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2 个结果
  • 简介:苦豆子资源在国内比较丰富,其有效成分生物碱含量较高,目前国内外对苦豆子的研究和利用重点放在了生物碱上,本文对苦豆子生物碱传统提取法和微波辅助提取法进行了试验比较,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方法,考察微波时间、微波功率、料液比3个因素对苦豆子生物碱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生物碱效果较好,最佳条件是微波提取时间为30S、微波功率为360W、料液比为(g/mL)1∶5。利用这种方法生物碱的提取效率较高,生产成本较低,工序较为简单,适宜于工业化生产。

  • 标签: 苦豆子 生物碱 微波 提取
  • 简介:研究了不同抗氧化剂和亲水性胶体对草莓汁色泽和悬浮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打浆时向草莓中加入0.003%半胱氨酸,可以增强花色苷的稳定性;在草莓汁中添加0.05%黄原胶和0.1%CMC的复配胶,可以有效提高草莓汁的悬浮稳定性。此条件下生产的草莓汁色泽鲜艳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 标签: 草莓汁 花色苷 亲水性胶体
  • 简介:目的探讨实验室技术能力综合量化分析评价方法。方法利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组织的3次食品中重金属分析考核结果,比较了z比分数方法、点分数法和组合分数法对考核的综合量化分析结果。结果z比分数法得到的5个考核目标物的满意率分别为78.1%、93.8%、81.2%、90.6%和93.8%;点分数法评价3次考核的满意率分别为75%、71.9%、90.6%;组合分数法评价3次考核各实验室综合表现满意率为81.2%。结论3种不同评价方法各有侧重,适合于不同目的的结果分析。z比分数法适用于单一因素分析能力评价;点分数法适用于一次多个因素分析能力综合性评价;组合分数法适用于实验室历次考核结果综合能力分析。

  • 标签: 食品污染物 重金属 能力评价 Z比分数法 点分数法 组合分数法
  • 简介:研究了酶解法辅助提取黑甜糯玉米中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纤维素酶处理,对水浸提的料液比、酶的添加量、酶解温度、酶解pH进行正交试验L9(34),以多糖提取率为指标,确定了酶解法辅助提取黑甜糯玉米中多糖的最佳工艺:料液比为1:15,纤维素酶添加量为2.50%,提取温度为60℃,浸提液pH为5.0,多糖提取率为0.0513%。本文建立的优化工艺可为黑甜糯玉米多糖的提取制备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黑甜糯玉米 多糖 纤维素酶 提取率
  • 简介:顺应消费者对营养、美味又安全的食品需求趋势,恒天然公司经过多年研究并取得多项专利的超高压杀菌技术开创了对热敏感的功能性成分在乳品及其他普通食品中的应用。恒天然技术不仅能够保证食品在保质期内在微生物方面的安全,而且较好地保留了功能性成分的活性及食品固有的营养、风味和色泽等。

  • 标签: 超高温杀菌技术 应用 乳品 超高压杀菌技术 功能性成分 普通食品
  • 简介:本文在前人对壳聚糖基亚铁配合物的研究基础上,研究了壳聚糖吸附Fe^2+的动力学行为,通过对壳聚糖预处理方法的探讨,以及通过在匀速搅拌的壳聚糖溶液中,恒速滴定加入Fe^2+使之连续反应的条件下,进一步优化了壳聚糖络合Fe^2+的反应条件,即在pH3~3.5之间,壳聚糖的浓度为5mg/mL,Fe^2+浓度为15mg/mL,搅拌反应0.5h到1h之间再静置反应10h后,极大地提高了壳聚糖对Fe2+的络合容量,最高可达637.5mg/g,并通过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了表征,为这种生物多糖铁在医药及食品等领域中的进一步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壳聚糖 络合 络合容量
  • 简介:叶绿素作为一种从绿色植物中提取的天然色素,不仅具有安全、着色自然等优点,同时还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和药理学活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染料、医药等领域.本文旨在为三叶草叶绿素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从新鲜三叶草中提取出的叶绿素为原料,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考察了光照、温度、pH、金属离子、氧化-还原剂及食品添加剂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三叶草叶绿素对光照非常不稳定;抗氧化能力弱;Fe3+、A13+也会使其稳定性降低;但是三叶草叶绿素具有较好的耐热性和耐还原能力;在中性或偏碱性条件下稳定性强;对常用的食品添加剂也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避光、低温、弱碱性、还原性环境有利于保持三叶草叶绿素的稳定性.

  • 标签: 三叶草 叶绿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稳定性
  • 简介:目的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是营养学研究的基础。根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正常成年人膳食蛋白质参考摄入量偏高,需要重新评估。方法9名健康成年女性分别摄入不同蛋白质水平膳食[0.75、0.82、0.89、0.97、1.05g/(kg.d)],每个蛋白质水平持续6d,在第6天时以13C-亮氨酸作为指示剂进行稳定性同位素代谢实验,计算标记亮氨酸的流量、氧化率和氧化产物产生率等各项动力学参数,通过建立蛋白质摄入量和呼气中13CO2产生率之间的二相回归方程,确定方程的拐点处即为蛋白质的平均需要量。结果青年女性平均需要量为0.85g/(kg.d),平均需要量加上2个标准差得到推荐摄入量为0.97g/(kg.d)。结论结合近年来全国营养调查成年女性的体重代表值推荐我国成年女性的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55g,该推荐量低于我国现行的成年女性蛋白质推荐摄入量。

  • 标签: 青年女性 蛋白质 平均需要量 推荐摄入量 同位素 蛋白质代谢
  • 简介:对纯化高粱淀粉过程中所得到的淀粉共生天然色素进行了树脂分离纯化研究。得到了树脂分离高粱淀粉共生色素的吸附动力学结果,3种大孔吸附树脂HPD-600、AB-8、H103对高粱红的吸附为慢速平衡型。通过对树脂分离所得色素成分的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分析得出,高粱籽粒淀粉共生色素与高粱壳中的高粱红主要成分是同样的物质,鉴定出所分离的主要成分之一为5,7,4′-三羟基黄酮。

  • 标签: 高粱淀粉 色素 树脂
  • 简介:多糖是桑黄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之一,存在于桑黄子实体,发酵液以及其菌丝体中。本试验提取了桑黄子实体多糖和二种不同生长期的桑黄菌丝多糖,研究其分子结构,并且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桑黄子实体多糖单糖组成为:半乳糖、葡萄糖、木糖和甘露糖;桑黄菌丝多糖的单糖组成为: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桑黄子实体多糖和桑黄菌丝多糖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桑黄子实体多糖对人肝癌细胞、人肺癌细胞和人宫颈癌细胞的抑制率IC(50)值分别为:0.34mg/mL、0.65mg/mL、0.95mg/mL,表现出很强的抗肿瘤活性。体内和体外试验表明,桑黄子实体多糖抗肿瘤效果显著高于桑黄菌丝体多糖,不同生长期的菌丝多糖也呈现出不同的抗肿瘤活性,生长期长的菌丝多糖表现出更强的抗肿瘤活性。

  • 标签: 桑黄 多糖 菌丝 抗肿瘤 子实体
  • 简介:对加工过程进行过程能力指数计算的基本假设是过程受控和数据服从正态分布。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的现象,这使得传统的过程能力指数度量失准。本文在简单介绍过程能力指数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MINITAB的简易计算过程能力指数的方法,并结合香精香料生产过程进行了实证。

  • 标签: 正态性检验 过程能力指数 香精香料 质量控制
  • 简介:沙蒿胶是一种可工业化发展的食品添加剂和药用资源。本试验研究了沙蒿胶在乳化香肠生产中的添加效果。单因素试验表明,当沙蒿胶的添加量为0.3g/kg时,产品的黏着性明显提高(P〈0.05);沙蒿胶经过与水和脂肪乳化后添加,对于产品黏着性的提高有更好的效果;水和脂肪使用量的增加可降低产品的黏着性并导致析水性升高;淀粉使用量的增加可以降低产品的析水率,但同时降低了产品的弹性(P〈0.05);大豆蛋白用量的增加可提高产品的弹性,改善产品品质(P〈0.05)。正交试验确定了沙蒿胶在乳化香肠中的最优添加量为0.3g/kg,同时脂肪和水的用量各增加2.25%、淀粉2%和大豆蛋白1%。最终结果表明,添加一定量的沙蒿胶和水、脂肪、大豆蛋白等物质不仅可以保证产品的优良品质,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

  • 标签: 沙蒿胶 乳化香肠 出品率 质构
  • 简介:小麦粉是日常生活和许多食品加工行业常用的食品原料,而磷酸盐在其加工制品生产加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膨松、抗氧化等作用,国标要求用GB/T5009.87-2003《食品中磷的测定》第三法对小麦粉及其加工制品进行磷酸盐含量检测,但小麦粉的磷酸盐本底含量对小麦粉加工制品磷酸盐检测结果的影响,目前国内外未有相关报道。为了确认国标法测定市售小麦粉磷酸盐含量时,小麦粉本底对结果的影响,测定了华北、东北地区10个自磨小麦粉磷酸盐含量,结果显示自磨小麦粉的磷酸盐检测值达到了2.55g/kg~3.59g/kg,此检测值已经接近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磷酸盐限量值5g/kg。市售小麦粉及其制品的磷酸盐检测量实则为小麦粉本底磷酸盐含量及磷酸盐添加剂的总量。因此在小麦粉磷酸盐检测时有必要考虑本底值的影响,以上检测结果为小麦粉生产加工过程中磷酸盐添加限量值提供科学数据。

  • 标签: 小麦粉 磷酸盐 国标法 本底值
  • 简介:本文根据食品防腐剂的抑制机理及防腐剂间的协同增效进行叙述,并对复合性防腐剂进行了应用性研究研究表明酸性食品防腐剂、中性食品防腐剂在食品中的抑菌强度较单一防腐剂强,能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

  • 标签: 食品防腐剂 应用性研究 协同增效 抑制机理 生产实践 复合性
  • 简介:杏仁为我国北方特产之一.近几年,以杏仁为原料制做的杏仁露由于其冷、热饮皆宜,已成为男女老少喜爱的饮料.氢氰酸与醛酮类相结合以氰甙形态存在于蔷薇科(如李、桃、杏等)植物的果仁中.杏仁中含有苦杏仁甙,这种甙类本身无毒,但与其共存的酶或胃酸可将甙类水解后释放出氢氰酸,以致中毒.

  • 标签: 杏仁露 氰化物 测定方法 卫生标准
  • 简介:溶菌酶是一种专门作用于微生物细胞壁的糖苷水解酶,作为天然生物防腐剂可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和日化用品等领域。但是,天然溶菌酶为非广谱抗菌剂,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细菌,在于能够水解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很少,且被一层较厚的脂多糖类物质所覆盖,所以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几乎没有作用。一些学者通过改性研究以实现天然溶菌酶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杀灭或抑制作用。文中概述了国内外对溶菌酶的化学改性、生物改性以及物理法超高压改性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改性方法的效果、优点与不足,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拓宽天然溶菌酶的抗菌谱和使用范围,对天然溶菌酶改性研究和作为广谱抗菌剂的使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 标签: 溶菌酶 改性 革兰氏阴性细菌 抑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