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9 个结果
  • 简介:近来,国内外对斯大林不同看法又引起一阵不大不小波澜。因为观点、立场、信仰不同,对一个政治历史人物有不同看法和评价,本是正常。各种不同价值尺度和取向为人们崇拜任何类型历史人物或为之辩护提供了足够依据。可惜,大多数至今仍在歌颂斯大林的人没有这种勇气,不敢亮出自己价值尺度。1999年《马克思主义研究》第4、5两期连载一篇文章《并不神秘斯大林——记者维·科热米亚科与哲学博士理·伊·科索拉波夫教授谈话之一、之二》,就是这类文章典型代表。

  • 标签: 列宁 斯大林 政治历史人物 价值尺度 共产党 历史现象
  • 简介:世纪末回眸──重新解读苏联文学何云波.重新评价苏联文学,这几乎已成为苏联文学研究界共识。但如何去重新评价,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我们一方面需重视对过去受到不公平待遇作家作品及从苏联境外回归侨民文学探讨,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苏联文学;...

  • 标签: 重新解读 苏联文学 《日瓦戈医生》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世纪末 肖洛霍夫
  • 简介:1924年6月6日,莫斯科举行普希金诞辰125周年纪念活动。诗人叶赛宁第一个登上普希金纪念碑底座台阶,站在献上鲜花丛中,激情满怀地朗诵了著名诗篇《致普希金》。叶赛宁把普希金称为“俄罗斯命运”,对他表示无限崇敬。最后,叶赛宁仿佛面向未来,朗诵了预...

  • 标签: 叶赛宁诗歌 普希金 诗歌传统 十二月党人 勃洛克 民间创作
  • 简介:<正>李晓明同学指出当前教学中存在“授课老师与听课学生不协调”、有“感情上隔阂”,这一问题是值得我们注意。我认为,这一问题症结是教师未能把坚持“教学大纲”和兼顾学生“欣赏情绪”有机地统一起来,而这两个方面是可以结合好

  • 标签: 教学大纲 教师 教学实践 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 欣赏
  • 简介:<正>巴克拉诺夫中篇小说《自己人》发表在《旗》杂志1990年第11期上。与前一时期苏联流行揭露20——50年代社会阴暗面的作品不同,《自己人》描写是70—一80年代生活。因创作战争题材小说而著名巴克拉诺夫在小说中以假想苏联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乌斯瓦托夫为主人公,展示了“停滞”时期官场风习及官僚主义者道德与心理。作家说,“这部中篇小说是讲平庸

  • 标签: 中篇小说 战争题材小说 剧作家 作品 官场 瓦托
  • 简介:<正>《共产党人》1982年第2期发表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十M·鲁特凯维奇写给该杂志一封信,批评文艺刊物中所表现宗教神秘主义倾向。鲁特凯维奇在信中特别指出了《我们同时代人》杂志1981年第3期发表B·索洛乌欣文学小品《掌上珠矶》中

  • 标签: 科学院 苏联 神秘主义倾向 共产党人 宗教 批评
  • 简介:论俄国文学整体性(1920─1930)阿·尼加留金林梦译1934年8月17日在工会大厦园柱大厅(原来俄国贵族大会堂)召开了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在主席台上就坐有马·高尔基、阿·日丹诺夫、杰米扬·别德内依、费·格拉特柯夫、列·梅赫里斯、彼·巴甫...

  • 标签: 俄国文学 苏联文学 俄国侨民 陀斯妥耶夫斯基 二十世纪 俄罗斯文学
  • 简介:20世纪70年代登上俄罗斯文坛朝鲜族作家阿·金一直被视为俄罗斯文学中东西方文化融合代表。金是俄罗斯朝鲜族第三代移民,他出生于哈萨克斯坦,成长于库页岛,成名于莫斯科。在他经历中汇集了哈萨克草原文化、朝鲜族文化和俄罗斯文化三种因素,在其合力作用下,金世界感受是超越民族归属特性,走向超越是作家对长期困扰自己身份焦虑化解之法。在身份认同过程中,金经历了长期困惑和角色认同混乱带来焦虑,以至于分别面对俄罗斯文化和韩国文化时,均被冠以异国情调,也因此感受到不同文化作用力夹击带来双重疏离陌生。在两种冲击力交互作用下,作家认同倾向曾经摇摆不定,甚至无所适从。而在走过最初不适之后,作家冷静地跳出非此即彼两难选择,以包容性化解认同中矛盾。在对两种冲击力理性比较过程中,作家提出,影响自己文化合力中主导者是俄罗斯文化,而自己更高理想是世界主义。在他作品中,东方因素体现为早期短篇小说中朝鲜族主人公形象及其精神特质,如注重家庭亲情、崇尚善恶有报思想,相信生死轮回说法。而俄罗斯文化元素则在其中后期创作中跃居主导地位,尤为突出地体现为他东正教思想。

  • 标签: 阿纳托利·金身份认同 文化合力 世界主义
  • 简介:1916年5月6日,在回答初登文坛作家阿尔汗格尔斯基关于生命意义时,列·安德列耶夫说道:“生命是很难用几个简单词来表述。”事实上,这位表现主义大师在自己一系列作品中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他笔下,生命意义存在于生命极端死亡之中,而《叶列阿扎尔》和《人

  • 标签: 安德列耶夫 文坛 生命 作家 表现主义 作品
  • 简介:苏联解体后俄国民众文学观念发生了怎样变化?当下俄国大学和中学如何面对本土文学史?在普通居民阅读中(俄国是世界上最热爱阅读文学国度之一)哪些作家属于经典?这种阅读对支撑当代俄国社会转型有怎样积极意义?诸如此类问题,是国际社会和中国人颇为关注。然而,局限于当代俄国学者所编撰《俄国文学史》教科书是找不到答案。因为这次文学史变动、文学观念变迁、审美革命等远不是学术界同仁个人行为,而是在一个宏大语境下发生社会性行动:20-21世纪之交因为疆域变动、民族国家重构、政治制度重建等原因,俄国这种社会性巨变导致文化也随之发生转型,而且当代俄国文化转型具体语境是相

  • 标签: 民族主义 俄罗斯 本土文学史 审美导向 审美价值 文学研究
  • 简介:乌利茨卡娅《美狄亚与她孩子们》这部小说主题反映女性生活和女性话题,关注普通女人生活遭遇与生活状态。本文尝试建构作为艺术文本小说《美狄亚与她孩子们》语言文化场,分析艺术文本中能揭示“女性心灵”文化观念,通过对“道德”、“家庭”、“爱情”、“责任”和“聚和性”等文化观念深入剖析,阐释作家建构文艺世界图景同时,揭示作品中强调俄罗斯民族历史女性道德语言世界图景和作品中蕴含民族文化内涵。

  • 标签: 语言文化场 文化观念 女性心灵
  • 简介:<正>《苏联文学》杂志开展关于俄苏文学教学问题讨论正在引起俄苏文学工作者注意。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值得讨论问题。李晓明同学提出,俄苏文学教学工作应进行一些改革,讲授内容要扩大,并要有新意和创见。这个意见很好。近几十年来,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发展也是很快

  • 标签: 俄苏文学 无产阶级文学 苏联文学 高尔基 英雄主义精神 作品
  • 简介:80年代末,苏联专门刊登幻想题材作品《化学与生命》杂志经常发表一位还不足30岁文坛新人——维克多·奥列果维奇·佩列文作品。当时,佩列文在俄国文坛名不见经传,他作品和才气也仅仅为喜爱幻想小说读者赏识和接受。1991

  • 标签: 佩列文 文坛 中篇小说 幻想小说 作品 才气
  • 简介:娜杰日达吉尔诺索娃是乌克兰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因为她不懈努力,丰富多彩中国现代小说才得以进入今日乌克兰人民视野。我们访谈主要围绕吉尔诺索娃对中文作品选择、翻译困难性与复杂性等几个方面进行。

  • 标签: 中国文学 主渠道 信息 中国现代小说 乌克兰 翻译家
  • 简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各以其自身演剧风格形成了并行于世三大演剧体系。既往研究侧重对三大演剧体系艺术特色和风格进行分析。本文则从符号学角度对三大演剧体系进行尝试性解读;从三大演剧体系主要特征入手,结合符号能指、所指关系,分析三大演剧体系舞台符号能指、所指离合不同特征,并进而结合文化符号学视角,分析三大演剧体系交流融通。

  • 标签: 三大演剧体系 符号学 能指所指关系 文化符号学
  • 简介:艺术美──格拉宁拯救人类心灵药方张兰芬苏联解体后,苏联文学也随之划上了句号。但苏联文学遗留下来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那种“好为人师”、参与人生、干预生活传统却不会随着苏联解体而消亡,相反,它在特殊历史时期,在“上帝死了”、马克思主义被摒弃、人...

  • 标签: 艺术美 人类心灵 自然美 人的灵魂 苏联文学 俄罗斯
  • 简介:在上个世纪初期生活在哈尔滨俄罗斯侨民作家中,尼古拉·巴依阔夫创作别具特色,他几乎所有作品都以东北原始森林为背景,描写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俄在东北修建中东铁路时东北地区自然风貌,风土人情,以及俄罗斯侨民日常生活。巴依阔夫1901年来到中国东北后,立刻被东北地区郁郁葱葱、无边无际原始森林所吸引,被她美丽所折服。生活在哈尔滨和吉林14个春秋里,他和当地猎人走遍了大小兴安岭山山水水,看遍了原始森林中几乎所有令他感兴趣动植物,写出了《大王》,《兽情夜》,《圣诞之夜》,《原始森林真理》等一部部优秀作品。其中最有影响、最能代表巴依阔夫创作风格是中篇小说《大王》。

  • 标签: 巴依阔夫 《大王》 中篇小说 自然神教 佛教思想
  • 简介:对于陀氏,人们较多关注是他“拷问人灵魂”一面,并且侧重于分析他作品中主人公形象。但是在《白痴》中,突出表现这一点不是主人公梅什金公爵而是纳斯塔霞。本文试图从解读作品入手来分析纳斯塔霞分裂人格。

  • 标签: 《白痴》 斯塔 名著 重读 主人公形象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