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4 个结果
  • 简介:1病例资料男,12岁,因'反复咯血4年余,再发1d'主诉就诊,门诊血常规:WBC8.12×109·L-1,N0.57,L0.33,Hb151g·L-1,PLT271×109·L-1,CRP<8mg·L-1。病程中患儿无反复发热、气促、喘息,无鼻衄、呕血、便血及血尿,无消瘦、皮疹、皮肤苍白、乏力及盗汗等表现。于2014年2月6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我院)呼吸科病房。图1为患儿起病后的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等重要临床信息时间轴。患儿母孕期不规律产检,孕2个月余有先兆流产曾予保胎治疗,否认放射性物质及化学毒物接触史。患儿出生有窒息抢救史,生后住院治疗

  • 标签: 儿童肺隔离症 临床信息 保胎治疗 呼吸科病房 先兆流产 放射性物质
  • 简介:目的探讨功能性构音障碍(FAD)患儿中枢听觉加工特点及儿童FAD的可能病因。方法选择符合FAD诊断标准的27例患儿作为病例组,年龄匹配的正常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个人语言发育史阳性病史率,检测二组儿童事件相关电位,比较其失匹配负波(MMN)形态学、潜伏期及峰振幅。结果病例组个人语言发育史中阳性病史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VS8%,P〈0.01);其MMN峰潜伏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9±31ms175±32ms,P〈0.01);其峰振幅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枢听觉加工时间延长可能是儿童FAD的发病原因之一。

  • 标签: 失匹配负波 功能性构音障碍 事件相关电位 中枢听觉加工 儿童
  • 简介:目的总结儿童四肢长骨病理性骨折的手术治疗经验,探讨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方法。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3月作者收治长骨病理性骨折患儿74例,其中60例采用手术治疗,在确诊原发疾病的同时,给予病灶彻底清除及植骨,并对骨折进行一期内固定处理。患儿出现患肢疼痛等症状的时间为1d至2年,出现病理性骨折的时间为2h至15d。均为闭合性骨折。对并发的其他部位外伤骨折或肿瘤病灶,均同期手术处理。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植骨吸收、骨缺损不愈合、再次病理性骨折等并发症发生。5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X线片提示肿瘤病灶及病理性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4个月,3例股骨骨囊肿、1例胫骨骨性纤维发育异常患儿术后1年局部病灶复发;1例股骨嗜酸性肉芽肿术后7个月复发,再次行肿瘤病灶刮除、自体髂骨植骨手术,1年后复查愈合良好;其余49例术后未见复发。根据X线片及肩、肘、髋、膝、踝等关节功能综合评价标准,疗效均为优秀。结论儿童长骨病理性骨折多见于股骨、胫骨、肱骨,彻底清除肿瘤病灶及植骨,对病理性骨折进行一期内固定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预后良好,长期随访疗效满意。

  • 标签: 骨折 自发性/外科学 四肢 儿童
  • 简介:问题营养状态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推荐意见推荐以体重/身高z值和BMIz值评估营养状况;营养异常与病死率增加相关(1C-1D)。来自洛杉矶儿童医院的RossPA等2016年在Pediatrics上发表了1项基于虚拟化PICU系统网站数据库(VPS,LLC)的回顾性横断面调查,旨在研究人体测量学显示的营养状况与病死率的关系。

  • 标签: 营养评估 治疗指南 重症儿童 PEDIATRICS 解读 中国
  • 简介:目的总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减少临床漏诊误诊。方法分析56例IM患儿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发病年龄小于7岁者44例(78.6%);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共50例(89.3%);具有典型临床表现36例(64.3%);其中发热占92.9%,咽峡炎占96.4%。淋巴结肿大占100%,肝脏肿大占42.9%。脾脏肿大占50%;并发症46例(82.1%);以肝脏损害最常见.其次是呼吸系统的并发症;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AL)≥10%52例(92.9%);玻片凝集法测定嗜异性抗体阳性45例(80.4%);48例做了EB-VCA-IgM检测,阳性37例(77.1%)。结论临床上疑似IM诊断时,应尽量多次检查外周血常规AL,做好嗜异凝集试验和EB-VCA-IgM检测。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减少临床误诊与漏诊。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病 病毒感染 并发症 儿童
  • 简介:目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已被确立为是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是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的重要危险因素。Hp的致病性与毒力有关,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和空泡毒素(VcaA)是Hp的主要毒力因子之一。该研究通过了解Hp菌株类型与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类型及胃窦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的关系,探讨Hp感染的分型诊断是否有助于判断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的严重程度。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对115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儿进行Hp的血清学分型,并行胃镜检查,观察胃十二指肠疾病类型。取胃窦黏膜经Harris配方苏木精染色观察胃窦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亚甲基蓝染色观察Hp感染情况。结果115例患儿中检出HpⅠ型菌株84例(73.0%),中间型菌株21例(18.3%),Ⅱ型菌株10例(8.7%);Ⅰ型菌株引起胃窦黏膜中、重度炎症分别为83例、1例;中间型菌株引起胃窦黏膜中度炎症21例;Ⅱ型菌株引起胃窦黏膜轻度炎症2例,中度炎症8例,经统计学处理,各型菌株在引起胃窦黏膜炎症程度上差异有显著性(X^2=15.444,P〈0.01),I型菌株感染引起胃窦黏膜炎症程度最重,Ⅱ型菌株感染引起胃窦黏膜炎症程度最轻;而在活动性、萎缩的发生率上,各型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淋巴滤泡形成的发生率上,各型差异有显著性(X^2=10.171,P〈0.01)。各型菌株引起胃镜下胃、十二指肠疾病类型的构成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该地区儿童Hp感染以Ⅰ型菌株最为多见。各型菌株100%存在胃窦黏膜组织学改变。Ⅰ型菌株感染所致胃窦黏膜炎症程度最重,且引起淋巴滤泡形成的发生率最高。Hp感染的分型诊断无助于对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类型的判断,但有助于对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病情�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胃十二指肠疾病 细胞毒素相关蛋白 空泡毒素蛋白 儿童
  • 简介:先天性代谢异常(inbornerrorsofmetabolism)包括氨基酸、有机酸、糖、脂肪、激素等多种代谢缺陷,系由于遗传性代谢途径缺陷,导致异常代谢物的蓄积或生理必需物质的缺乏。一些先天性代谢异常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存在一定困难。近几年,随着尿气相色谱一质谱法(GC/MS法)的临床应用,使既往许多易漏诊的先天性代谢异常得到了早期诊断。

  • 标签: 先天性代谢异常 脑瘫儿童 高危因素 筛查 异常临床表现 GC/MS法
  • 简介:目的了解有癫癎高危因素的热性惊厥患儿应用丙戊酸钠与托吡酯口服治疗4年的临床与脑电图改变情况。方法对2004~2005年的132例有应用抗癫癎药物指征的热性惊厥患儿给予丙戊酸钠与托吡酯口服治疗,每半年随访一次病情变化、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每一年随访一次睡眠脑电图,共随访4年。结果随访时间1~10年,丙戊酸钠口服液单药治疗110例,长期控制率为98.2%,95例已停药,10例正处在减药过程中。托吡酯单药治疗13例,均发作控制,顺利停药。无一例出现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异常表现。治疗后睡眠脑电图恢复正常者102例,出现局灶性改变者8例,两侧同步性棘慢波4例,3Hz棘慢波及多棘慢波2例。结论对于癫癎高危因素的热性惊厥患儿,早期使用抗癫癎药物丙戊酸钠或托吡酯,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抗癫癎药物治疗后大部分患儿睡眠脑电图恢复正常。

  • 标签: 热性惊厥 癫癎 睡眠脑电图 随访 儿童
  • 简介:过敏性紫癜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过敏原的检测在过敏性紫癜病因诊断中有重要的意义。能诱发过敏性紫癜的过敏原主要包括吸入性过敏原和食物性过敏原,过敏原检测的方法概括为体内实验及体外实验两类。为提高过敏原检测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需结合患儿年龄、季节、气候、地域、生活环境等特点,选择适当的过敏原种类及方法。

  • 标签: 紫癜 过敏性/预防与控制 过敏原/致病力 紫癜 过敏性/尿 过敏原检测 儿童
  • 简介: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是各种肾脏病于急性阶段未经控制后的共同转归,它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现已成为国际、国内肾脏病学界最关注的问题,被视为一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临床防治 病理基础 分子 儿童 公共卫生事件
  • 简介:目的探讨右肺中叶综合征患儿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0例儿童右肺中叶综合征住院患儿分成两组,≤4岁组患儿20例选用2600型肺功能仪,〉4岁组患儿10例选用MIR型肺功能仪,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做肺功能测定,比较其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参数的变化。2600型肺功能仪测定的主要参数取75%潮气量与最高呼气流速之比(25/PF)和潮气量与最高潮气呼气流速之比(%V-PF)2个参数来反映0~4岁组患儿的肺功能变化,MIR型肺功能仪测定的主要参数取最大肺活量(FVC)、1秒率(FEV1)和最高呼气流速(PEF)共3个参数来反映〉4岁组患儿的肺功能变化。结果≤4岁组治疗前肺功能参数的测定值分别为25/PF=0.42±0.08,%V-PF=0.28±0.03;治疗后的肺功能参数的测定值为25/PF=0.58±0.12,%V-PF=0.39±0.06。两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4.21,3.82;均P〈0.05。〉4岁组治疗前肺功能参数的测定值分别为FVC=1.75±0.32,FEV1=1.36±0.52,PEF=2.56±0.78;治疗后的肺功能参数的测定值分别为FVC=2.37±0.78,FEV1=2.08±0.65,PEF=3.68±0.80。治疗前后比较,分别t=3.05,2.98,3.12;均P〈0.05。结论右肺中叶综合征患儿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变化是明显的,治疗后肺功能可恢复正常。

  • 标签: 右肺中叶综合征 肺功能 儿童
  • 简介:国家结核病规划指南——儿童结核病管理(第2版)为WHO制定的循证指南,共分为9个部分,本文主要翻译了其中的5个部分(方法学,儿童结核病的诊断,儿童结核病的预防,儿童结核病的治疗和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的实施),方法学部分做了归纳性的翻译,在完全体现指南建议的基础上,对其他4个部分根据中国大陆的实际情况做了部分节译。该指南不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循证指南,而是对结核病管理的系统论述,其中穿插了指南制定小组认为非常重要的28条推荐意见。由于文章篇幅较长,读者重点阅读时可选择用另色标注的建议。

  • 标签: 儿童结核病 耐多药结核病 耐药结核病 活动性结核病 结核性脑膜炎 肺外结核病
  • 简介:目的探讨干燥闭塞性阴茎龟头炎(Balanitisxeroticaobliterans,BXO)在儿童期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诊治特点及预后。以进一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提高临床疗效并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间我们收治的8例BXO患儿临床资料。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结果入选病例均通过临床表现诊断BXO,其中2例经病理诊断证实。患儿年龄2~10岁,平均年龄为7.4岁。均以"包茎、包皮口瘢痕狭窄"就诊,临床表现为排尿不畅或伴排尿后滴血,无明显的阴茎包皮感染病史,除1例术前彩超提示膀胱壁增厚外,其余均未见异常。查体见包皮内板及龟头呈不同程度增厚变白、硬化,部分包皮内板与冠状沟处及系带粘连严重。均予包皮环切和或系带成形术。术后1例出现尿道外口膜状狭窄,经反复尿道扩张及激素局部治疗,半年后症状无缓解,失访;其余7例排尿正常,阴茎包皮及龟头皮肤损害均消失;1例术后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结论BXO在儿童阴茎疾病中并不少见,常由于认识不足,导致延误诊断,错过及时准确治疗。重视病史、体检及继发性包茎术后包皮的病理检查,做好早期诊治和术后随访管理,有利于避免术后尿道狭窄及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 标签: 干燥闭塞性阴茎头炎 儿童 病因学 诊断 治疗
  • 简介:对于婴幼儿重症肺炎是否并发心力衰竭?近几年来在国内儿科众学者中引起了争议,并在全国儿科的呼吸和心血管专业学术会议上展开过相关的讨论,学者们根据自己的l临床实践经验以及研究结果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①婴儿重症肺炎因为缺氧造成肺动脉高压,加重了右心负担而导致心力衰竭,同时肺炎时心肌受到损害,故可并发心力衰竭,临床上采用强心剂、利尿剂治疗,抢救成功了很多危重患儿;②婴儿重症肺炎造成缺氧,但正常肺血管壁平滑肌层菲薄,神经纤维较少,缺氧收缩不能造成强大阻力致右心衰竭,另外儿童重症肺炎导致所谓心力衰竭,不具备肺源性心脏病的特点,国外不用强心剂治疗儿童重症肺炎的病死率却很低,因此不能把抢救成功的功劳归功于强心剂的应用。

  • 标签: 婴幼儿重症肺炎 心力衰竭 并发 儿童 循证医学 临床实践经验
  • 简介:患儿,女,13岁4个月,因3个月前头痛、呕吐、抽搐体视力下降入院。3个月前患儿因头痛、呕吐与抽搐就诊于当地医院。患儿病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以前额部为甚,夜间及白天均明显,伴呕吐,喷射性,共2次,自服“感冒药”效果欠佳。

  • 标签: 多发性硬化 首发表现 抽搐 儿童 视力下降 患儿
  • 简介:目的通过对武汉市0-6岁不同年龄段儿童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初步得出各年龄段的中医体质分类,为健康儿童中医保健提供指导.方法采用横断面现场调查法,将0-6岁健康儿童分为4个不同年龄组进行中医体质问卷调查。结果共收集350份有效问卷,其中平和质总体分布为65%(228/350),偏颇质为35%(122/350)。随年龄增长不同年龄组平和质占比逐渐减小(84%-52%),偏颇质比例逐渐增加(16%-48%),其中兼夹体质由0%增至30%;各年龄组体质分布各有其不同特点,肺不足体质中,兼夹特禀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即肺不足质易兼特禀质.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父母其子女出现偏颇质的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武汉市0?6岁儿童中医偏颇体质分布随年龄增长比例逐渐增大且复杂;各年龄组偏颇体质分布各有特点,说明划分成4个年龄段有其现实意义,并提示在体质干预中对不同年龄组应有所侧重,在疾病治疗中也需注意不同年龄段的体质特点,进行“辨体施治”,以提高中医疗效.

  • 标签: 体质 中医 调查 辨体施治 儿童
  • 简介:乙型肝炎(乙肝)是我国高发传染病之一,治疗乙肝主要集中于减轻临床症状,而预防是控制乙肝病毒(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自1992年将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纳入免疫规划管理以来,HBV感染率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感染率仍然相当高。为了解我市儿童HBV感染及免疫情况,以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降低其发病率,为进一步控制乙肝流行提供依据,本研究对本市1891例儿童进行了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8年1月至12月在贵阳市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体检及住院儿童共1891例,年龄0~14岁,早上空腹抽取静脉血2mL,当日分离血清后检测。1.2方法采用酶联免疫试验(ELI

  • 标签: 儿童 乙肝疫苗接种 保护性抗体 预防接种 乙肝病毒 乙肝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