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对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间来本院就诊的AMI患者102例(AMI组)和冠心病(CHD)患者132例(CHD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将同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者1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扫描确诊AMI,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ECG检查,记录不同部位的碎裂QRS波和病理性Q波的发生率。比较碎裂QRS波与病理性Q波诊断AMI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碎裂QRS波在AMI组患者的下壁发生率最高,病理性Q波在AMI组患者的前壁发生率最高。除侧壁的碎裂QRS波以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MI组和CHD组的前壁(0.8%比22.5%、13.6%)、下壁碎裂QRS波(6.7%比26.5%、17.4%);前壁(0比41.2%、29.5%)、下壁(0.8%比40.2%、35.6%)和侧壁病理性Q波(0比2%、2.3%)的发生率均显著升高(P均〈0.01)。与病理性Q波比较,碎裂QRS波诊断AMI的敏感性(40.00%比89.47%):诊断CHD的敏感性(41.94%比91.50%)显著升高(P均〈0.01),但在特异性和准确性方面二者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碎裂QRS波可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辅助指标,与病理性Q波联合诊断可进一步提高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电描记术 诊断
  • 简介:目的观察步长稳心颗粒对室性早搏及房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室性早搏120例,房性早搏8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n=100)给予稳心颗粒治疗,对照组(n=100)给予安慰剂治疗,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QT间期、心室率及不良反应等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优于对照组(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最快心室率、平均心室率均有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显著,两组治疗后最快心室率及平均心室率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QT间期、最慢心室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步长稳心颗粒对室性早搏及房性早搏安全有效。

  • 标签: 稳心颗粒 心律失常 平均心室率 QT间期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SAVM)临床特点,总结诊治经验。方法搜集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8月收治的19例SAVM,分析其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结果、诊治经过、预后情况。结果19例中发热14例,晕厥12例,累及房室结传导和束支传导10例,心脏扩大9例,心肌酶学持续升高,心肌钙蛋白均升高;糖皮质激素治疗16例,心脏临时起搏4例。结论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病毒感染史、临床症状、心肌损伤指标;休息、糖皮质激素、心率支持和血流动力学支持是主要治疗手段。

  • 标签: 心肌炎 诊断技术 心血管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规范化管理在提升中药煎药室工作效率的作用。方法根据中药煎药室的实际情况,对煎药室布局、人员素质、中药材领取、煎煮记录、卫生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考察工作效率的变化。结果中药煎药室经一系列改革后,煎药室环境、人员素质、中药煎煮等各个环节均明显改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中药代煎服务增加。结论适时对中药煎煮室的硬件、软件等进行升级,可显著提升中药煎药室的工作效率,提升其在患者心中的形象,保障了中药汤剂质量和中医临床疗效,充分发挥了中药煎药室在中医治疗中应有的重要角色。

  • 标签: 中药煎药室 规范化管理 工作效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眩晕在耳鼻喉科、神经科以及急诊室是很常见的病症,但是通常很难鉴别眩晕是外周性还是中枢性的。作了一个回顾性研究,这些患者都是经过神经科检查发现是外周前庭性眩晕而到了其他科室,然后又被最后确诊为脑梗死。分析11例被误诊患者,均进行神经科查体以及头颅CT扫描未发现异常病灶。但均有眼震,2例患者伴有听力损害症状。平均延误诊断时间为(4.0±2.3)天,所以,严格的耳科学查体及神经科查体是必须的,因为,缺血性脑梗死在早期不易被头颅CT所识别,建议当眩晕治疗效果不佳时,头颅磁共振检查必须在患者入院后48小时内完成。

  • 标签: 周围性前庭病 脑梗死 水平头部运动试验 眼震 误诊
  • 简介:肾实质性高血压可引起肾功能持续性衰退,继发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概率增加[1],而且血压控制远比原发性高血压棘手。有研究表明[2],钙拮抗剂盐酸巴尼地平作为一种新型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能有效地治疗肾性高血压,延缓肾功能恶化。本研究评价盐酸巴尼地平治疗肾实质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 标签: 盐酸巴尼地平 肾实质性 高血压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颈部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0例临床怀疑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采用GELightSpeed16排螺旋CT行颈部血管造影检查,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重建血管。结果正常9例,异常21例,共观察颈动脉60支,椎动脉60支,其中正常血管71支,狭窄血管41支,变异血管8支。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颈部血管,对绝大部分的颈部血管变异、狭窄能迅速、准确的诊断。结论16排螺旋CT的CTA检查是一种显示颈部血管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它较普通螺旋CT更快捷、更安全,相对颈部血管造影更具有价格低、无创伤的优点。对临床怀疑颈动脉、椎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筛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标签: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颈部血管 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游离壁破裂(FWR)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AMI后FWR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机械性并发症的AMI患者5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生化、血常规指标及一般临床资料。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MI后发生FWR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FWR组患者年龄偏大,收缩压与舒张压偏高,发病至就诊时间偏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FWR组患者血B型钠尿钠肽、D二聚体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红细胞压积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FWR组急诊PCI比例较低(P〈0.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水平、血红细胞压积是AMI后FWR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OR=0.92~1.17,P〈0.05,〈0.01)。结论年龄、收缩压、血红细胞压积可能是AMI后FWR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心脏破裂 急性心肌梗死 危险因素 红细胞压积
  • 简介:目的:评价电针配合穴位按摩对颈动脉硬化患者的影响。方法:106例颈动脉硬化病人被随机分为常规组(54例,在常规的基础上配合健康教育)和电针按摩组(52例,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入电针及穴位按摩)。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每疗程20次,1次/d。测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的厚度。结果:治疗前两组的颈动脉斑块厚度和IMT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电针按摩组治疗后的颈动脉斑块厚度[左侧:(0.104±0.103)mm比(0.044±0.031)mm,右侧:(0.111±0.093)mm比(0.055±0.046)mm]显著变薄,且显著薄于常规组[左侧:(0.190±0.175)mm,右侧:(0.223±0.183)mm],P均〈0.01;电针按摩组治疗后的颈动脉IMT[左侧:(0.096±0.021)mm比(0.086±0.019)mm,右侧:(0.091±0.019)mm比(0.087±0.018)mm]显著变薄,且显著薄于常规组[左侧:(0.105±0.016)mm,右侧:(0.103±0.020)mm],P〈0.05或〈0.01。结论:电针配合穴位按摩能有效地减少颈动脉斑块厚度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标签: 电针 穴位按压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探究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措施以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1年-2013年收治老年心血管患者89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针对性制定防治措施。结果老年人中心血管患者男性比例相对于女性要高;心血管疾病病种从高到低排列如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结论引发老年人出现心血管疾病的因素有很多,对于高危老年人群应该密切注意,加大健康宣教的力度,帮助老年人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大程度降低心血管疾病出现的概率。

  • 标签: 老年人 心血管疾病 防治
  • 简介:目的分析高龄患者采用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本次研究29例对象皆为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1月期间,全部采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同时做好围手术期的相关临床护理工作,做好并发症的护理等。结果本组研究患者住院时间为(10.6±3.8)天,并发症发生率为17.24%(5/29)。结论高龄患者由于自身的特殊性,采用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加强围术期整体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高龄患者 冠状动脉 支架植入术 临床护理 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对冠心病、变异型心绞痛(VAP)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82例经DCG监测有一过性ST段抬高,并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确诊为冠心病、VAP的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检出缺血性ST段抬高163阵次,伴有典型症状发作156阵次,占95.7%;伴不典型症状发作7阵次,占4.30%。缺血发作时心率〈85次/分,占78.5%,夜间发作次数大于白昼,且缺血发生于前、侧壁者居多。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6.8%,缺血发生于前、侧壁,以室性心律失常多见;发生于下、后壁,以窦性心动过缓伴传导阻滞占多数。结论VAP具有一过性发作特点,疼痛重、预后差,且多于夜间发作,常伴发高危性心律失常,常规心电图难以捕捉。DCG是在日常生活中检出VAP发作的重要手段,能极大的提高其检出率。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变异型心绞痛 ST段抬高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目的分析使用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来院心脏呼吸骤停的8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均采用CPRmodel心肺复苏,为实验组;其余38例采用徒手心肺复苏,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复苏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比徒手心肺复苏能更好的改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但不能挽救更多的患者生命。

  • 标签: 心肺复苏机 徒手心肺复苏 血氧分压 临床疗效
  • 作者: 任俊敬
  • 学科: 医药卫生 > 心血管疾病
  • 创建时间:2022-11-17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第18期
  • 机构: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102405
  • 简介: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在2021年3月至2022年4月期间所收治的94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当作此次分析样本对象,分为对照组(n=47)、观察组(n=47),对照组患者实施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干预,观察组实施瑞舒伐他汀钙干预治疗。比较组间治疗之后的高血脂症(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各项指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TG、TC、LDL-C以及HDL-C指标经过瑞舒伐他汀药物治疗干预之后,要比对照组患者恢复更为明显,差异存在意义(P<0.05);两组治疗效果对比,差异存在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具有更为显著效果,可以促进患者身体各项指标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促使患者获得更为良好的预后,值得推广。

  • 标签: 他汀类药物;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冠脉造影指征并Allen’s试验阳性患者150例,以右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对符合介入指征者行介入治疗。结果造影成功142例,成功率94.7%,失败8例,其中7例为穿刺不成功(桡动脉痉挛5例,桡动脉斑块狭窄1例,急诊患者血压低1例),1例因造影管打折不能松解经动脉切开术取管后改股动脉途径。造影成功者中对50例患者行介入治疗,经桡动脉途径48例成功置入支架73枚,成功率96%,失败2例均因痉挛指引导管无法到位。造影及介入治疗不成功者改股动脉途径均获成功。术后6例发生手臂肿胀,12例出现伤口局部水泡,无桡动脉闭塞,出血,血肿,夹层等发生。结论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安全可行,创伤小,并发症小,病人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 标签: 桡动脉 冠状动脉 介入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血液灌流抢救重度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中毒患者中随机选择78例,在洗胃、灌肠、吸氧、补液、利尿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液灌流后观察临床症状、生化指标改善情况及患者生存率。结果经积极治疗73例患者抢救成功,5例患者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3.2%;抢救成功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生化指标较血液灌注有明显改善。结论对于重度急性中毒的患者行血液灌流抢救,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换患者生命质量。

  • 标签: 血液灌流 重度急性中毒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应用固定矫治技术配合前牙平导打开咬合.方法:将20例安氏Ⅱ类Ⅲ°深覆頜患者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配合前牙平导打开咬合,结果采用该方法矫治深覆頜患者经1~3年随访正常颌达到90%.结论:每次复诊调整摇椅型唇弓,调整前牙平导对打开咬合至关重要.使用该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矫治疗效,缩短矫治时间.

  • 标签: 固定矫治技术 前牙平导 打开咬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