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3 个结果
  • 简介:随着输血医学迅速发展,人们对血液质量、输注安全要求越来越高。一直以来,我国血液供应短缺,但每年过期报废血液却高达十几吨,这主要是血液库存管理不善导致。要实现安全输血,即血液从“血管”到“血管”全过程安全管理,血液库存安全必不可少。本文就血液在库存时标签、性质、入库信息、

  • 标签: 血液库存 标准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 实施过程
  • 简介: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在肝硬化肝移植手术中应用及其安全性。方法:针对实施手术35例肝硬化患者,采用FCR-3000F型全自动自体血液回收系统,将肝移植术中出血回收,经抗凝、过滤、离心、清洗后,将得到红细胞悬液立即回输给患者;统计术中自体及异体输血量,输血前后电解质、凝血功能变化,以及输血相关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5例肝硬化患者中3例(8.6%)未输注异体血,术中红细胞悬液平均输入量(9800±5400)ml,其中自体输血量(5850±5000)ml(56.16%);输血后APTT、PT、TT及FB较输血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回输自体血过程中均未出现发热、脂肪栓塞及全身感染症状。结论:临床上在肝硬化肝移植术中使用回收式自体血液技术能够避免或减少输注异体血,对于保证手术用血量和患者安全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手段。

  • 标签: 自体输血 血液回收 输血安全
  • 简介:输血治疗是现代临床医学不可缺少重要措施,可以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预后,但是在实施输血治疗同时,可能引起输血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寒颤、发热,斑疹,呼吸困难等。为了解非传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特点,有效防范和减少其发生,笔者对我市2011-2015年临床输血过程中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

  • 标签: 输血品种 输血次数 非传染性 输血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研究输血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影响。方法:采用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2012-06-2016-12首次诊断84例MM患者根据是否输血分为输血(42例)和非输血(42例)。观察各组总生存率(OS)及无进展生存率(PFS)。结果:输血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比非输血患者低。输血患者硼替佐米使用率更高。单因素分析中采取输血患者PFS更低;年龄、ISS分期、血小板水平、血红蛋白水平、血清肌酐水平、血清β2-MG、血清钙和沙利度胺药物使用是OS和PFS共同影响因素。采用多变量分析,高龄(≥60),高血清钙(≥2.75mmol/L)是影响MM患者OS危险因素,高血小板水平(≥100×10^9/L)和沙利度胺药物使用是OS保护因素。Ig分型和沙利度胺应用是MM患者PFS独立预后因素。输血不是MM患者OS和PFS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沙利度胺药物能够有效提高患者OS和PFS。输血不影响MM患者PFS以及OS,不是MM患者预后危险因素。

  • 标签: 输血 多发性骨髓瘤 生存分析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正常妊娠晚期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数值特异性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变化趋势。方法:对非孕生育期妇女100例和正常妊娠晚期妇女100例,妊娠晚期合并GDM100例患者进行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数值监测。结果:与正常非孕生育期妇女相比,正常妊娠晚期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显著降低(10.76s、26.62s、15.93s、0.85s),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显著升高(4.10g/L、2.23g/L),血小板(PLT)2样本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妊娠晚期相比,GDMPT、APTT、INR显著升高(11.27s、27.36s、0.89s);Fg、DD、PLT2样本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妊娠晚期血凝呈高凝状态,妊娠期糖尿病呈病理性高凝,其凝血与继发性纤溶呈动态平衡,注意其凝血指标特殊性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或)排除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标签: 妊娠晚期 妊娠期糖尿病 凝血功能
  • 简介:目的:建立并改良磁珠提取基因DNA方法,以应用于HLA常规测序分型。方法:使用磁珠法自动提取系统从全血中提取基因DNA,利用DNA定量仪测定DNA浓度与纯度,利用测序仪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及相关分析软件进行HLA分型结果分析。比较改良前后DNA浓度与纯度、HLA分型结果成功率、信噪比及测序胶图反应格局。结果:改良后96份DNA浓度均一性、纯度均优于改良前;32份HLA分型结果中HLA-A、B位点成功率改良后高于改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后32人份HLA-B第二外显子信噪比(N/S)合格率均高于改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后32份分型胶图反应格局均优于改良前。结论:改良磁珠提取DNA法能稳定、可靠地应用于HLA测序分型,具有快速、高通量化特点和广泛应用前景。

  • 标签: 脱氧核糖核酸 标本 基因分型 测序分型
  • 简介:患者出院后,病历按规定时限要求回归病案室称为病历归档~([1])。归档病历反映患者接受医疗全过程,其是医疗及相关行为如病情记录、医疗信息分析、共享、科研、保险、司法等重要载体~([2])。医院输血管理必须体现安全、科学、合理原则,病历是输血治疗行为可追溯性原始依据。为更准确了解医院临床输血运行状况,促进输血管理持续改进,我院将归档病历考评运用于临床用血日常管理,现报告分析如下。

  • 标签: 临床输血 病历归档 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献血者献血前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及分型变化情况。方法:36例献血者于献血前即时、献血后第3、6、9、12天按网织红细胞常规方法计数和分型。结果:36例献血者献血前网织红细胞计数在0.6%~1.4%之间,均值0.91%,献血后第3、6天均值分别为2.06%、1.83%,明显高于献血前,第9天均值1.47%,半数以上恢复至正常范围,第12天均值1.04%,全部恢复至正常范围。结论:献血后可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骨髓中红细胞系统加速增殖分化,促进骨髓释放网织红细胞,使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数量明显增高。

  • 标签: 献血者 外周血 网织红细胞
  • 简介:随着我国在安全输血管理方面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和人们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安全输血已倍受人们关注。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血站都实现了站内微机网络信息化管理,实现了从血源招募、献血者体检、血液采集、成分血制备、血液出库等采供血全过程微机网络信息化管理,更好地保证了血液安全性。

  • 标签: 血站 Znternet 信息共享
  • 简介:目的:对12例母婴Rh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溶血病进行血清学分析。方法:采用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放散试验检测ABO以外抗体,采用谱细胞与患儿血清和母亲血清进行间接抗球蛋白试验鉴定抗体。结果:12例新生儿RhHDN中检出抗-D7例,抗-E3例,抗-c1例,抗-E,c1例,其中3例溶血病患儿为Rh阳性孕妇所生产。结论:应推广产前孕期夫妇Rh血型鉴定分型(包括RhD阴性和RhD阳性)及孕妇Rh免疫性抗体筛查,以减少胎儿受害,保证优生优育。

  • 标签: 母婴RH血型不合 新生儿溶血病 血清学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新鲜全血在血液分析仪比对及传递临床应用。方法:用HST-302流水线1号机血细胞分析仪作为参比检测系统,对非血液系统疾病门诊患者新鲜全血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和血细胞比容(HCT)进行定值,再用该血对HST-302流水线2号机进行比对校准,最后利用该定值新鲜全血在HST-302流水线1、2号机进行传递,Sysmex软件IPU有Cumulative累计功能,可保存检测结果,我们通过Cumulative即可随时监测仪器是否存在随机误差或系统误差。结果:通过新鲜全血对HST-302流水线1、2号机比对,发现2台仪器一致性良好;新鲜全血传递可帮助我们及时发现仪器状态是否在控。结论:采用健康人新鲜全血比对校准后,提高了不同血液分析仪之间检测结果一致性;同时利用新鲜全血在不同血液分析仪间进行传递是一种经济、实用和有效措施,具有一定临床可行性。

  • 标签: 血液分析仪 比对 新鲜全血传递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NH)联合控制性降压(CH)对异位妊娠手术患者异体输血及安全性影响。方法:选择2015-01-2016-08妇产科异位妊娠破裂伴出血性休克患者72例,按照数字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NH+CH和ANH,每组36例。ANH行术中ANH,ANH+CH在ANH基础上行CH。观察2ANH前、后,手术开始后30min及术毕时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等。记录2术中失血量、异体输血量及尿量。结果:与ANH比较,ANH+CHMAP在ANH后即刻、ANH后30min及术毕时降低(P〈0.05),而HR在ANH后即刻、ANH后30min升高(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2不同时间节点CV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H+CH术中出血量和异体输血量均明显少于AN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H与CH联合应用于异位妊娠手术,可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异体输血,具有更有效血液保护效应和安全性。

  • 标签: 异位妊娠 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 控制性降压 异体输血
  • 简介:随着输血治疗在临床广泛应用以及法律知识普及,输血安全已成为人们关注焦点。受当前科学技术水平限制,输血不可能达到“零风险”。各种原因导致输血医疗纠纷客观存在,为提供安全血液,保证输血安全,血站人员应加强法律法规《献血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学习。本文通过初浅分析让血站人员了解在输血医疗纠纷案件中法律责任及需履行法定义务。

  • 标签: 血站 输血 医疗纠纷 法律责任 义务
  • 简介:血液制品是一种特殊医疗用品,输血是治疗某些疾病和抢救治疗重要手段。近几年我国多地出现用血紧张,临床用血短缺成为某些地方常态。作为综合性医院,提高科学、合理用血水平,保证输血治疗安全,使每次输血治疗尽可能取得预期效果,将血液效用达到最大化是输血科责任。

  • 标签: 输血申请单 输血病历 规范化管理 科学合理用血
  • 简介:目的:了解肿瘤患者医院感染肠杆菌科细菌好发部位及耐药性,提供流行病学资料,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发生肠杆菌科细菌医院感染肿瘤患者病历资料;采用WHONET5.6版本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2013-2014年肠杆菌科细菌医院感染肿瘤患者共168例,其感染高发部位依次为:呼吸道48.2%、泌尿道24.4%、皮肤、黏膜12.5%;分离到200株肠杆菌科细菌,32株为复数菌感染,其中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奇异变形杆菌较常见,分别占30.0%、20.5%、15.0%;药敏数据显示:本组200株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细菌检出率为30.5%,检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共101株,其中产ESBLs细菌检出61株,检出率为60.40%;耐药率最高抗菌药物是氨苄西林和庆大霉素,每种病原菌均超过75%;阿米卡星、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高,耐药率均〈20.0%。结论:肿瘤患者医院感染肠杆菌科细菌临床分布上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有所上升,所分离细菌耐药性严重,只有做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才能避免多药耐药菌株产生,减轻个人和社会医疗费用负担。

  • 标签: 肿瘤患者 肠杆菌科细菌 医院感染 好发部位 耐药性
  • 简介:新生儿溶血病(HDN)一般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能够引起胎儿血管外溶血,出现贫血、水肿、肝脾肿大,甚至造成胎儿死亡[5];新生儿黄疸继续性加重时,可继发核黄疸甚至导致死亡。

  • 标签: 新生儿溶血病 直抗试验 游离试验 放散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活性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及发色底物法测定2型DM患者血中凝血酶原片段1+2(F1+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活性。纤维蛋白原(Fbg)测定为Claus法。结果:①2型DM患者Fbg、F1+2、SFMC、及PAI-1较正常对照有显著性增高,AT和t-PA表现为显著性降低(P〈0.05);②DM有并发症与DM无并发症相比较,上述凝血、抗凝及纤溶各指标间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指标改变幅度随病变程度增加而加重。结论:2型DM患者凝血活性亢进、抗凝和纤溶活性降低,导致凝血-纤溶功能紊乱,表现为血液高凝状态,当DM患者有并发症存在时更为明显。为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使用抗凝剂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2型糖尿病 凝血 抗凝 纤溶
  • 简介: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rh-EPO)与蔗糖铁在孕妇妊娠晚期预存式自体输血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2014-01-2015-06术中失血量〉400ml、妊娠晚期行预存式自体输血112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为2,每组56例。2患者分别于术前7d和术前3d采血400ml,每次采血后按1∶1比例输注400ml琥珀酰明胶和复方乳酸钠混合液以补充血容量,术中或术后回输给患者。观察于术前10d起隔日皮下注射rh-EPO150U/kg,同时静脉补充蔗糖铁注射液100mg,1次/3d,用至术后第7天;对照不应用rh-EPO和蔗糖铁注射液。记录2患者第1次采血前、术前1h、术后第1天、第5天RBC、Hb、Hct以及围术期并发症、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与第1次采血前比较,2术前1h、术后第1天、第5天RBC、Hb及Hct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比较,观察术后第1天、第5天RBC、Hb及Hct明显升高(P〈0.05);2患者自体血回输过程中未发生寒战、发热、过敏等输血不良反应。观察未发生血黏度增高、血栓等并发症。结论:rh-EPO与蔗糖铁联合应用于孕妇妊娠晚期预存式自体输血,可充分发挥患者自身造血潜能,显著改善患者贫血状况。

  • 标签: 重组人促红素 蔗糖铁 妊娠晚期 孕妇 储存式自体输血
  • 简介:以往在血型血清学疑难配血中往往通过血型定型(AB0正反定型、RhDCE定型等),抗体筛查(筛选细胞、谱细胞等),抗体Coombs及吸收放散实验等步骤一般即可完成相应配血过程。但在血清学检测条件不充分时如稀有血型抗体缺乏、谱细胞谱型不全时等,对于稀有表型及存有高频抗原抗体血液配型,常规检测方法与路径有时就显不够。此时如配合以血型基因分型检测可能血型表型基因并判断相应抗体存在,应当是解决问题一个路径。我室最近在Diego系统抗体缺乏、谱细胞谱不完全情况下,结合基因分型方法,解决了2份存有抗高频抗原Dib抗体定型与输血问题。

  • 标签: Di(a+b-)血型 抗体筛查 序列特异性引物扩增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MGT-AGT)替代Coombs试验检测IgG抗体敏感性和对临床患者血液标本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检出率。方法:采用MGT-AGT法对不同浓度DAT阳性标本或IgG抗D致敏红细胞及IgG游离抗D抗体进行实验比较,并用MGT-AGT法、凝聚胺试验(MPT)和Coombs试验,对81例临床患者血液标本DAT阳性检出率进行了比较。结果:对于DAT阳性标本或IgG抗D致敏红细胞检测,MGT-AGT法在1:128稀释时可以检出,MPT法在1:32稀释时可以检出,Coombs试验在1:32稀释时可以检出。对于IgG游离抗D抗体检测,MGT-AGT法在1:32稀释时可以检出,MPT法在1:16稀释时可以检出,Coombs试验在1:16稀释时可以检出。对于81例临床患者血液标本DAT阳性检出率,MGT-AGT法为: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87.8%,新生儿溶血病患者68.2%,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55.5%;MPT法分别为75.6%、54.5%和33.3%;Coombs试验分别为78.1%、54.5%和11.1%,MGT-AGT法敏感性高于MPT法和Coombs试验(P<0.01)。结论:MGT-AGT法检测DAT阳性标本、IgG抗D致敏红细胞、IgG游离抗D抗体敏感性和对临床患者血液标本DAT阳性检出率均高于MPT法和传统Coombs试验。

  • 标签: 微柱凝胶法 抗人球蛋白试验 IgG抗D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