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2014年3月至2019年7月,在游离皮瓣中应用血管侧吻合共16例,其中游离股前外侧皮瓣11例、游离背阔肌皮瓣4例、游离腓肠肌内侧皮瓣1例;受区仅有1条知名血管且确保远端肢体血供,只能采取侧吻合法的有5例(肱动脉上段1例,胫后动脉4例),受区可采用侧法或吻合法、但采取了侧吻合11例(包括桡动脉1例、尺动脉1例、胫前动脉5例、足背动脉4例)。术后随访4个月~5年。结果本组2例游离背阔肌皮瓣在72 h发生静脉危象,及时予以血管探查重新吻合或静脉移植重新吻合处理后成活,其余14例均顺利成活,疗效满意。

  • 标签: 血管吻合 端侧吻合 外科皮瓣 软组织缺损 四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合式桥接内固定系统固定治疗儿童肢干骺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骨科采用组合式桥接内固定系统固定治疗的16例儿童干骺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5例;年龄为8~14岁,平均11.0岁。骨折部位:肱骨近4例,股骨远端3例,胫骨近3例,胫骨远端6例;骨折按Salter-Harris分型:Ⅱ型6例,Ⅲ型5例,Ⅳ型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8 d,平均5.3 d。记录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感染、内固定失效)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16例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16例儿童患者术后均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2~5个月(平均2.4个月)。末次随访时4例肱骨近骨折患者根据Neer评分标准评定疗效:均为优;6例股骨远端骨折或胫骨近骨折患者根据美国特种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5例,良1例;6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Baird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5例,良1例。随访过程中无一例患者发生术后感染、断钉、断棒及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组合式桥接内固定系统固定治疗儿童干骺骨折具有微创、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儿童干骺骨折的一种可选治疗方案。

  • 标签: 四肢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内固定器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04-2018年川省钩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钩体病数据来源于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和11个监测点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采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地图绘制,采用SaTScan 9.1.1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描述钩体病时空聚集性特征。结果2004-2018年川省报告钩体病发病2 834例,死亡41例,发病率0.23/10万,死亡率0.003/10万,发病趋势波动向下。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主要集中在8月下旬至9月底,较水稻收割时间晚1~2周。男性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05∶1;发病率较高的为50~65岁组。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2.75%(2 345/2 834);其次为学生,占12.74%(361/2 834),但2011年后学生病例报告极少。高发地区在南部长江流域沿岸马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县)、沐川县等和东部嘉陵江流域仪陇县之间不断交替。时空扫描聚集性分析发现2个高发聚集区域(P<0.001)。11个监测点2004-2018年平均鼠密度为5.44%(14 351/263 767);主要野外鼠种有川短尾鼩(占69.07%)、黑线姬鼠(占12.73%)等;其中黑线姬鼠密度介于4.60%~0.19%之间,呈持续下降趋势,2018年达最低水平。鼠肾标本培养钩体阳性率的各年度间也呈下降态势。2007-2018年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4.52%(3 271/13 339),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近年未出现菌群的更替。结论2004-2018年川省钩体病发病水平极低,季节特征符合稻田型流行特征,人群以老年农民为主;高发地区在长江和嘉陵江流域周边互相交替。黑线姬鼠密度和带菌率均较低;主要流行菌群持续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

  • 标签: 钩体病 流行病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尿道狭窄患者行尿道吻合术(excision and primary anastomotic urethroplasty,EPA)后狭窄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209例尿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2.1(5~78)岁。肥胖(体质指数>28 kg/m2)25例(12.0%)。既往有糖尿病史12例(5.7%),术前3个月吸烟史103例(49.3%)。术前未行尿道扩张127例(60.8%),尿道扩张1~2次42例(20.1%),尿道扩张≥3次40例(19.1%)。术前有尿道内切开术史56例(26.8%)。术前无尿道成形术史157例(75.1%),尿道成形术1次38例(18.2%),尿道成形术≥2次14例(6.7%)。术前行膀胱造瘘201例(96.2%),未行膀胱造瘘8例(3.8%)。后尿道狭窄183例,球部尿道狭窄26例。狭窄时间35.1(1~360)个月。狭窄段长度(3.19±0.65)cm。病因为外伤190例,医源性损伤12例,炎性狭窄2例,其他5例。患者均行EPA治疗,69例(33.0%)术中行耻骨下缘切除。术后复发标准:拔除导尿管后出现排尿困难,经尿道镜或尿道造影检查提示手术部位尿道狭窄。对可能导致狭窄复发的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209例术后随访18.8(3~32)个月。31例(14.8%)出现狭窄复发,复发时间(5.3±5.6)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狭窄时间(HR=1.007,P<0.001),狭窄段长度(HR=5.334,P<0.001),尿道内切开术史(HR=2.901,P=0.003),尿道扩张≥3次(HR=6.214,P<0.001),尿道成形术1次、≥2次(HR=4.175,P=0.001、HR=9.885,P<0.001),术前3个月吸烟史(HR=2.605,P=0.016),膀胱造瘘(HR=0.231,P=0.006),耻骨下缘切除(HR=6.603,P<0.001)与狭窄复发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狭窄段长度(HR=4.911,P<0.001),尿道成形术1次、≥2次(HR=2.387,P=0.045、HR=3.688,P=0.015),术前3个月吸烟史(HR=2.730,P=0.030)是狭窄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PA术后尿道狭窄复发多集中在术后6个月内,患者尿道狭段窄长度、尿道成形术史、术前3个月吸烟史是狭窄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尿道狭窄 尿道端端吻合术 狭窄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近双结节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采用肱骨近双结节锁定钢板治疗19例肱骨近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12例;年龄(64.0±12.8)岁(范围,32~85岁);依据肱骨近骨折Neer分型,其中两部分肱骨近骨折1例,三部分肱骨近骨折9例,部分肱骨近骨折9例;9例大、小结节均骨折,10例仅大结节骨折。记录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上肢功能障碍(disability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评分量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干角改变量、肱骨头高度改变量、患肢活动范围、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1个月(范围,12~18个月)。末次随访时19例患者骨折均已愈合,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为(84.2±11.0)分(范围,55~98分);DASH评分为(19.4±11.6)分(范围,2.3~47.8分);VAS评分为(1.6±1.3)分(范围,0~4分),其中轻微疼痛17例(89.5%,17/19)。19例患者术后第1天颈干角141.9°±9.8°(范围,132.17°~162.66°,肱骨头高度(18.0±5.9)mm(范围,7.45~27.12 mm);末次随访时颈干角148.6°±7.5°(范围,132.70°~159.39°),肱骨头高度(17.4±5.5)mm(范围,5.02~27.31 mm);颈干角改变量为3.29°(范围,0.68°~33.10°),肱骨头高度改变量0.68 mm(范围,1.32~6.56 mm),其中内固定失效4例。术后第1天,1例出现距螺钉穿出,该例患者术后第17天出现伤口感染,予以清创术治疗后感染控制。无一例出现大、小结节吸收或畸形愈合。结论肱骨近双结节锁定钢板能够同时固定大、小结节骨折块,维持结节骨折块与肱骨干之间的相对位置,减少术后结节再移位或畸形愈合,术后疗效满意。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探讨动脉吻合与侧吻合法在旋髂浅动脉(SCIA)浅支穿支皮瓣移植中应用的效果。方法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应用SCIA浅支穿支皮瓣修复肢创面21例,皮瓣切取面积为3.5 cm×7.0 cm~9.0 cm×18.0 cm。根据受区主干动脉上壁或前壁有无与皮瓣动脉匹配的分支,分为2组。吻合组:皮瓣动脉与受区主干动脉分支吻合10例;侧吻合组:皮瓣动脉与受区主干动脉侧吻合11例。皮瓣静脉与受区主干动脉的伴行静脉吻合,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门诊随访6个月~1年,观察皮瓣成活情况、皮瓣及供区的外形和功能。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吻合组10例皮瓣全部成活;侧吻合组11例皮瓣有2例发生静脉危象,探查见静脉血栓形成,动脉侧吻合口血流通畅,无栓塞, 1例重新吻合静脉后成活,1例再次静脉危象时改腹部带蒂皮瓣。术后随访6个月~1年,两组皮瓣及供区的外形和功能无差异。SCIA浅支动脉口径、受区动脉分支或侧口口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组吻合时间(16.70±1.34)min,短于侧吻合组吻合时间(23.73±1.6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SCIA浅支穿支皮瓣移植中,如果受区主干动脉上壁或前壁有与皮瓣动脉匹配的分支,皮瓣动脉首选与其吻合,因无需侧口制作,操作更熟练,吻合时间短;否则与受区主干动脉行侧吻合。

  • 标签: 旋髂浅动脉浅支穿支皮瓣 端端吻合 端侧吻合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16例胰肾联合移植术中输尿管处理经验,探讨供肾输尿管与受者输尿管-吻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成功完成116例胰肾联合移植手术,术中均采用供肾输尿管与受者输尿管-吻合,留置F6输尿管支架管,术后1~3个月拔除。术后追踪观察移植肾输尿管并发症和受者自体肾脏变化情况。结果116例受者中5例发生输尿管相关并发症。其中1例尿瘘,经保守治疗痊愈;4例输尿管不全梗阻,均采用输尿管镜逆行腔内治疗,1例治愈,余3例定期更换输尿管支架管。116例中有111例胰肾联合移植供肾的对侧肾行单纯肾移植,对比两种手术的术后输尿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5)。116例胰肾联合移植受者中,共追踪到89例受者的术前和术后自体肾形态变化情况,其中术前有尿者73例,术前无尿者16例,术后共有85例受者出现移植肾同侧的自体肾轻度积液。术前有尿和术前无尿受者术后自体肾积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4)。术后自体肾积水不需要特殊治疗。结论胰肾联合移植术中输尿管-吻合安全有效,可减少手术操作的难度,降低术后并发症,避免发生输尿管梗阻后再次开放手术等。

  • 标签: 胰肾联合移植 输尿管输尿管吻合术 并发症 肾积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近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联合微创接骨板技术(MIPO)治疗肱骨近骨折的技术体会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3月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人民医院骨科采用PHILOS钢板联合MIPO技术治疗的30例老年肱骨近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19例;年龄45~80岁,平均61.0岁。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透视确认骨折复位后,于肩峰下方做小切口,肩袖附着点留置骨科缝线,于结节间沟外侧4 mm插入PHILOS钢板,骨科缝线穿入钢板近缝线孔备用,PHILOS钢板加压孔拧入加压螺钉,牵拉缝线对抗肩袖应力,维持肱骨头内倾角,复位后用多枚克氏针临时固定,透视证实骨折复位及钢板位置良好,置入锁定螺钉。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侧肱骨头内倾角。末次随访时依据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评定疗效,并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0例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无内固定物失效。其中25例患者骨折达解剖复位,5例功能复位,肱骨头内倾角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1.9分。随访复查X线片示所有患者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8个月,平均9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肱骨头内倾角为130°±5°,与术前的90°±11.2°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依据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评定疗效:优22例,良6例,中2例。结论PHILOS钢板联合MIPO技术适于肱骨近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肩关节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肱骨近端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胆管吻合、经肝经皮胆道引流术修复医源性胆管损伤,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21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因不同手术导致胆管损伤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性4例,男性7例,年龄(47.5±15.3)岁。11例医源性胆管损伤中Ⅱ 1型损伤7例,Ⅱ 2型损伤1例,Ⅱ 3型损伤1例,Ⅱ 1型同时合并Ⅱ 2型1例,Ⅱ 4型1例。8例为术中发现胆管损伤并给予修复,另外3例修复手术距离初次手术的时间分别为2 d、9 d和5个月。所有患者均利用胆管吻合、经肝经皮胆道引流的手术方式进行胆管修复,不放置T型管。结果本组所有胆管损伤的修复手术均1次成功,无死亡病例。2例肝总管吻合的患者术后吻合口有胆漏发生,量少:其中1例术后3 d胆漏即消失;另1例经腹腔引流2周后痊愈。其他病例围手术期无胆漏、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术后肝功能恢复正常,无胆管炎表现。所有病例术后经肝经皮胆道引流通畅,肝表面胆道引流管穿出的部位无胆漏发生,1例在术后6个月拔除胆道引流管,其余病例均是在术后3个月拔除胆道引流管。所有患者术后无腹胀、腹痛、寒战发热、黄疸等症状,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正常,影像学检查肝内胆管无狭窄、扩张,工作生活正常,治愈率100%(11/11)。结论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手术方式应尽量选择胆管吻合术,保留Oddi括约肌功能,维持胆汁排泄的正常生理通路;经肝经皮胆道引流能够保障胆管吻合修复,能够减低患者的致残分级。

  • 标签: 胆管 创伤和损伤 引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采用Henry入路显露并将干骺端接骨板置于桡骨外侧固定治疗近桡骨干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间北京积水潭医院采用Henry入路显露并将干骺钢板置于桡骨外侧固定治疗的5例近桡骨干骨折(近桡骨干骨折定义为骨折累及范围位于桡骨粗隆至旋前圆肌止点之间)的患者资料。男2例,女3例;年龄16~59岁,平均41.4岁;左侧3例,右侧2例。术后规律随访和记录患者影像学资料、骨折愈合时间、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功能障碍评分(Quick-DASH)、Anderson标椎以及Grace和Eversmann标准评定疗效。结果5例患者术后获7~16个月(平均10.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4.6个月。肘关节屈曲平均146°,伸直平均-2°,旋前平均77°,旋后平均88°。术后VAS评分:4例为0分,1例为1分。末次随访时Quick-DASH评分平均4.1分;根据Anderson标准评估疗效:5例均为优;根据Grace和Eversmann标准评估疗效:优4例,良1例。无一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采用Henry切口显露并将干骺钢板置于桡骨外侧固定是治疗近桡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前臂损伤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近端桡骨干骨折 Henry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肢型系统性硬皮病致肢重度发育障碍患者截肢术的围手术期安全管理,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生命体征监测,预防术中获得性压疮、院内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有效处理措施。方法2019年11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收治1例肢型系统性硬皮病致肢重度发育障碍患者需行截肢手术,通过组织多学科会诊商讨手术方案,反复选择合适用具,多次情景模拟演练,实现对肢肢缺如患者进行持续经皮血氧饱和度及无创血压监测,通过彩色超声监视下确定肢体动脉阻断压为术中止血带压力值,采取恰当措施预防术中获得性压疮、院内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结果在多学科团队配合下成功为患者实施截肢术,术中体位摆放舒适,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残肢愈合良好,无术中获得性压疮、院内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强化手术室专科组建设、运用循证护理学方法及实际情景模拟演练,可确保肢重度发育障碍患者及类似的特殊体型、极低体质量等患者的围手术期安全。

  • 标签: 系统性硬皮病 肢端型 发育障碍 四肢缺如 骨质疏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三角肌外侧入路治疗外展嵌插型肱骨近三、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的经三角肌外侧入路治疗的36例外展嵌插型肱骨近三、部分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26例;左侧20例,右侧16例;年龄38~85岁,平均65.6岁;按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2例,部分骨折14例。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并根据患者术后1年的Constant-Murely评分及肩关节活动范围评估疗效。结果36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平均21.7个月)随访。手术时间55~120 min,平均75.9 min;术中出血量50~200 mL,平均109.7 mL。术后1年Constant-Murely评分79~90分,平均84.1分。术后1年肩关节活动范围:外展90°~160°,平均120.6°;上举90°~170°,平均128.1°;后伸20°~60°,平均38.8°;内旋20°~45°,平均30.5°;外旋30°~45°,平均35.6°。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且未发生腋神经损伤、深部感染、骨不连或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结论经三角肌外侧入路治疗外展嵌插型肱骨近三、部分骨折微创、简便、安全,疗效满意。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外科手术,微创 三角肌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肢型系统性硬皮病致肢重度发育障碍患者截肢术的围手术期安全管理,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生命体征监测,预防术中获得性压疮、院内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有效处理措施。方法2019年11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收治1例肢型系统性硬皮病致肢重度发育障碍患者需行截肢手术,通过组织多学科会诊商讨手术方案,反复选择合适用具,多次情景模拟演练,实现对肢肢缺如患者进行持续经皮血氧饱和度及无创血压监测,通过彩色超声监视下确定肢体动脉阻断压为术中止血带压力值,采取恰当措施预防术中获得性压疮、院内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结果在多学科团队配合下成功为患者实施截肢术,术中体位摆放舒适,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残肢愈合良好,无术中获得性压疮、院内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强化手术室专科组建设、运用循证护理学方法及实际情景模拟演练,可确保肢重度发育障碍患者及类似的特殊体型、极低体质量等患者的围手术期安全。

  • 标签: 系统性硬皮病 肢端型 发育障碍 四肢缺如 骨质疏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反肩关节置换与半肩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三或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20年6月采用半肩关节置换或反肩关节置换治疗并获得随访的58例老年肱骨近Neer三或部分骨折患者资料,其中46例来自川省骨科医院(半肩关节置换22例、反肩关节置换24例)、12例来自天津市天津医院(半肩关节置换5例、反肩关节置换7例)。半肩关节置换组27例,男7例、女20例;年龄(70.29±6.81)岁(范围61~87岁);三部分骨折10例、部分骨折17例。反肩关节置换组31例,男9例、女22例;年龄(75.06±4.25)岁(范围67~86岁);三部分骨折9例、部分骨折22例。术后根据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根据肩关节活动度、假体是否上移、大结节愈合、肩胛盂切迹及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疗效。结果半肩关节置换组随访时间(50.63±16.02)个月(范围24~75个月),反肩关节置换组(28.32±11.93)个月(范围14~56个月)。反肩关节置换组患者前屈上举活动度118.22°±27.22°,半肩关节置换组为102.77°±2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P=0.032);体侧外旋活动度和内旋摸背分级两组结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旋:t=0.57,P=0.616;内旋:χ2=2.61,P=0.273);半肩关节置换组的大结节完全愈合率为52%(14/27),反肩关节置换组为71%(2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反肩关节置换组的Constant-Murley和ASES评分[(71.54±27.31)分和(72.76±17.34)分]均高于半肩关节置换组[(53.03±30.36)分和(61.07±18.9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3和2.44,P=0.019和0.018);半肩关节置换组和反肩关节置换组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10/27)和13%(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P=0.032)。半肩关节组中6例出现假体上移、2例肩盂侧磨损,反肩关节置换组中1例出现肩胛盂切迹(Sirveaux 1级)。结论老年肱骨近Neer三或部分骨折,相对于半肩关节置换术,反肩关节置换术能获得更好的前屈上举活动度及肩关节功能。

  • 标签: 老年人 肩骨折 关节成形术,置换,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解剖锁定钢板结合注射式人工骨植骨治疗老年肱骨近外展嵌插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采用解剖锁定钢板结合注射式人工骨植骨治疗的11例老年肱骨近外展嵌插部分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72岁。评估术后情况、肩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末次随访时,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平均1.6分;多数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肩关节活动范围:平均前屈角度166°,平均外展角度166°;平均Constant-Murley评分为86.2分;前臂、肩及手快速残疾调查评分平均18.9分。随访过程中无病例出现肱骨头缺血性坏死、螺钉切出或其他内固定失败。结论注射式人工骨植骨一方面填塞外展嵌插复位后造成的骨缺损,另一方面提高螺钉的把持力,可有效解决近螺钉切出的问题,解剖锁定钢板结合注射式人工骨植骨是治疗老年肱骨近外展嵌插部分骨折的有效选择。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人工骨 内固定失败 老年
  • 简介:摘要肢发育不全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由PRKAR1A基因或PDE4D基因突变导致GPCR-Gsα-cAMP-PKA信号通路异常引起,主要表现为骨骼发育障碍,伴或不伴内分泌激素抵抗。诊断需与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假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等相关疾病鉴别,主要是临床诊断,而分子遗传学诊断为金标准。治疗上采取对症治疗。目前尚无报道肢发育不全症的发病率及流行病学等数据,该文对国内外有关肢发育不全症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肢端发育不全症 PRKAR1A基因 PDE4D基因 短指症 激素抵抗
  • 简介:摘要患者男,44岁,左手小指皮下结节3年。皮肤科检查:左手小指末节背侧一0.4 cm × 0.4 cm皮下结节,触之橡皮样硬度,无压痛,末端指间关节活动不受限。术后组织病理:肿瘤含有丰富的纤维样、软骨样、黏液样间质。肿瘤细胞呈卵圆形至短梭形,核仁不明显,未见有丝分裂。细胞排列杂乱或呈小团簇状。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波形蛋白、CD34、转录因子ERG、SOX9,不表达S100、P63、广谱角蛋白(AE1/AE3)、上皮膜抗原、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Ki67增殖指数小于1%。诊断:肢纤维软骨黏液样肿瘤。

  • 标签: 黏液样肿瘤 纤维软骨 肢端纤维软骨黏液样肿瘤 THBS1-ADGFR5融合基因
  • 简介:摘要以往认为肱骨近Neer2部分外科颈骨折是髓内钉内固定的适应证,而对于肱骨近粉碎骨折如Neer3、4部分骨折往往会选择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如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在手术过程中往往采用克氏针临时穿针维持复位,克氏针易受肌肉、肩峰阻挡,其临时固定强度不够,且易影响复位判断,同时克氏针会阻碍钢板防治,反复操作易破坏近的骨质,影响固定强度。上述情况易导致钢板螺钉内固定失败。因此笔者对于肱骨近粉碎骨折尝试髓内钉内固定。髓内钉具有跨越骨折区,恢复维持力线的优势,其次髓内钉为中心固定,可提供更强的支撑,且易于复位。和钢板螺钉内固定相比,肱骨髓内钉手术过程相似,但相对容易。髓内钉内固定使得肱骨头复位更容易。在固定大小结节方面,钢板和髓内钉都有自己的操作难点:对于大小结节粉碎的患者,钢板固定有一定的困难,往往需要借助缝线进行缝合固定;而髓内钉对于大小结节的固定则完全依靠缝线缝合固定。由于弯钉入钉点更靠近大小结节骨折块,使得复位固定困难,因此直钉更有利于肱骨近骨折的复位,尤其是大小结节的复位。复位完成后如大小结节骨折块较大,可借助螺钉进行固定,如骨折块粉碎,则可通过缝线缝合固定。必要时可额外增加空心钉进行固定。而对于肱骨头残存骨量少、肱骨头入钉点周围骨质不完整、肱骨头骨折患者则不适合进行髓内钉固定。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股骨近解剖型锁定钢板与近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分为对照组43例与研究组44例。对照组行股骨近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研究组行近防旋髓内钉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3年远期疗效。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63.0±8.0)min比(83.5±9.4)min,P<0.05],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6.5±2.6)cm比(11.6±2.7)cm,P<0.05],手术中出血量[(145.0±25.0)ml比(207.5±26.3)ml]与手术后引流量[(72.0±10.0)ml比(83.6±11.5)ml]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15.0±4.0)d比(23.4±5.3)d、(10.0±1.6)d比(17.0±5.0)d、(9.5±2.4)d比(12.4±2.3)d,均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3年远期疗效评价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接受PFNA治疗,可有效减轻手术应激反应,促进术后康复速度,且患者3年远期疗效理想,该方式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 PFNA治疗 3年远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