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9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现代历史进程的特殊境遇,造就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美学史话问题,即"朱光潜现象":前期朱光潜以创作为主,后期则转向了翻译。这也是其整个美学历程的最大变化。从创作到翻译,朱光潜的美学理想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呈现,不仅与他的前期思想巧妙接续起来,而且奠定了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展示了"朱光潜现象"的独特韵味和张力。

  • 标签: 朱光潜现象 以译代言 曹禺现象 思想转型
  • 简介:本文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围绕实践概念进行的讨论作了梳理,认为卢卡奇等通过对劳动、意志、日常生活、批判、兴趣、交往行动、个体实践等的阐释为实践概念注入了新的思想文化元素,为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提供了丰富的资养。认为在构成实践的各种元素中,劳动是最基本的,但只有和繁衍结合在一起,才可能构成人与自然的原初关系,实现从生物人到现代人的过渡。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表述过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即"生命的生产",它回答了作为始源或基元的日常生活的基本结构、生产活动的基本模式以及人类发展的基本驱动力问题。认为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即人的救赎,历史上有关经验之美与超验之美的讨论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的确立为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哲学基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实践本体论 美学
  • 简介:青岛德式建筑的代表——总督官邸(现为青岛近代历史博物馆)在建筑风格上呈现出独特的技术美学特征,即折衷之美、材料之美、色彩之美、功能之美和生态之美。分析评述德式建筑的美学表现,目的在于学习借鉴外来先进的设计理念,以增强民众的多元化审美能力,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的审美水平,并对建筑设计师的设计方向加以引导。

  • 标签: 总督府官邸 美学 德式建筑
  • 简介: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劳动者身体的三种规定——作为工具而存在的身体、作为自我意识外化的身体和作为欲望而存在的身体,马克思提出人的身体是欲望、工具和智慧的聚集之所,身体在欲望、工具和智慧的相互生成中历史性和社会性地生成自身的观点。马克思所理解的身体因而是审美化的身体,马克思的身体理论因而是一种身体美学,它帮助我们认识和批判当今消费文化语境中身体所面临的虚无主义、欲望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困境,并指引我们获得回归身体自身的共生主义智慧。

  • 标签: 身体 工具 欲望 智慧 共生主义
  • 简介:不同于强调再现的古典摹仿观,本雅明和阿多诺从体验的层面提出了摹仿。阿多诺将本雅明的摹仿概念从语言领域扩大至美学和艺术。摹仿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非感官性相似性的认知过程。摹仿过程中的主体心境是不同于现实理性的真正的理性,这种理性颠覆和批判了艺术素材中的现实理性和形式秩序,使摹仿过程得以客观化。摹仿与理性的辩证法使得艺术能够在后启蒙时代实现向死而生的生存策略,使得艺术具备了批判和救赎的双重功能。

  • 标签: 阿多诺 本雅明 摹仿 理性
  • 简介:本文旨在讨论20世纪先锋运动中的艺术、行为、运动及思想观念等内容。重在展现先锋派不仅反映世界,更在于改变世界的自我要求。笔者认为,在20世纪存在着一种艺术,其特点鲜明,足以被归为一派,它们是'审美的'先锋艺术,在地域上由欧洲和美国逐步扩展到墨西哥、尼加拉瓜、巴西、南非等地区。全文涉及三大主题:审美先锋派;美学革命;后社会主义先锋派(或称第三代先锋派),并分别做出了细致的探索,深化了20世纪美学研究。

  • 标签: 先锋派 美学的革命 艺术 先锋运动
  • 简介: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必须继续艰苦细致地做好哲学基础建设工作,必须对实践和本体论范畴,对生命的生产的命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美存在的哲学依据等作出合乎时代发展的新阐释。阎国忠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与美学》立足元典,面对时代现实,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概念范畴和基本命题,这一基础性的理论建设为实践美学的发展拓展了更宽阔的学术空间。

  • 标签: 实践美学 实践 本体论 生命的生产 人与自然的统一
  • 简介:动词与名词之间的差异近年来已引起认知心理学家、心理语言学家和神经语言学家的广泛兴趣.本文从神经语言学角度出发,以Levelt的语言产生模型为框架,对词语加工哪一水平上的损伤会导致动词和名词分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评价.

  • 标签: 脑功能 动词 名词 认知心理学家 心理语言学家 神经语言学
  • 简介:邓小平文艺思想以改革开放之后整体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为精神实质,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科学内核,以强化文艺诸种社会功能协调发展为基本目的,从而具备了逻辑的周密性、理论的包容性以及明显的现实针对性。正是由于其美学内涵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最新成果,才使得邓小平文艺思想具有巨大的当代价值。

  • 标签: 邓小平 文艺思想 美学内涵 当代价值 “人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
  • 简介:<正>正如费希特所说:"人们将选择哪一种哲学,就看他是哪一种人。"①没有耐心因而精神短路常常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出现思想与学术视点游移不定的基本原因,一些我们常常自以为是天经地义的真理,其实很可能仅仅是某种特殊文化时代的情绪反应,而那些通过不断更新的思潮引进产生出一知半解的所谓新学术、新思想,更似乎成了近年来中国美学界话语表意实践的生活常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坚守也是美学思考所不得不领纳的一种圣命、一种学术美德。

  • 标签: 新实践美学 美学界 费希特 美学思考 美学范畴 审美范畴
  • 简介:中国古典历史小说中张飞、李逵、程咬金、牛皋等“鲁莽”英雄,以其形貌奇特、威武非凡,出身低微、鲁莽坦荡,豪情万丈、“义”字当先,疾恶如仇、敢于反叛等性格特征,构成了其特有的美学意蕴:率直真诚的人生追求;扶危救困的侠义精神;乐观忘忧的人生理念;威武刚直的英雄理想。从而形成了文学史上不朽的美学形象。

  • 标签: 历史小说 形象特征 《三国演义》 美学意蕴 英雄形象 《水浒传》
  • 简介:新闻美学不仅要注重对报道客体的研究,也应对报道主体给予充分的关注。新闻记者作为报道主体,应确立积极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创美能力,在求"真"的同时求"美"。积极的审美追求可以开启记者的形象思维之门,使新闻报道顺利达到美的彼岸,让读者在审美愉悦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一、新闻报道的双重价值

  • 标签: 新闻报道 审美追求 形象思维 双重价值 审美能力 新闻记者
  • 简介: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时间并不如哲学长,但在哲学初始之际,人们的审美意识就已然存在并随着哲学的进步而进步。儒家、道家与古希腊的哲学流派虽然分属于东西方,在思想的表现形式上有不同之处,但是他们的思想也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儒家力求通过“仁”来达到和谐,道家追求的是通过“道”的感悟达到超脱尘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毕达哥拉斯则通过“数”来实现和谐,柏拉图则是以形式求得真善美的统一。可见,中西方的美学虽然发展步伐不一,但在人类迈入文明之初,哲学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是共通的,可以为现代美学所用,以使美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 标签: 哲学 美学思想 中西对比
  • 简介:从自律/他律的美学指向重新探析布莱希特美学,更能凸显其理论张力。在与俄国形式主义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布莱希特的"陌生化"在形式本体基础上的政治意味和批判色彩。布莱希特关于艺术的娱乐与教育功用的统一、艺术与现实等方面的理论阐述体现其"自律与他律"问题上的复杂和辩证。对艺术自律与他律问题的探析触及到许多现代性的艺术命题,足见其对于20世纪美学(甚至整个美学史)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布莱希特 自律/他律 陌生化
  • 简介: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教材的建设大体上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发展同步。在第一次美学论争的基础上,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教材的建设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在'美学热'的气氛中,形成了美学教材建设的高潮,主要是实践美学和反映论美学两派的教材。20世纪90年代以后,实践美学内部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21世纪初产生了新实践美学,相应地形成了新实践美学的教材群。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教材作为中国美学主流教材,其创制和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唯物论美学教材、实践论美学教材、新实践美学教材的消长,都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美学回应,同时展现了中国美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历程。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教材 唯物论美学 实践美学 新实践美学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一个知识分子无比兴奋的时代,谈论尼采、萨特或美学成了一种时尚,美学热到了奇观的程度,甚至电影《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中女主角悉心阅读的就是当年风行一时的“美学译文丛书”。

  • 标签: 滕守尧 译文丛书 视知觉 阿恩海姆 艺术教育 生态式
  • 简介:<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不是美学专著,却包含深刻的美学思想,为了把握这些美学思想,我们必须紧紧依据《手稿》基本思想去理解,看看这些美学思想给当代美学提供了什么观点、思路,还有哪些需要具体论证并加以阐释的。这是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手稿》以一种新人类学和人本学的观点和方法,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以之为前提的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私有财产作了考察和分析,并对资产阶级经济学所持有的

  • 标签: 哲学手稿 《手稿》 物质生产 异化劳动 美学思想 实践观
  • 简介:受后现代主义文化浪潮的影响,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儿童文学作家应该在娱乐狂欢的时代不放弃对忧伤和苦难的表达,在儿童更具个性的年代重新审视“儿童本位”,保持高贵的美学品格,在无厘头和解构盛行的年代坚持传统的幽默格调,等等。所有这些美学取向的慎重取舍,将会影响到未来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

  • 标签: 后现代 儿童文学 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