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膀胱直肠残瘘患者采用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该患者因Hartmann术后直肠残肿瘤进展侵犯膀胱并放化疗而致尿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参照膀胱阴道瘘治疗经验,成功采用双肾造瘘联合输尿管阻断支架并取得良好的姑息治疗效果。

  • 标签: 膀胱瘘 膀胱直肠残端瘘 双经皮肾造口术 输尿管阻塞支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通过《圣心源》中关于耳窍的生理及病理过程阐述,讨论黄元御思想对耳痛病机的认识,并通过方剂分析,探索黄元御治疗耳痛的用药特点及辨治耳痛的指导意义。《圣心源》谓"浊气上逆致耳痛",重视中气在耳部疾病中的关系,用药亦强调脾胃之气、升清降浊。

  • 标签: 四圣心源 耳痛 黄元御
  • 简介:摘要在线问诊作为互联网医疗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过去十几年间发展迅速,目前已初具规模。本研究主要针对在线问诊网站的服务内容、服务提供者进行多维度的信息采集和整理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目前在线问诊网站多为综合类问诊网站,服务形式多以免费图文问诊为主,基本无法满足用户的初步问诊需求;网站的注册医生多为华东、中南地区的中低级职称医生,不同科别的医生活跃度差别很大,但注册医生总体的活跃度很低。

  • 标签: 在线问诊 互联网医疗 个人电脑端 服务内容 服务提供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锁定钢板结合自体大块髂骨植骨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晋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复杂肱骨近骨折48例患者的数据资料,依据治疗方案分组,24例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为对照组,另24例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结合自体大块髂骨植骨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指数(SPADI)评分、肩关节活动度、颈干角。结果治疗3、6个月,观察组SPADI评分较低于对照组(t=27.265、31.226,P<0.05)。治疗6个月,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与颈干角较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复杂肱骨近骨折患者选择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结合自体大块髂骨植骨治疗,可明显改善关节功能。

  • 标签: 肱骨 骨折 锁定钢板内固定术 自体大块髂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肱骨近锁定钢板(LPHP)与解剖钢板治疗老年粉碎性肱骨外科颈骨折(HSNF)患者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骨科收治的104例粉碎性HSNF患者,男56例,女48例,年龄(67.34±3.77)岁,年龄范围为60~74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LPHP组和解剖钢板组,每组52例。LPHP组患者接受LPHP治疗,解剖钢板组患者接受解剖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围术期指标、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成骨相关因子指标[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结果LPHP组优良率[98.1%(51/52)]高于解剖钢板组[84.6%(4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HP组术中失血量[(208.77±17.56)ml]少于解剖钢板组[(274.16±22.43)ml],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71.81±9.41)min、(12.62±1.81)d、(84.76±13.25)d]均短于解剖钢板组[(86.62±13.67)min、(14.74±2.26)d、(112.76±20.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PHP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72.15±3.30)分、(86.58±5.27)分]均高于解剖钢板组[(68.24±3.04)分、(80.34±4.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HP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3.32±0.35)分、(1.36±0.26)分]均低于解剖钢板组[(4.25±0.63)分、(2.33±0.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HP组者术后3个月bFGF、BMP-7水平[(69.22±8.51)pg/L、(138.34±21.03)pg/L]高于解剖钢板组[(62.13±8.06)pg/L、(120.57±14.71)p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HP治疗HSNF比解剖钢板治疗,在提升手术效果、优化围术期指标、改善肩关节功能、缓解疼痛感、促进骨折愈合方面更具优势。

  • 标签: 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 锁定钢板 解剖钢板
  • 简介:摘要目前,对于胃上部癌,包括食管胃结合部癌的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全胃切除术和近胃切除术两种方式。全胃切除术后,将食管和空肠进行消化道重建,病人术后常面临进食效果较差和营养不良风险。与全胃切除术比较,近胃切除术可保留部分胃组织,但由于破坏食管下括约肌生理结构,病人术后反流风险较高。为解决反流问题,目前临床中有多种改良的近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论研究支持,目前对于胃癌行全胃切除术或近胃切除术,以及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选择仍存在争议。笔者梳理和思考全胃切除术和近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理念方法和研究进展,期望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胃肿瘤 全胃切除术 近端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手术方式 思考
  • 简介:摘要目的近胃切除术后的消化道重建采用食管残胃双肌瓣吻合(Kamikawa吻合),可以显著降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减少患者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但因其操作复杂,影响了该术式的普及。山西长治医学院附属长治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团队对Kamikawa吻合术式进行了改良,通过优化手术步骤,降低了手术难度。本研究探讨改良Kamikawa吻合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病例入组标准为经术前胃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证实为未发生转移的食管胃结合部癌、胃上部癌,肿瘤直径<4 cm;术前临床分期为cT1~3N1M0。排除标准为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合并严重心肺疾病、营养状况差难以耐受手术以及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胃肠外科(8例)和长治医学院附属长治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17例)在近胃切除术中采用改良Kamikawa吻合术的25例食管胃结合部癌和胃上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4例,年龄(63.0±7.8)岁,开腹手术3例,腔镜手术22例。改良Kamikawa吻合术的改良内容:(1)应用食管胃结合部全系膜切除理念,以利于淋巴结的彻底清扫和便于进行手工吻合和包埋;(2)吻合口直径根据食管断端口径进行选择,在2.5~3.5 cm之间,以减少吻合口狭窄的发生;(3)使用超声刀将食管残切开,既可防止食管残端出血、又可将食管黏膜、肌层与外膜紧密贴合,防止食管黏膜回缩;(4)使用倒刺线将残胃底和食管进行连续缝合固定胃底,以减少在狭小空间繁琐、困难的间断缝合;(5)使用两根倒刺线进行吻合口前后壁的连续缝合并完成肌瓣的缝合固定。分析手术安全性相关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采用Clavien-Dindo分级)、食管反流症状和食管炎(洛杉矶分级)发生情况。通过术后随访胃食管反流症状量表(GERD)评分、胃镜、多体位消化道造影等手段,评估残胃动力和抗反流效果。结果25例患者均完成改良Kamikawa吻后术。手术时间(5.8±1.8)h,术中出血量(89.2±11.8)ml,术后住院时间(13.8±2.9)d。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3例(12.0%),为Clavien-Dindo Ⅲ级,经内镜下扩张治疗后痊愈。术后上消化道造影显示并出现反流症状1例(4.0%),为Clavien-DindoⅠ级,胃镜检查未见其有反流性食管炎征象,洛杉矶分级为A级。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吻合口出血、局部感染和死亡。术后6个月,食管胃反流测量表GERD评分为(2.7±0.6)分,与术前(2.4±1.0)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95,P=0.148)。结论改良Kamikawa吻合术在近胃切除术中的应用安全可行,具有良好的抗反流效果。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 胃上部肿瘤 近端胃切除 Kamikawa吻合术,改良 抗反流术 消化道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构型的环形外固定架对长骨斜形骨折断固定效果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取15根同一批次的聚乙烯(polyethylene,PE)塑料棒制作长骨中段斜形骨折模型,根据PE棒与外固定架之间的连接方式随机分为五组,即单纯使用克氏针拉张固定组(克氏针组)、单纯使用橄榄针拉张固定组(橄榄针组)、单纯使用半针固定组(半针组)、橄榄针拉张固定结合两枚半针单皮质固定骨折断组(橄榄针+半针组)、橄榄针拉张固定结合两枚橄榄针拉张固定骨折断组(橄榄针+橄榄针组)。对各组模型进行轴向压缩试验,测定200 N、400 N、600 N、800 N轴向负荷下的断位移并计算出断的轴向刚度,再对各组模型进行扭转试验,测定4 N·m、7 N·m、10 N·m扭转负荷下的断扭转角度,计算断的扭转刚度。结果随着轴向负荷由200 N逐渐增至800 N,各组构型PE棒断的位移均逐渐增加,各组断轴向位移由小到大均依次为:橄榄针+橄榄针组、橄榄针+半针组、半针组、橄榄针组、克氏针组;在800 N轴向负荷下各组构型的轴向刚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橄榄针+橄榄针组[863.93(824.32,875.87)N/mm]、橄榄针+半针组[119.92(113.16,123.58)N/mm]、半针组[81.92(79.42,82.40)N/mm]、橄榄针组[76.83(72.45,79.47)N/mm]、克氏针组[70.80(67.49,71.59)N/mm],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扭转负荷由4 N·m逐渐增至10 N·m,各组PE棒断的扭转角度均逐渐增加,各组断扭转角度由小到大均依次为:半针组、橄榄针+橄榄针组、橄榄针+半针组、橄榄针组、克氏针组;在10 N·m扭转负荷下各组构型扭转刚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半针组[1.80(1.63,1.85)N·m/°]、橄榄针+橄榄针组[1.05(1.02,1.07)N·m/°]、橄榄针+半针组[0.99(0.98,1.03)N·m/°]、橄榄针组[0.81(0.78,0.82)N·m/°]、克氏针组[0.75(0.74,0.76)N·m/°],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使用橄榄针或半针固定斜形骨折断均可以增加外固定架的轴向刚度和扭转刚度。由于斜形骨折断之间无法提供足够的相互支撑,使用半针固定骨折断时轴向位移和扭转角度仍较大;通过橄榄针对斜形骨折远、近及骨折断行拉张固定,可有效控制断之间的剪切及位移,为骨折愈合提供理想的力学环境。

  • 标签: 伊利扎罗夫技术 外固定器 骨折 生物力学现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O埋头螺钉结合动力支具在近指间关节近关节面骨折中的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我们对12例手指近指间关节近关节面骨折的患者,采取AO埋头螺钉固定,术后佩戴手指动力支具行早期功能锻炼。术后随访采用手指Ishida-Ikuta评分标准,在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畸形、稳定性、日常活动受干扰程度、影像评价六个方面评分。结果术后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9个月,根据Ishida-Ikuta评分标准评定:优10例,良1例,可1例。结论AO埋头螺钉固定结合动力支具早期功能锻炼应用于近指间关节关节面骨折治疗中,方法简单,术后关节活动度恢复良好,疗效满意。

  • 标签: 指关节 骨折 埋头螺钉 动力支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腹腔镜下近胃切除食管胃吻合单肌瓣成形术(SFT)的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期间收治的7例病理学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胃上部癌的病例资料。7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58.3岁;平均体质指数为23.8 kg/m2;肿瘤均位于贲门下胃后壁,其中5例术前病理分期为高分化腺癌,2例为中分化腺癌。对7例食管胃结合部中、高分化腺癌患者行腹腔镜下近胃切除食管胃吻合单肌瓣成形术,采用倒刺线连续缝合共同开口及单肌瓣包埋吻合口。观察患者术中、术后恢复和病理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平均280(250~29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0(20~70) ml,无一例中转开腹情况。患者排气时间平均3(3~4) d,术后第6天行上消化道水溶性造影检查均排除吻合口漏及吻合口狭窄,恢复经口进食,拔除营养管,进食流质时间平均6(6~7) 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9(8~10) d。术后清扫淋巴结平均22(19~24)枚。术后病理分期分别为T3N1M0,T2N1M0、T3N2M0、T2N2M0、T3N2M0、T2N1M0、T3N2M0。结论腹腔镜下近胃切除后单肌瓣吻合术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但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以明确该治疗方案的远期疗效。

  • 标签: 胃肿瘤 腹腔镜 近端胃切除 单肌瓣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复杂肱骨近骨折术中应用Nice结固定修复大、小结节对结节愈合情况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1日至2019年5月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收治32例复杂肱骨近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在行半肩关节置换术中使用Nice结固定修复大、小结节。男6例,女26例;年龄60~90岁,平均74.9岁。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合并脱位4例,部分20例,部分合并脱位8例。术后1、2、3、6、12个月门诊复查肩关节X线片,检查患者肩关节活动度,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根据X线片记录结节愈合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2例患者术后获12~25个月(平均17.8个月)随访。术后12个月32例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前屈80°~155°,平均131.3°;外展80°~155°,平均126.9°;外旋30°~60°,平均48.4°;内旋平均为L2椎椎体水平;VAS评分为0~5分,平均0.9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58~96分,平均83.4分;患者满意率为87.5%(28/32)。6例出现结节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8.8%(6/32),其中3例大结节吸收,3例大结节出现移位。无一例患者出现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在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复杂肱骨近骨折术中使用Nice结固定大、小结节较稳定,效果确切,结节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肩骨折 肩脱位 关节成形术,置换 Nice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制插植针植入棒施源器在妇科肿瘤术后阴道残近距离腔内放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妇科肿瘤术后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有术后放疗指征,需接受三维近距离后装放疗补量。根据患者阴道残情况选用不同型号插植针植入棒模板,依照预设通道在模板内放置阴道管和插植针。按照统一标准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制定放疗计划,高危临床靶区(HR-CTV)处方剂量为5.5 Gy/次,通过剂量体积参数图评估靶区和危及器官体积、受照剂量等参数。结果62例患者均在插植针植入棒模板引导下顺利完成后装放疗,共行140次插植治疗,剂量参数HR-CTV包绕90%靶区体积的平均剂量D90%为(575.48±22.30)cGy,包绕膀胱、直肠、乙状结肠2 cm³体积的平均剂量D2cm³分别为(328.69±102.71)cGy、(369.14±46.59)cGy、(27.28±71.27)cGy,小肠未进入靶区照射范围无统计,靶区体积大小、危及器官剂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插植针植入棒施源器在妇瘤术后残近距离腔内放疗有明显临床优势,满足预计划剂量要求,操作简易,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 标签: 腔内放疗 施源器 妇科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astor单分支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锚定区不足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1年9月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使用Castor支架治疗的TBAD患者25例,入选病例近健康锚定区均≤15 mm,根据术前CTA检查及术中造影选择支架型号,记录手术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平均手术时间(137.8±35.8)min,平均出血量(52.8±24.5)ml,术中内漏2例,经球囊扩张贴附后内漏消失,分支支架狭窄2例,经球囊扩张后狭窄消失。中位随访时间14.6个月,随访期间分支支架通畅率为100%,术后3个月胸主动脉真腔直径较术前明显扩大,假腔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结论应用Castor支架治疗近锚定区不足的TBAD简单易行,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支架 左锁骨下动脉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NeerⅢ型肱骨近骨折(PHF)的临床疗效及其优势。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8月—2020年5月芜湖市中医医院创伤骨科NeerⅢ型PHF患者30例,其中男4例、女26例,年龄48~81(65.5±10.8)岁;左侧13例、右侧17例。30例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依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16例),观察组采用肩峰下前外侧入路(14例)。比较2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患者伤侧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手术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6.2±1.9)cm、(101.8±57.9)mL、(12.4±1.0)周,对照组分别为(10.0±0.8)cm、(163.8±91.1)mL、(13.9±2.0)周,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1、2.19、2.54,P值均<0.05)。术前、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观察组分别为(7.9±0.5)、(1.4±0.9)分,对照组为(7.9±0.7)、(1.4±0.6)分,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均=0.00,P值均>0.05);术后1周、3个月观察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4±0.7)、(2.4±0.5)分,分别低于对照组的(5.1±0.7)、(3.1±0.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3、2.58,P值均<0.05)。观察组术前Constant-Murley评分为(33.1±1.4)分,对照组为(32.8±1.5)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6,P=0.580);观察组术后1、3、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56.6±3.8)、(71.8±3.2)和(82.9±4.1)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49.4±4.2)、(68.5±4.0)和(79.9±3.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0、2.47、2.19,P值均<0.05)。结论与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相比较,采用肩峰下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NeerⅢ型PHF,手术切口小、失血少,术后患者疼痛程度轻、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康复快,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肩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 三角肌胸大肌入路 肩峰下前外侧入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尺动脉近穿支皮瓣联合髂骨移植再造部分拇、手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6年8月—2019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机械损伤致拇、手指毁损患者,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46~58岁。均采用髂骨移植恢复指体长度,切取的髂骨长度为2.0~3.0 cm,植骨后,患指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8 cm×2.2 cm~6.0 cm×3.2 cm,采用面积为3.0 cm×2.4 cm~6.5 cm×3.5 cm的游离尺动脉近穿支皮瓣覆盖创面;将髂骨部供区和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后1周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术后2周观察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时观察和评定患指外观和感觉功能,骨愈合情况及供区创面瘢痕增生情况;末次随访时,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患指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周,皮瓣均成活。术后2周,髂骨部及前臂供区创面均愈合。随访5~13个月,皮瓣外观良好,无明显色素沉着;5例患者感觉功能恢复到S2级,2例患者感觉功能恢复到S0级;移植的髂骨均骨性愈合,无明显骨吸收;供区创面愈合良好,仅有轻度瘢痕形成。末次随访时,再造指外形与健侧指接近,功能评定:优3例、良4例。结论应用尺动脉近穿支皮瓣联合髂骨移植再造部分拇、手指,可恢复部分外形及功能,供区损伤较小,是对再造指外观及功能期望值不高者的一种较好选择。

  • 标签: 显微外科手术 外科皮瓣 指损伤 组织移植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胰岛素对低糖环境下近肾小管上皮(HK2)细胞利用β-羟丁酸(BHB)供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在无糖及低糖环境下,用不同浓度BHB(0、0.5、1.0、2.0、4.0、8.0 mmol/L)干预HK2细胞24 h,检测BHB对HK2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在不同时间(0、6、12、24、48 h)下,检测2.0 mmol/L BHB对HK2细胞三磷酸腺苷(ATP)产生的影响。将HK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NC)组、低糖(LG)组、BHB干预(LG+BHB)组和高胰岛素(LG+BHB+HI)组,检测HK2细胞促凋亡基因Bax mRNA表达水平,抗凋亡基因Bcl2 mRNA、细胞凋亡数量、回吸收白蛋白、ATP产生、线粒体数量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共激活因子-1α(PGC1α)、线粒体融合蛋白1(Mfn1)、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变化。采用不同浓度的胰岛素(5、50 ng/ml)干预HK2细胞,检测Na+偶联单羧酸转运蛋白1(SMCT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在无糖环境下,与0 mmol/L BHB组相比,2.0 mmol/L BHB组HK2细胞增殖能力增加(P<0.05);在低糖环境下,与0 mmol/L BHB组相比,2.0 mmol/L BHB组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变化(P>0.05)。与2.0 mmol/L BHB干预0 h组相比,2.0 mmol/L BHB干预24 h组HK2细胞ATP产生明显增加(P<0.05)。与NC组相比,LG组HK2细胞Bax mRNA表达、细胞凋亡数量、DRP1 mRNA表达均增加(P<0.05),Bcl2 mRNA表达水平、细胞回吸收白蛋白、ATP产生、PGC1α、Mfn1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LG组相比,LG+BHB组HK2细胞Bax mRNA、细胞凋亡数量、DRP1 mRNA表达均降低(P<0.05),Bcl2 mRNA表达、细胞回吸收白蛋白、ATP产生、PGC1α、Mfn1 mRNA及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与LG+BHB组相比,LG+BHB+HI组HK2细胞Bax mRNA、细胞凋亡数量和DRP1 mRNA表达均增加(P<0.05),Bcl2 mRNA、细胞回吸收白蛋白、ATP产生、PGC1α、Mfn1 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5 ng/ml胰岛素干预组相比,50 ng/ml胰岛素组细胞SMCT1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高胰岛素可抑制近肾小管上皮细胞对酮体的利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酮体回吸收蛋白SMCT1的表达有关。

  • 标签: 高胰岛素血症 β-羟丁酸 线粒体 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2例年轻恒前牙复杂冠根折后原位断再接过程,首先对龈上折裂线进行粘接固定后再行牙髓切断术,然后仅对龈上折裂线和髓腔折裂线进行粘接,最终实现儿童复杂冠根折的牙体、牙髓和牙周的保存治疗,经过1~2年随访,效果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胰管空肠黏膜侧吻合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6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改良胰管空肠黏膜侧吻合术(改良组),32例行传统胰管空肠黏膜侧吻合术(传统组)。选用SPSS 20.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围术期相关指标和术后第1、3、5、7、9 d的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用(±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改良组出血量明显小于传统组(P<0.05),其余相关围术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发生1例胰瘘明显小于传统组9例(P<0.05),其中改良组B级胰瘘发生率明显小于传统组(P<0.05),生化瘘、C级胰瘘发生率、淋巴瘘、胃排空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含量在术后第1、3、5、7、9 d的检测期间内,传统组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含量小于改良组(P<0.05)。结论改良胰管空肠黏膜侧吻合术相比于传统胰管空肠黏膜侧吻合术在PD中能有效降低胰瘘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管空肠吻合术 胰腺瘘 引流术 胰腺α淀粉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