝炎ADA水平低于慢性肝炎和肝癌水平,慢性肝炎水平低于肝癌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功能生化指标在病毒肝病中诊断效果显著,应用价值高。

  • 标签: 病毒性肝病 生化检验指标 诊断
  • 简介: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是肝脏,有报道临床确诊为结直肠癌时,已有20%~40%发生了肝转移[1]。一般认为结直肠癌较少转移到肝硬化的肝脏。我们统计本院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338例,发现肝硬化患者并不多,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与阴性者相比,前者肝转移率较低。

  • 标签: 结直肠癌 肝转移瘤 乙肝病毒感染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HBsAg携带者乳汁中乙肝病的检测结果。方法:将 HBsAg阴性和阳性孕妇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0例(属于 2013年 2月 1日至 2016年 8月 31日)。分析乙肝病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 HBV-DNA阳性率( 47.50%)、 HBeAg阳性率( 85.00%)以及 HBsAg阳性率( 65.00%)均更高( p< 0.05),两组血清中 HBV-DNA载量大于等于 1*106时 HBV-DNA阳性率高于 HBV-DNA载量小于 1*106时的阳性率( p< 0.05)。结论: HBsAg携带者乳汁中乙肝病检测对判断是否可进行母乳喂养具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HBsAg 携带者 乳汁 乙肝病毒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病毒肝病的生化检验指标的变化特点,就其临床诊断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5例病毒肝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90例体检为正常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人员的血清进行常规生化指标和新生化指标的检验,记录两组人员的生化检验指标水平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人员的常规生化指标(TP、ALB、GLO、A/G)及新生化指标(ADA、PA、LAP)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肝病生化检验指标临床诊断价值确切,具有操作简单、诊断快速、准确率高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病毒性肝病 生化检验指标 特点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乙肝病携带孕妇进行规范化产检的重要性。方法选择我院分娩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呈阳性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分组研究,按照乙肝病的具体类型分为大三阳组以及乙肝小三阳组,分别进行乙肝两对半以及PCR-HBV-DNA值的规范化检测,同时在各新生儿出生24h内进对其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孕妇体内HBV-DNA基因拷贝值分娩。乙肝大三阳孕组显著高于乙肝小三阳组;在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率方面,大三阳组显著高于小三阳组;当乙肝大三阳孕妇体内HBV-DNA值超过105基因拷贝/m1时,其发生肝功能异常及新生儿宫内感染的比例显著高于体内HBV-DNA值不足105基因拷贝/m1。结论携带乙肝大三阳病毒且其体内表现为高HBV-DNA值的孕妇,其孕期新生儿具有极大的宫内感染比例。应当加强对乙肝病携带孕妇的产检,对该类孕妇采取宫内阻断方式,有效降低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对于优生优育具有极大的价值。

  • 标签: 肝炎乙型 疾病传播 垂直 新生儿 感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呈逐年增加,世界流行趋势,其中我国属流行高发区。由于传染科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使其经常暴露于乙肝患者的注射穿刺,输液输血,采集标本,日常护理,污物处理等危险因素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乙肝的职业损伤,成为职业暴露乙型肝炎的高危人群。本文通过传染科护士职业暴露乙肝病的常见因素及原因的分析,探索并制定有效地防护措施,以达到避免和减少传染科护士职业暴露乙肝病风险的目的。

  • 标签: 传染科护士 职业暴露 乙肝病毒 防护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assARRAY技术高通量检测乙肝病耐药基因变异性。方法利用MassARRAY技术软件设计iPLEX引物,根据说明书要求完成PCR扩增、SAP反应、引物延伸,并且利用MALDI-TOF-MS采集、分析iPLEX反应获得的相关数据,完成基因变异位点的确定。选择2014年12月-2017年3月到医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8例,采集多重耐药血清标本,将MALDI-TOF-MS检测获得的HBV基因变异位点区域完成DNA测序,并且将结果与MALDI-TOF-MS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等单药耐药或多重耐药有关的基因位点主要包括rtL180M、rtA181M、rtT184G及rtN236T。根据MassARRAYAssayDesign软件设计的延伸引物,MALDI-TOF-MS同时检测、分析上述位点,结果相符。取PCR反应获得的产物2uL,在1%琼脂糖电泳下可见扩增产物为800bP;利用MALDI-TOF-MS技术高通量同时完成33份标本测定,10份标本出现与DNA测序结果不一致,2份标本MALDI-TOF-MS技术高通量未能检测到,1份存在2个检测位点不同。结论将MALDI-TOF-MS技术高通量检测乙肝病耐药性效果理想,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高,能为临床诊断、治疗及疾病监测提供依据。

  • 标签: MassARRAY技术 高通量 乙肝病毒 耐药基因 变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核酸检测法检测献血者血液标本乙肝病的价值。方法:选取我站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共计29989份,使用核酸检测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对比分析不同诊断方式下的阳性率、敏感度、特异性、漏诊率及窗口期。结果: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核酸检测法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血站 核酸检测法 乙肝病毒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毒肝病生化检验指标的变化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病毒肝病患者为病例组,同期100例健康人为健康组,检测两组的AST、ALT、CHE及TBil等常规生化检验指标,分析组间的差异。结果病例组的AST、ALT、CHE、TBil水平较健康组显著升高(P<0.05);急、慢性肝炎的PA,肝癌、急性肝炎的LAP及肝癌、慢性肝炎的ADA明显升高(P<0.05)。结论AST、ALT、CHE、TBil等常规肝功能指标可用于判断有无病毒肝病,PA、ADA及LAP等特异性指标则有助于区分病毒肝病的类型,这些指标在诊断病毒肝病方面均发挥出了重要的价值。

  • 标签: 病毒性肝病 生化检验指标 变化特点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毒肝病的相关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经对其做回顾性分析,找到最佳项目测试方案,并将其进行合理组合,针对肝病状态建立评估模型提高病毒肝病诊断正确率。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0例病毒肝病患者为对照组,再选择50名健康人群为观察组,对肝病筛选模型、慢性肝炎、肝硬化诊断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常规指标测试、诊断中,对照组正确率为95.6%,观察组为90.1%。在新指标诊断中,对照组所取得的正确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常规指标涉及于TP、ALB、A/G、GLO,能显著提升诊断准确率,其临床应用价值高。新指标的PA、LAP、ADA对慢性肝炎与肝硬化的诊断有极高价值。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生化检验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病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方法和效果,为乙肝病性感染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在 2017年 4月 ~2018年 5月进行健康体检对象 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100例,研究组在体检后给予针对性析乙肝病性肝炎知识宣传,对照组给予常规体检健康教育,对所有体检者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对比两组体检者一年后乙肝病性肝炎的感染情况。结果:研究组体检者无一例感染,对照组出现 14例感染者,组间数据对比有意义 P<0.05。结论:对健康人群开展乙肝病性肝炎针对性知识宣传可显著降低感染率,取得了非常好的预防控制效果,可作为乙肝病性肝炎防控的有效措施,值得应用。

  • 标签: 乙肝病毒性肝炎 预防控制 策略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酒精性肝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 方法 实验开展时间为2018年5月-2020年5月,选取70例酒精性肝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为实验组,70例单纯酒精性肝病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治疗前,实验组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包括AST、ALT、GGT、TBI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均有所下降,但实验组下降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乏力、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症状的发生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较为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酒精性肝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容易加重患者的病情,造成肝功能的下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对治疗效果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

  • 标签: 酒精性肝病 乙型肝炎病毒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肝病感染对肝脏的影响及护理。方法:将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乙肝病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及同时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观察对象的肝功能情况进行检测比较,分析乙肝病感染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同时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检测比较护理前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乙肝病感染者(观察组)与普通健康者(对照组)的肝功能多项指标进行比较后显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检测比较对乙肝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乙肝病会导致患者的肝功能大大受损,应当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在对乙肝患者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推广价值高。

  • 标签: 乙肝病毒感染 肝脏 影响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知母宁的抗乙肝病作用。方法:观察不同浓度知母宁对体外培养的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的抑制作用及对乙肝模型鸭DHBV-DNA的影响。结果:知母宁浓度为4mg/mL时对2.2.15细胞分泌HBeAg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以200mg/kg治疗乙肝模型鸭10d后DHBV-DNA水平明显降低。结论:知母宁有抗乙肝病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BV-DNA的复制有关。

  • 标签: 知母宁 乙肝病毒 2.2.15细胞 DHBV-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