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PAR-γ激动剂吡格(piglitazone,PGZ)对恶性间皮瘤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于2019年12月,选择人双相型恶性间皮瘤细胞株(MSTO-211H)和人上皮型恶性间皮瘤细胞株(NCI-H2452),给予不同终浓度的PGZ(0、10、50、100、150、200 μmol/L)处理24、48、72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数量及形态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0、10、50、100 μmol/L PGZ处理细胞72 h时,细胞内PPAR-γ、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0、100 μmol/L PGZ处理细胞72 h时细胞内HMGB1蛋白表达水平,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增殖标志物Ki6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PGZ处理细胞后,培养24 h后,与对照组比较,100、150、200 μmol/L PGZ处理组MSTO-211H细胞及150、200 μmol/L PGZ处理组NCI-H2452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光镜下可见,与对照组比较,处理组恶性间皮瘤细胞明显减少,形态发生变化。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PGZ处理组PPAR-γ mRNA表达水平上升(P<0.05);MSTO-211H细胞中100 μmol/L PGZ处理组的HMGB1 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5),而NCI-H2452细胞处理组HMGB1 mRNA表达水平上升或无明显变化(P>0.05)。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结果均显示,与对照组比较,MSTO-211H细胞PGZ处理组中HMGB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NCI-H2452细胞中HMGB1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给予PGZ处理后恶性间皮瘤细胞内肿瘤增殖标志物Ki67的表达水平下降。结论PGZ可能通过激活PPAR-γ抑制HMGB1的表达从而抑制恶性间皮瘤细胞的增殖活力。

  • 标签: 吡格列酮 恶性间皮瘤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吡格在减轻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及脾脏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8周龄、SPF级健康雄性BALB/c小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脓毒症模型组(lipopolysaccharide group, LPS组)和吡格干预组(吡格+LPS组),每组20只。采用腹腔注射LPS 10 mg/kg制备脓毒症小鼠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吡格干预组为连续吡格60 mg/kg灌胃3 d后腹腔注射LPS,再连续吡格灌胃2 d。分别于6 h、12 h、24 h、48 h取各组小鼠眼眶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 HMGB1)的水平。取血后处死小鼠取脾脏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评估脾脏病理损伤;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iR-142-3p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 PPARγ)mRNA的表达水平。多组间的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的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组在6 h、12 h、24 h、48 h血清中的IL-6、IL-10、TNF-α及HMGB1均明显升高(均P<0.01),应用吡格干预组促炎因子IL-6和TNF-α在6 h、12 h、24 h、48 h较LPS组下降(均P<0.01),促炎因子HMGB1在12 h、24 h、48 h较LPS组下降(均P<0.01),抑炎因子IL-10在12 h、24 h及48 h较LPS组升高(均P<0.01)。LPS组脾脏脾小结内细胞排列疏松,脾小结结构散乱,可见大量细胞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吡格干预组细胞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有所减少。与LPS组相比,吡格干预组在6 h、12 h、24 h和48 h脾脏中miR-142-3p和PPARγ均较LPS组升高(均P<0.001),脾脏中miR-142-3p和PPARγ存在正相关(r=0.916,P<0.001),而miR-142-3p和HMGB1存在负相关(r=-0.884,P<0.001)。结论吡格可能通过miR-142-3p来靶向调节HMGB1的表达来减轻脓毒症小鼠的炎症反应及脾脏损伤。

  • 标签: 脓毒症 吡格列酮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微小RNA-142-3p 脾脏
  • 简介:【摘要】目的 对阿卡波糖联合格的治疗方法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疗效与安全性展开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8月-2021年7月期间诊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50例用常规二甲双胍片对患者展开治疗,观察组50例用小剂量阿卡波糖联合格的方式对患者展开治疗,对比两组应用效果。结果 对比发现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更高,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P<0.05)结论 小剂量阿卡波糖与格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联合应用可提高治疗有效率,并降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阿卡波糖与格的联合用药方案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临床应用效果 安全性 阿卡波糖 格列喹酮 2型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通过应用二甲双胍、吡格进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组为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应用吡格治疗。结果:施治前FPG与2hPG组间对比差异微小P>0.05,施治后与施治前相比2组的FPG、2hPG水平均低于本组施治前P<0.05,且2组的FPG与2hPG水平组间横向对比差异微小P>0.05;施治前BMI、TC、TG 2组横向比较差异微小P>0.05,施治后与对照组做横向对比BMI、TC、TG 均为观察组较低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采用二甲双胍或吡格治疗均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然而二甲双胍更有利于调节患者的脂代谢以及控制体重。

  • 标签: 2型糖尿病 冠心病 二甲双胍 吡格列酮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针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采用二甲双胍与吡格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对上述患者进行分组,30例对照组均予以吡格治疗,观察组30例则予以二甲双胍治疗。对组间血糖水平、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血糖水平上观察组更低,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更高,P<0.05。对不良反应发生率予以组间对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吡格相比,采用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进行治疗,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整体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建议进一步推广。

  • 标签: 二甲双胍 吡格列酮 2型糖尿病 冠心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行二甲双胍+吡格治疗的效果。方法:调查样本共46例,均为2型糖尿病,表格法分为单药组、联合组,均有23例,单药组行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联合组辅以吡格,入选节点为2022年1月-2024年2月,检测血糖指标并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前检测与血糖相关的三项指标,联合组、单药组并不存在差异,P>0.05。治疗后检测与血糖相关的三项指标,与治疗前数值相比均下降,差别在两组中较为显著,其中联合组低于单药组,P<0.05。有效率差别在两组较为显著,对联合组而言为95.65%,对单药组而言为73.91%,即联合组更高,P<0.05。结论:二甲双胍+吡格在有效率方面明显更高,能提升血糖调控效果,稳定2型糖尿病。

  • 标签: 2型糖尿病 吡格列酮 临床疗效 二甲双胍
  • 简介:【摘要】目的:糖尿病(DM)容易加速动脉硬化与损伤进程,促进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冠心病(CHD),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现探讨二甲双胍与吡格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入组样本选自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在治疗后血糖水平和血脂指标以及冠脉狭窄程度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但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实施二甲双胍治疗,其治疗效果比采用吡格更为显著,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手段。

  • 标签: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吡格列酮 二甲双胍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Sprague-Dawley(SD)大鼠肝细胞的作用和调控机制。方法健康雄性清洁级SD大鼠72只,体质量255~315 g,鼠龄49~56 d,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AP模型组(n=24,制备SAP模型)、罗格组(n=24,SAP模型制备后静脉注射罗格)、假手术组(n=24,仅注射生理盐水,不制备SAP模型)。模型制备后6、12、24 h取材,每批处理8只。HE染色观察肝组织改变,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浓度。Western印迹检测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的表达。结果SAP模型组及罗格组各时间点血清TNF-α、IL-1β、IL-6、AST、ALT、LDH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罗格组6、12、24 h IL-1β分别为(226.5±52.1)ng/L、(458.2±82.3)ng/L、(556.4±83.4)ng/L,ALT为(158.3±39.2)U/L、(235.0±44.6)U/L、(298.4±56.6)U/L,低于SAP模型组(443.5±62.3)ng/L、(622.6±78.3)ng/L、(789.1±105.7)ng/L、(198.4±42.5)U/L、(253.8±47.0)U/L、(337.2±60.1)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罗格组各时间点AST、LDH也低于SAP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E染色罗格组炎症、出血、坏死改变优于SAP模型组。罗格组6、12、24 h STAT3的表达分别为(0.22±0.03)、(0.30±0.04)、(0.31±0.06),低于SAP模型组(0.28±0.04)、(0.38±0.05)、(0.4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罗格组12、24 h JAK2、HMGB1的表达也低于SAP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PAR-γ激动剂罗格能改善SAP大鼠肝细胞损伤和炎症程度,可能通过调节JAK2/STAT3通路发挥这种保护作用。

  • 标签: 胰腺炎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信号通路 肝损伤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 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老年患者联用 吡格与 阿卡波糖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 201 8 年 3 月 -201 9 年 6 月收治 的 2 型糖尿病并高血压老年患者 96 例 为 本次的 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 分为相同例数的两组: 对照组( n=48 ) 和联合 组( n=48 ) 。在控制饮食、适量运动等常规措施的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加用 阿卡波糖治疗,联合 组患者联合应用阿卡波糖与 吡格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压和血糖水平变化。 结果 两组治疗后 FPG 、 2hPG 、 HbAlc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联合组治疗后 FPG 、 2hPG 、 HbAlc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 SBP 以及 DBP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联合组治疗后 SBP 以及 DBP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2 型糖尿病并高血压老年患者联用 吡格与 阿卡波糖的效果满意,患者血压及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在临床上具有广泛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

  • 标签: 2 型糖尿病 高血压 老年患者 吡格列酮 阿卡波糖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 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老年患者联用 吡格与 阿卡波糖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 201 8 年 11 月 -201 9 年 11 月收治 的 82 例 2 型糖尿病并高血压老年患者作 为 本次的 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 分为各有 41 例患者 的两组: 对照组和研究 组。所有患者均采用控制饮食、适量运动等常规治疗措施, 对照组患者加用 阿卡波糖治疗,研究 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 吡格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压和血糖水平变化。 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 FPG 、 2hPG 、 HbAlc 等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 FPG 、 2hPG 、 HbAlc 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 SBP 以及 DBP 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 SBP 以及 DBP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联用 吡格与 阿卡波糖治疗 2 型糖尿病并高血压老年患者取得的效果满意,患者的血压及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在临床上具有广泛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

  • 标签: 2 型糖尿病并 高血压 吡格列酮 阿卡波糖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实验探究二甲双胍与吡格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经不同用药方案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在治疗后血糖水平和血脂指标以及冠脉狭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采取吡格+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其治疗效果比单一采用吡格更为显著,可在医学临床中广泛推广。

  • 标签: 吡格列酮 二甲双胍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分析二甲双胍与吡格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6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在治疗后血糖水平和血脂指标以及冠脉狭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实施二甲双胍治疗,其临床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较吡格更为显著,在临床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标签: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吡格列酮 二甲双胍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治疗中应用二甲双胍及吡格,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22年10月-2023年12 月期间收治的32例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纳入研究。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16例。2组基础治疗方案相同,同时,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片;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口服吡格片。评估2组的血糖、血脂及冠脉病变状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FPG、HbAlc、TC水平及Gensini积分均更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与吡格联用的降糖、调脂效果更佳,同时可减轻冠状动脉损伤,是治疗T2DM合并冠心病的有效方案。

  • 标签: 2型糖尿病 冠心病 二甲双胍 吡格列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二甲双胍与吡格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60例,分组后采取不同用药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30例使用盐酸吡格片治疗,观察组二甲双胍联合盐酸吡格片治疗,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糖水平和血脂指标改善明显,以及冠脉狭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采取吡格+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其治疗效果比单一采用吡格更为显著,可在医学临床中广泛推广。

  • 标签: 吡格列酮 二甲双胍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用二甲双胍和吡格的价值。方法:对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本科接诊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n=140)进行随机分组。试验和对照组各70人,前者用二甲双胍和吡格,后者用二甲双胍。对比疗效等指标。结果:关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治疗结束时,试验组数据更低(P<0.05)。总有效率:试验组达到97.14%,但对照组却仅有81.43%,比较发现:试验组数据更高(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用二甲双胍和吡格,病人的疗效更高,血糖降低更加明显。

  • 标签: 2型糖尿病 二甲双胍 冠心病 吡格列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二甲双胍与吡格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实验收入样本均为我院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期间接诊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共计人数60例,以电脑随机分组方式作为标准,将参与者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二甲双胍与联合吡格治疗),对实施过程中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数据作整理记录,结合统计学系统进行对比观察,分析二甲双胍与联合吡格治疗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血脂、血糖以及冠脉狭窄程度积分相比另一组均呈现出较高的优势性,组间对比P值﹤0.05,可见统计学意义。结论: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在治疗中采取二甲双胍与吡格治疗,能够改善血脂血糖及冠脉狭窄程度积分,整体效果确切,适合推广。

  • 标签: 二甲双胍 吡格列酮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