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对于无菌制剂生产车间微生物控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表面微生物取样方法主要为接触碟法,而对于生产设备、部分拐角等采样点具有不规则性,无法使用接触碟法进行采样,因此使用棉签擦拭法进行表面微生物取样。为确认在不同材质上用棉签进行微生物擦拭取样方法的有效性及表面擦拭法回收率试验符合要求,故进行棉签擦拭法进行表面微生物取样方法研究。根据GMP及《中国药典》2020年版要求,棉签擦拭所获得的微生物菌落回收率应在50%~200%之间。

  • 标签: 表面微生物 棉签擦拭法 回收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中药口腔黏膜表面麻醉及临床应用。方法 通过选取我院 2019 年 1 月 ~2020年 1 月的 60 例口腔疾病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采用不同的麻醉方式进行随机数表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提卡因肾上腺素局部麻醉药物,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药方进行麻醉,观察两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情况。结果 在使用相应的麻醉措施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于对照组患者( p< 0.05),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采用中药药方对口腔疾病患者进行麻醉,可减少麻醉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且具有损伤小、经济负担少的优势,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

  • 标签: 中药 口腔黏膜 表面麻醉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在消毒供应中心应用酸性氧化电位水进行手工清洗,探究其应用效果。方法研究人员选取某医院应用的手术器械,手术器械中包括拉钩、止血钳、剪刀、镊子以及吸引头等,将这些手术器械染血,然后将其分为一组、二组。对一组的手术器械应用机械进行清洗,对二组的手术器械应用酸性氧化电位水进行清洗。对比两组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效果。结果二组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效果明显优于一组(P<0.05)。结论在消毒供应中心利用酸性氧化电位水进行手工清洗,可以有效消灭手术器械中的细菌,达到更好的清洗效果,并且这种方法的操作安全性相对较高,因此可以在消毒供应中心推广酸性氧化电位水的手工清洗方法。

  • 标签: 酸性氧化电位水 消毒供应中心 手工清洗 效果分析
  • 作者: 邱庆华1,唐增秀2
  • 学科: 医药卫生 > 泌尿科学
  • 创建时间:2022-09-17
  • 出处:《系统医学》2021年第2期
  • 机构:1.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攀枝花617000;2.攀枝花市东区红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攀枝花617000
  • 简介:正常人尿中蛋白质含量甚微,很少见到管型,在病理情况下,肾小球滤膜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质渗出,在远端肾小管及集合管的管腔内,受酸性环境影响,蛋白质逐渐变性为凝胶,经浓缩堆积塑形成为管型。健康人无白细胞管型,尿中出现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炎性病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时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以淋巴细胞为主时多见于肾移植排异反应。但,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白细胞管型鲜有报道。

  • 标签: 尿液;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ESC 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收集2017—2019年龙岩市第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漳州市医院诊治的4例ESC R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4例ESC RCC患者,男2例,女2例,年龄31~51岁,平均年龄40岁。肿瘤由实性区与大小不等的巨囊和微囊混合组成,囊腔衬覆具有丰富嗜酸性胞质的鞋钉样细胞;实性区呈弥漫片状、密集的腺泡状或巢状排列,局灶呈岛状、管状,混有少量的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其内可见明显的细或粗颗粒,部分胞质内可见嗜酸性小球,部分区域可见胞质内空泡。免疫组化结果示,肿瘤细胞表达CK20(3/3,2例散在阳性,1例斑驳状强阳性)、Vimentin(4/4),CD10散在细胞阳性(4/4),Actin、HMB45、Melan-A、CD117和CK7均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为1%。获得随访的2例患者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18和24个月。结论ESC RCC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学表现,CK20(+)、CK7(-)有助于其诊断;ESC RCC具有共同的分子核型改变,支持其为独特的肿瘤实体。患者总体预后良好。

  • 标签: 肾肿瘤 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寄生虫病儿童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增多的特点。方法收集2002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确诊为寄生虫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寄生虫感染后外周血EOS的变化特点。结果1.共确诊儿童寄生虫病37例。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10个月~12岁7个月,中位年龄5岁3个月。2.在37例患儿中外周血EOS绝对计数增多32例(86.49%),范围为(0.55~43.80)×109/L,其中轻度增多6例(18.75%)、中度增多8例(25.00%)、重度增多18例(56.25%)。3.不同虫种外周血EOS增多情况:肺吸虫感染16例(50.00%),肝吸虫感染4例(12.50%),混合感染3例(9.38%),血吸虫、裂头蚴、包虫、囊虫感染各2例(均占6.25%),蛔虫感染1例(3.13%)。不同种类寄生虫感染外周血EOS增高程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s值为17.97,P=0.01)。4.不同系统受累外周血EOS增多情况:呼吸系统18例(48.65%)、消化系统13例(35.14%)、皮肤7例(18.92%)、中枢神经系统5例(13.51%)、循环系统3例(8.11%)、其他2例(5.41%)。5.无EOS增多5例寄生虫感染分别为人芽囊原虫2例,裂头蚴和囊虫混合感染、囊虫、旋毛虫感染各1例。不同系统受累后外周血EOS增多情况虽然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s值为7.37,P=0.06)。结论外周血EOS增多是儿童寄生虫病的常见现象,增高的严重程度与感染寄生虫种类相关,与系统受累的部位无相关性。

  • 标签: 寄生虫病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ESC 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收集2017—2019年龙岩市第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漳州市医院诊治的4例ESC R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4例ESC RCC患者,男2例,女2例,年龄31~51岁,平均年龄40岁。肿瘤由实性区与大小不等的巨囊和微囊混合组成,囊腔衬覆具有丰富嗜酸性胞质的鞋钉样细胞;实性区呈弥漫片状、密集的腺泡状或巢状排列,局灶呈岛状、管状,混有少量的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其内可见明显的细或粗颗粒,部分胞质内可见嗜酸性小球,部分区域可见胞质内空泡。免疫组化结果示,肿瘤细胞表达CK20(3/3,2例散在阳性,1例斑驳状强阳性)、Vimentin(4/4),CD10散在细胞阳性(4/4),Actin、HMB45、Melan-A、CD117和CK7均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为1%。获得随访的2例患者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18和24个月。结论ESC RCC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学表现,CK20(+)、CK7(-)有助于其诊断;ESC RCC具有共同的分子核型改变,支持其为独特的肿瘤实体。患者总体预后良好。

  • 标签: 肾肿瘤 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尽管有规范的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仍然易复发且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有严重影响,其中以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浸润为特征的鼻息肉更容易复发且疗效更差。本文就Eos在CRSwNP复发中的作用,特别是局部炎症微环境对鼻息肉复发的影响做一综述,为提高鼻息肉的临床疗效、减少复发提供参考。

  • 标签: 鼻窦炎 鼻息肉 嗜酸性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顺尔宁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正常的小儿哮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4年6月到2016年4月之间的80例患儿为例,80例患儿均为哮喘但嗜酸性粒细胞是正常的,随机将80例患儿分配,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而观察组采用顺尔宁治疗,在患者治疗两周后,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较快,并且观察组患儿的肺功能明显增加,总体比较后,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具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顺尔宁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正常的小儿哮喘患者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儿哮喘 顺尔宁 嗜酸性粒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与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存在的关系,并且找出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进入医院进行治疗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168例当做研究组,另外选择31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比组,分析嗜酸细胞计数与反复呼吸道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3岁以下婴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的嗜酸细胞计数、血EOS比例明显高于对比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岁以下婴幼儿存在气道高敏性、先天性疾病明显高于其它的年龄阶段,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进行治疗的时候,存在一部分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在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后病情得到缓解,其比例占患儿总数的73.8%。结论反复呼吸道感染和嗜酸细胞比例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并且通过气道高敏性的调查,发现支气管扩张剂可以有效反复呼吸道感染。

  • 标签: 儿童 反复呼吸道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首先通过实验室真菌培养观察酸性氧化电位水(EOW)对真菌的杀灭效果,选择合适的PH值治疗用EOW,其次通过临床实验进一步判定酸性氧化电位水作为足癣局部治疗用药的疗效。结果PH值4.5及以下EOW杀灭真菌有效,临床实验表明实验组临床有效率达90%,真菌清除率达68%,经统计分析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 标签: 酸性氧化电位水 足癣 真菌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检测1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8例肝癌患者、258例正常健康人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结果: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癌患者中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血清免疫学抑制酸性蛋白的检测值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癌的预后有一定的关系,观察其动态变化可掌握病情变化。关键词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慢性乙型肝炎;肝癌

  • 标签: 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 慢性乙型肝炎 肝癌 LAP 肝细胞
  • 简介:目的了解迈瑞BC-52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的可靠性。方法随机抽取100份经EDTA-K2抗凝静脉全血,在BC-5200全血动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后制作成血涂片,经显微镜进行分类计数。同时用目测法进行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将仪器分类嗜酸性粒细胞结果与手工分类法。仪器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结果与目测法结果分别进行比较。结果100份抗凝静脉全血仪器法嗜酸性粒细胞分类计数及绝对值计数与手工分类法及目测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964、0.997。结论BC-52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可靠,可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需要。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白细胞分类计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在出院时或发病后第14天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短期临床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曲线评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对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00例,男性187例(62.3%),女性113例(37.7%);年龄(63.62±12.14)岁;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5.48±4.85)分。转归良好组228例(76.0%),转归不良组72例(24.0%)。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不良组年龄、高血压、基线NIHSS评分、C反应蛋白、心房颤动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而男性、吸烟、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转归良好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优势比(odds ratio, OR)1.72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400~2.128;P<0.001]、高血压(OR 3.744,95% CI 1.227~11.426;P=0.020)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OR 0.287,95% CI 0.102~0.616;P=0.043)是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预测短期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17(95% CI 0.642 ~0.792 ),最佳截断值为0.075×109/L,其预测短期转归不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6%和51.4%。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减少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临床转归不良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嗜酸性粒细胞 白细胞计数 治疗结果 试验预期值
  • 简介:摘要目的加深对嗜酸性肉芽肿病多血管炎(Eosinophilicgranulomatosiswithpolyangiities,EGPA)的认识,总结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诊断能力,改善预后。方法对2012年~2015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例EGPA患者及同期中国知网发表的临床诊断为EGPA的4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51例患者中,男27例,女24例,男女比例为10.89。患者以呼吸系统(92.2%)受累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肺部浸润、哮喘和鼻窦异常,其后依次为神经系统(47.1%)、泌尿系统(41.2%)、皮肤(33.3%)、心血管系统(29.4%)、关节肌肉系统(21.6%)、消化系统(11.8%),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10%者49例(96.1%),p-ANCA及c-ANCA阳性率分别为69.6%和2.2%。91.1%患者双肺受累,影像学以磨玻璃、实变影、和结节影为主要表现。34例患者完善病理检查,组织来源分别为肾脏(14例)、肺脏(7例)、皮肤(6例)、肌肉(4例)、鼻黏膜(2例)、神经(1例),其中27例有阳性结果,主要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管炎和肉芽肿改变。结论EGPA是一种罕见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被误诊,该病早期对激素治疗效果好。提高对本病认识,实现对EGPA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可显著改善预后。

  • 标签: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临床分析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EOS)、C-反应蛋白(CRP)在尘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康复治疗中相关研究。方法:以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尘肺合并COPD患者在肺康复过程中外周血EOS、CRP水平,并行统计学分析。结论:检测外周血EOS可为尘肺合并COPD患者肺康复治疗中提供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尘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嗜酸性粒细胞(EOS)肺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降尿酸方联合西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8月68例尿酸性肾病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则加入降尿酸方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差异,并观察两组肾功能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尿酸、血肌酐、24h尿蛋白变化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尿酸方联合西药治疗,可以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保护患者的肾功能,可推广使用。

  • 标签: 降尿酸方 别嘌醇片 尿酸性肾病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并探究儿童支原体感染与嗜酸性粒细胞相关性。方法 随机抽取128例于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来我院治疗支原体感染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另设3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入院后完成血嗜酸细胞及IgE等指标监测,依据相关指标完成支原体感染与嗜酸性粒细胞相关性探究。结果 所有患儿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E以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都出现明显增加,相关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儿,符合统计学原理(P<0.05)。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与儿童支原体存在密切联系,支原体感染患儿,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加,可作为诊断参考指标。另外,支原体感染存在误诊现象,发病后不能简单的通过细菌与病毒感染判断,需要考虑支原体感染,支原体感染会增加多系统负担,病情复杂、多样,但死亡病例较少,预后效果良好。

  • 标签: 儿童 支原体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 相关性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