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2 个结果
  • 简介:作为一种剧场艺术,现代杂技剧的"审美创意"和"形上营销"的丰收始于并完成于剧场。剧场不仅是一个具体而有限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演员演戏、观众看戏的审美空间。在剧场里,杂技剧能够创造出演员与观众共同想象的审美与体验世界。因杂技技艺的难度提升以及审美特征的有限性,杂技在保持已有技巧难度的前提下,可以增加外延来求得发展。

  • 标签: 杂技 现代 剧场艺术 壮族 广西 转型
  • 简介: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的舒伯特,是19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共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他的晚期艺术歌曲创作,不仅反映了其生命的最后一年对于他一生的回顾和思考,同时体现了他对诗歌的独特运用,对音乐情感的细腻处理,以及大大地提升了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地位。本文舒伯特晚期艺术歌曲《幻影》为例,对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中的“悲剧性”进行探析。

  • 标签: 舒伯特 艺术歌曲 晚期 悲剧精神
  • 简介: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现代经典之作《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由李润泽改编、导演,于2006年在韩国首尔演出。论文探讨为当代韩国观众改编原始文本的导演方法学,也指出我们在尝试这类改编时会涉及的某些问题。在后意识形态时代,改编本是否仍代表着布莱希特的视界,展现布莱希特戏剧而又不背离其精神是否仍然可能?如果我们认可李润泽的版本达到文化翻译及转型的高度,那么,其成功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为了去经典化或者对原作做不同于主流的解释,创作者又运用了哪些戏剧符码?论文对演剧进行了一番总结、分析。

  • 标签: 跨文化戏剧 作为文化转移的翻译/改编 韩国对布莱希特的接受
  • 简介: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音乐剧为对象,围绕音乐剧的学习可以提高其对声乐的理解能力。音乐剧是一种糅合音乐与戏剧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声乐教学是帮助学生学习声乐技巧与表演能力的基础知识。萨拉·布莱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歌手,其音乐剧的表现魅力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她凭借将美声与流行歌曲融合的方法,开创了全新的音乐剧表现局面。作者在文中提出将萨拉·布莱曼的音乐剧引入到现阶段的声乐教学阶段中去,辅导学生学习萨拉·布莱曼的表演风格与技巧,提高自我的表演能力和声乐的学习能力,积极创新声乐表现方法,拓宽视野,提升审美价值观念。

  • 标签: 音乐剧 声乐教学 创新性 萨拉·布莱曼
  • 简介:当前微电影已成为大众接受和认同的流行文化现象,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电影人才培养的快速发展。随着网络快速传播、各种微电影大赛的兴盛,高校应借此良好的契机培养影视创作人才。

  • 标签: 高校 微电影 人才培养
  • 简介:川南苗族芦笙舞,因珙县在夜郎时期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苗族复杂的迁徙历史而继承了传统夜郎乐舞“歌舞乐一体”的美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成为传统夜郎乐舞的宝贵遗珍。本文通过追溯川南珙县苗族芦笙舞与传统夜郎乐舞的关系,并以罗渡苗族乡的芦笙舞为例,从当代“乐舞一体”“多元化融合”的视域下,对其文化艺术价值在民俗文化中的体现与意义进行讨论,且对其传播传承方式的实施给予设想和建议。

  • 标签: 夜郎乐舞 罗渡苗族芦笙舞 当代视域 多元化融合 传承传播
  • 简介:本文通过对舞蹈作品《高山流水·剑》的艺术创作特点分析及与其他同类艺术作品进行比较,从演出参与者的角度谈古筝与古典舞在艺术修养气质、专业基本语汇、艺术动律元素等诸多方面的共通点,以及对将来艺术在戏剧化发展道路的前瞻提出的个人观点。

  • 标签: 视觉声音 音画组合 气质中和 戏剧化
  • 简介:民间戏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随民族生存状况的不同而特征各异。文章第一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贵州安顺地戏、侗戏、布依戏为例,从生存状况与文本内容、生态环境与文本意象、民族心理与文本形态、民族审美与文本风格四个方面,翔实探讨民间戏剧文本叙事模式呈现的差异性特征,得出有独创性的结论。

  • 标签: 民间戏剧 叙事模式 地戏 侗戏 布依戏
  • 简介:中国民间文化集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于一身,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蓬勃开展,民间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从民间文化的概念与特征以及民间文化保护的必要性出发,结合高校教育教学实践,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为载体,探讨如何将优秀的民间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教育。

  • 标签: 民间文化 艺术设计 教学实践 课程资源 文化保护
  • 简介: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以其独特风格而为人熟知。近年来新疆的原创通俗音乐开始注入少数民族元素,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独特的地域文化。笔者根据近年来流行于新疆各地的原创歌曲"扎巴依"系列三首展开分析,探究其创作的作用及影响,其少数民族元素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在原创通俗音乐中的作用,揭示其新疆原创通俗音乐对民族音乐发展的影响。

  • 标签: 原创通俗音乐 民族元素 独特运用
  • 简介:设计理论课程是设计类学生的重要课程,在授课时往往会遭遇学生重视不够、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好等一系列问题。这与传统授课模式息息相关,教学模式急需改革。文章《设计概论》课程为例,对现存问题及案例教学法的优势进行分析,试图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改善理论教学的现存问题。

  • 标签: 案例教学 设计理论课程 设计概论
  • 简介:在现代传媒语境下,不同媒体对屯堡文化有不同的呈现,形成了屯堡文化的媒介镜像。在微传播时代,利用微信、微博等传播手段呈现屯堡文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但屯堡文化微传播用户较少,关注度低,专业性不强,缺乏意见领袖,传播效果不明显。在微传播语境下,一要树立微传播理念,二要构建微传播格局,保护与传播好屯堡文化。

  • 标签: 屯堡文化 微传播 保护 传播
  • 简介:作为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日本新生代导演,岩井俊二自1995年创作了第一部故事长片《情书》之后,便开始了他的“青春电影”创作。其大部分作品将故事场景选定在校园,展现青春的美好与残酷。在他的三部“纯爱电影”(《情书》《四月物语》《花与爱丽丝》)中,具有共同点的少男少女的形象设计,实则体现了导演内心的“少女情结”,这一情结既与个人成长经历有关,实则也是日本传统文化和新兴的“少女文化”的一种体现。

  • 标签: 岩井俊二 纯爱电影 少女情结 《情书》
  • 简介:本文巴洛克晚期到古典主义时期为例,通过该时间段西方社会事件与西方音乐事件的在时间轴上的分布,结合这个时期代表作曲家的音乐语言、风格的转型,尝试从中分析出两类事件之间的潜在关系,试图从大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来解读不同时期的音乐生活和音乐风格。

  • 标签: 巴洛克晚期 古典主义音乐 文化转型 音乐史的发展
  • 简介:结合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实践,简要介绍剧场演出在装台、排练和演出过程中,舞台机械的演出组织管理和应急保障等主要工作,总结归纳剧场演出中舞台机械的人员管理、设备管理及保障等方面的一些经验,探讨剧场演出过程中值得关注并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 标签: 剧场 演出 舞台机械 复兴之路 管理 组织
  • 简介:上世纪八十年代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和西方现代思潮等新观念的驱使,这一时期的戏曲历史题材创作更多地展现了剧作者主体意识觉醒、人文主义关怀的审美叙事理念。剧作者更加努力地追求并敢于表露出对历史与现实的不同看法和独特见解,追求历史的深度与哲理性。关于历史题材剧目的讨论更多地侧重于“历史剧反映时代精神”的问题,引发了当代观众的共鸣,由此,郭启宏提出了著名的“传神史剧论”,讲求史剧的“神似”,寻求剧目本身的解放,而且“古为今用”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历史剧并不是纯粹的政治教育,更应起到认识借鉴、审美熏陶、寓教于乐的作用。

  • 标签: 郭启宏 历史剧 主体意识 戏曲创作
  • 简介:通過對日本京都金光寺所藏《佛説目連救母經》卷末木記年代、地名的逐步篩查,可以確定此經實為南宋初年的寧波刻本。韓國高麗大學藏《佛説大目連經》爲此經的同文異版,二者皆有'變文'的文本格式,當爲宋元佛講的底本。後世的《目連寶卷》和目連戲文皆繼承了《佛説目連救母經》的部分情節與文字,這説明北宋末期從佛教講經文學之中産生了中國戲劇的成熟劇。從目連戲的例子可以看到宗教和文學在東南沿海的互相滲透,戲劇傳播的路綫等同於福建商人的商路。

  • 标签: 祭祀演劇 變文 東京夢華録 宋元戲劇史 戲路
  • 简介:近年来台湾电影涌现出的原住民文化与在地经验,对少数操持后殖民文化理论的台湾学者具有别样的意义,不仅以此“高标”人文关怀与现实批判的立场,而且赋予了十分重要的政治功能。而香港电影注重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殖民文化的衔接,在地经验却遭到贬抑,这种殖民文化身份的自觉承受以及所强调“非中非西”的特殊性,造成了“自大”与“自卑”的两种极端心理。后殖民文化理论与批评所设立的东西方对峙,在泰国电影中已经消失,“殖民意识”即是“在地经验”。对泰国电影来说,经济获利固然十分重要,但我们认为,泰国电影的这种自堕“妖魔化”陷阱的做法,恰恰隐藏着破除西方进一步“妖魔化”以及理性“去魔化”的积极的文化建设策略。

  • 标签: 在地经验 后殖民文化理论 台湾电影 香港电影 泰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