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7 个结果
  • 简介:巴哈欧拉的《隐言》原文为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自1858年问世以来,迄今已有150年的历史。期间各种文字的版本层出不穷,多达120余种。在中国及华人地区,根据守基阿芬第1934年英译本翻译的中文版本至少有5种以上,其中包括最早的20世纪30年代廖崇真译本(简称“廖本”)、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台湾本(简称“台本”)、马来西亚苏逸龙译本(简称“苏本”)、20世纪末澳门巴哈伊总灵理会出版的译本(简称“澳本”)和新纪元国际出版社出版的李绍白译本(简称“李本”)。前4个为散文译本,可视为一个系列,最后1个为诗体本,别具一格。将这几个译本加以比较,意在探询其继承关系与创新精神,为《隐言》译本今后进一步的修订和提高做一些建议。

  • 标签: 巴哈欧拉 《隐言经》
  • 简介:《维摩诘》是一部广为流传的大乘经典,通过维摩诘与文殊等共论佛法,彰显大乘空义。然而,与维摩诘所受重视程度相比,以往对该中的文殊研究则少之又少,极不相称。通过聚焦维摩诘与文殊初见时的来去之辨,试图在比较梵汉文本间差异的基础上,联系相关平行文本与历代注疏,分析文殊的相关思想与形象。认为什、玄奘译本使得原本维摩诘的普通问候多了一层无相的玄理,文殊的回应延续这一思想,继续深入阐发。对话中的语句与思想与《中论》《金刚》相关内容有极大地相似性,而这一思想在后世的注疏中也呈现不同的诠释和倾向,并勾勒出文殊在思想、境界上与维摩诘相应相称的形象。

  • 标签: 《维摩诘经》 文殊 来去之辨 无相
  • 简介:近日,磐安发现一部普陀山印刷的《妙法莲华》。该分为三册线装古籍,纸质为毛边纸,木刻版本。第一册首页为“释迦说法天龙八部围绕聆听法音图”,第二页为“御制龙牌”,第三页为道宣律师的“妙法莲华弘传序”,序文每页9行,每行18字。经文同样为

  • 标签: 《法华经》 光绪年 普陀山刻本 版页式样 普陀山
  • 简介:中国基督教异端的实质是汉语言文化区域内,旧有意识形态在这一时期转向基督教为载体以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文化事件。此一事件本身迫使这种以儒家文化和中国民间迷信相混合为主体的意识形态,必须借助基督教的规范文本——《圣经》。但是,由于《圣经》这一独立的真理体系其本质完全区别于中国基督教异端的思想,加之《圣经》的真理系统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的超稳定性,如何把《圣经》本文转述为异端话语是中国异端在释活动中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

  • 标签: 中国基督教 释经 圣经 异端 意识形态 方法论
  • 简介:为了不断深入开展解工作,积极引导我国广大穆斯林群众正确理解伊斯兰教教义教规,谨守中道,抵御极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于2016年2月29日至3月1日召开了解工作专题研讨会。

  • 标签: 专题研讨会 解经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 北京 穆斯林 教规
  • 简介:彝族先民在生存斗争中构筑了人神共处的信仰世界,其宗教信仰反映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本文考察了反映的云南撒支系彝人的原始信仰,分析了其宗教祭祀活动的特征,讨论了古代撒人对神灵依赖与超脱的矛盾情结.

  • 标签: 《普兹楠兹——彝族祭祀词》 宗教信仰 云南 撒尼人 祭祀活动
  • 简介:本书由李丰徘(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林长宽(国立政治大学阿拉伯文系副教授)、陈美华(南华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助理教授)、蔡宗德(国立台南艺术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所教授)、蔡源林(国立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等学者合著。本书的的特色在于,介绍了马来西亚和印度西亚两国伊斯兰教、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伊斯兰教 宗教学 出版 信仰
  • 简介:《正一》是纂辑于南北朝时期的天师道(正一派)道经,今已散佚,但在《无上秘要》、《玄门大义》、《道教义枢》、《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三洞珠囊》、《要修科仪戒律抄》、《仙苑编珠》、《云笈七签》等道教类书中保存有其许多佚文,根据后世道书频繁征引该的情况看来,它应是一颇为重要的道书。笔者根据《云笈七签》卷六和《道教义枢》卷二有关《正一》的材料进行分析,

  • 标签: 道书 体制 南北朝时期 正一派 天师道 道经
  • 简介:工作是伊斯兰教工作中抓根本、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是团结引导广大穆斯林群众的法宝,是与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斗争的利器,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创举。近年来,湖北省伊斯兰教协会在国家宗教局、中国伊协,湖北省民宗委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多期解工作培训班、卧尔兹演讲比赛,对来自全省各地阿訇、清真寺寺管会负责人分批次进行解培训,效果非常明显,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信教群众的认可。

  • 标签: 穆斯林群众 卧尔兹 民族分裂势力 中国伊协 国家宗教局 社会相
  • 简介:2000年9月,方宁书教授赠余《福慧自在》一部。该书系梁寒衣女士根据圣严法师演讲《金刚》的录音整理而成。圣严法师以《金刚》义结合社会、生活的现实,用深入浅出的通俗语言,把佛教的精髓《金刚》讲活了,真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 标签: 《金刚经》 佛法 自在 法师 佛教 根据
  • 简介:本文以《四大天王》为研究对象,利用与其密切相关的多种佛教文献,对比考察本在古汉语和巴利语中的版本,不仅揭示它在不同佛教传统里呈现出不同的编排结构和行文内容,也对于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作尝试性的推论。作者倾向于认为,现有此的巴利版本有可能是后期修订的。

  • 标签: 四天王经 佛教文献 八关斋戒 三斋日 帝释天
  • 简介:2017年8—10月,宁夏伊斯兰教协会联合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围绕宁夏伊斯兰教界在解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积累的经验、取得的实效以及今后的建议等开展为期20天左右的调研。一、宁夏伊斯兰教协会解工作概述近十年来,宁夏伊斯兰教协会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坚守中道、抵御极端等主题,大力开展解工作。

  • 标签: 伊斯兰教 卧尔兹
  • 简介:产生于魏晋时期的《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与刘宋出世的《三天内解》,都是宝贵的道教典籍,蕴含着当时正一道的神学思想。经过认真剖析,本文从前者归纳出7条神学思想,从后者归纳出6条神学思想。从中可以发现,在魏晋到南朝初期的正一道经典中,不仅关注的神学问题有所转换,一些神学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可以窥见道教的主体性与佛教的“作用”。

  • 标签: 魏晋南朝 正一道 神学思想
  • 简介:雷慕沙是法国首位院汉学家,他的道教研究基本沿袭了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对于道教的贬斥态度,体现了19世纪欧洲人面对异质宗教时的“基督教至上”和“欧洲中心论”的时代偏见。然而他又在欧洲首译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率先选译《道德》,在19世纪的欧洲开启了道经译介和道教研究的序幕。本文尝试通过梳理雷慕沙对于《太上感应篇》及《道德》的译介与诠释,以及其对于法、英、德等国的道教研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揭示雷慕沙在道家和道教思想于欧洲的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再现19世纪前后欧洲对于道教的认识及研究特色。

  • 标签: 雷慕沙 道经译介 道教研究
  • 简介:《文殊般若》是佛教文献中展现文殊信仰的重要经典,展现了文殊智慧的个性特色和文殊法门的鲜明标识。它追求转烦恼成菩提,兼论出世与入世,脉络清晰,体系完整,所论述的大乘佛教的核心理念和修学方法,既坚持了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根本宗旨,又能在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激发人们追求真理,服务大众,在今天仍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 标签: 《文殊般若经》 根本实相 修学方法 大乘佛教
  • 简介:据史料载,佛教东传始于汉,随之传译入中国最早经籍之一为《四十二章》一许久以来,此说已为多数国人所共知和认同。然,由于历史久远、史料的缺乏及记载上的出入,学者对于《四十二章》的真伪遂生质疑,从译者、译地到译本等,迭有孚蘸,今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问题攸关佛教始传中国的时间、途径与中外交流等重大历史事件,故而,辨析此之真伪实属必要。兹事体大,含涉面广,必须对经文的文体、内容和相关史料记载的可信度详加审虑,并结合时代背景,作全面的考量。本文即是对百年来的这方面研究作一介绍与综述。

  • 标签: 四十二章经 真伪 汉译 经抄
  • 简介:明神宗生母慈圣李太后佞佛,世所习知,其于朱翊钧即位后即大兴佛教寺院、礼遇高僧、自封宗教偶像“九莲菩萨”等作为,非独兴趣使然,兼有其政治意义.慈圣逝世后,神宗为之造伪经《佛说大慈至圣九莲菩萨化身度世尊》、《太上老君说自在天仙九莲至圣应化度世真经》,也成为其生前菩萨化生的凭证;两曾在世间有过一定流传.李太后热衷佛教,并礼遇高僧,对日后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神宗朝前期,内宫外廷忙于求储、争国本时,佛教僧侣也作为一政治势力参与其中.此时诸高僧为图佛教之中兴,挺身而出,为亲佛之政治势力奔走呐喊;即如开雕大藏之类图书工程,亦与“国本”之争密切相关.本研究欲举慈圣内容现瑞莲、自封九莲菩萨、宫廷所造伪经及僧人参万历朝政治活动诸条,考察晚明政教关系及僧侣的生存状态.

  • 标签: 慈圣李太后 九莲菩萨 伪经 党争 紫柏 嘉兴藏
  • 简介:金陵本是采用手工进行刷印:先用"帚子"将水墨均匀涂刷在版上,然后以宣纸覆在上面,再用"擦子"上下来回刷,揭纸之后,就是一张印好的书页。1866年,有感于在中国"推行商业者渐有其上人,而流传宗教者独付缺如"的杨仁山,在江苏南京自家宅院里创立了金陵刻处。

  • 标签: 佛教学者 杨仁山 渐行渐远 文化机构 张印 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