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综述目的与双绒双胎妊娠相比,单绒双胎妊娠有非常高的胎儿丢失率、围产期死亡率和发病率。这是因为双胎间无法预料的血管交通吻合及单个胎盘的不均衡分配。最新发现尽管某些特定的血流动力学因素和激素可能参与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的病理生理过程,但通常认为TTTS的病理生理过程是以血管构建为基础的。关于减少羊水、胎儿镜下激光凝固术和造口术的大规模随机试验仍无结果。随着胎儿镜激光治疗所需的硬件和仪器进一步完善,单绒双胎在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生长不协调问题已得到解决。已提出几个TTTS的发病机制,但对于其发生过程仍知之甚少。而且脐动脉多普勒波形对双胎妊娠并无和单胎妊娠同样的预测价值。对双胎间的血管吻合进行预防性激光阻塞可以预防单胎胎死宫内这类不良事件的发生。但这一预防措施至今对改善妊娠结局并无任何益处。最后本文讨论了关于单绒双胎妊娠生长不协调和染色体异常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处理。通过针孔导入的激光和单极凝固术可以用来在妊娠早期进行选择性减胎或改善血流动力学情况。妊娠晚期或血流动力学正常时,双极凝固术似乎更有效。总结近几年来,对单绒双胎妊娠合并症的理解已进一步深入。希望这些进步可以指导这类高危妊娠进行更好的检测,最终改善妊娠结局。

  • 标签: 单绒双胎妊娠 妊娠结局 双胎输血综合征 生长受限 不协调 胎儿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绒毛膜癌患者突变型蛋白表达情况与患者预后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2例绒毛膜癌患者作为主要观察对象,采集患者年龄、肿瘤分期、HCG、肿瘤坏死程度及突变型蛋白P53、P63、P73水平及患者5年生存情况,依据患者5年生存情况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数据差异,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明确预后生存患者的相关因素。结果绒毛膜癌患者5年生存和死亡患者的HCG水平≥2 500 μg/L分别为9例、16例,肿瘤分期Ⅰ~Ⅱ期分别为38例、14例,P63低表达分别为15例、2例,P73高表达分别为21例、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tics回归分析统计,影响患者5年生存的影响因素包括,肿瘤分期Ⅲ~Ⅳ期、P63低表达、P73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统计,P63总得分的最佳截断点为≤2分;P73最佳截断点为>2分。结论绒毛膜癌患者突变型蛋白P63低表达、P73高表达水平是患者预后5年内生存的主要影响因素,临床上对于肿瘤分期监测的同时,应加强对突变型蛋白P63、P73的监测,尤其是P63的总得分≤2分、P73>2分患者预后生存可能更高,有助于对患者远期生存期的早期评估。

  • 标签: 绒毛膜癌 突变型蛋白 预后 生存期
  • 简介:目的:检测内脂素在稽留流产(missedabortion,MA)及正常早孕人工流产(人流)孕妇血浆中的浓度和胎盘绒毛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MA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因MA住院刮宫和非意愿妊娠在门诊作早孕人流的病例分别列为MA组(36例,孕5~11周)和正常早孕对照组(20例,孕5~11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组化)检测其血浆内脂素浓度和胎盘组织中内脂素的表达。结果:MA组的血浆内脂素浓度为(55.98±10.30)ng/mL,对照组的血浆内脂素浓度为(70.19±11.70)ng/mL,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免疫组化评分也证实,MA患者胎盘绒毛组织中的内脂素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在血浆中的内脂素浓度与胎盘绒毛组织中内脂素的表达量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711,P〈0.01);MA组胎盘绒毛组织退变发生率(94.4%)高于对照组,血浆内脂素浓度低、胎盘组织内脂素低表达与胎盘绒毛组织退变发生率间具有相关性(r=-0.684,P〈0.001;r=-0.404,P=0.002)。结论:内脂素在血浆及胎盘绒毛组织中的低表达可能是导致MA的原因之一;检测血浆中内脂素浓度可作为监测妊娠进展的指标之一。

  • 标签: 内脂素 稽留流产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胚胎停育应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配合黄体酮防治效果。方法此次100例研究对象均选自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有胚胎停育征兆的孕妇,按照入院时间分为两组,即研究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单应用黄体酮防治,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防治,将两组不同方式治疗后的胚胎发育情况以及孕酮、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在保胎成功率上,研究组为96.00%,对照组为84.00%,两组患者在孕酮、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上,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胚胎停育应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配合黄体酮防治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减少和防预孕妇出现胎停育现象。

  • 标签: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黄体酮 胚胎停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DNA的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ine,6mA)修饰在21单体综合征流产胎儿绒毛膜组织基因组中的分布特点及与21单体综合征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从4例实验组流产胎儿绒毛膜组织(核型为45, XY,-21)样本和4例对照组流产胎儿绒毛膜组织(核型为46, XY)样本中提取DNA,经质量和纯度检测合格后,采用6mA抗体进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反应(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ChIP),之后进行测序。对得到的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6mA位点修饰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差异。结果峰(peaks)的相关差异基因的分析表明,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拥有更多的含6mA修饰的基因,其中对照组特有的含6mA修饰的基因为4607个,实验组仅有1059个。在21号染色体范围内,两组之间的这一差异更加明显。在实验组中特有的含6mA的基因为1769个,而对照组则高达8032个。不同范围内的分析结果都表明在21单体综合征中基因6mA修饰的水平偏低。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均表明21单体综合征中缺失的6mA基因与胚胎生长发育有着密切关系。结论人体中的DNA 6mA修饰可能在胚胎生长发育方面发挥着与5mC(5-methylcytosine,5mC)修饰相似的作用。

  • 标签: 21单体综合征 N6-甲基腺嘌呤 测序 GO富集分析 KEGG富集分析
  • 简介:岭南罗氏妇科流派源远流长,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调经、助孕、安胎方面颇具特色。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岭南罗氏妇科认为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的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夹瘀,以补肾健脾、活血化瘀为基本治则,注重衷中参西,病证结合。强调养血活血而不动血,化瘀止血而不伤正。活血化瘀类药物宜选择平和之品,如丹参、鸡血藤、三七等;临证时亦需严格掌握剂量和用药时间,衰其大半而止,以免动胎伤胎。

  • 标签: 岭南罗氏妇科 绒毛膜下血肿 补肾健脾 活血化瘀 临证经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价国产安图2000与西门子CentaurXP在检测血清总绒毛膜性腺激素结果中的可比性,降低检验成本,确保检验质量的可靠性;方法同时在两台仪器上检测40份标本,进行回归分析比对;结果两台仪器的检测结果相关性(r2>0.95);结论国产安图2000与西门子CentaurXP在检测血清总绒毛膜性腺激素中,其检测结果具有很好的可比性。

  • 标签: 化学发光分析仪 血清总绒毛膜性腺激素 回归比对
  • 简介:摘要目的我们回顾分析9例PVNS病例,以便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9例患者中,我们行常规膝关节X线正侧位检查及MRI扫描。MRI行常规轴位及冠状位SET1WI、FSET2WI和冠状位STIR及FSET2WI,层厚4mm,层距1mm。4例行增强扫描。结果X线表现膝关节髌上、下囊及腘窝密度增高,肿大,结构不清;肿胀区显示结节密度影;骨端骨质侵蚀;关节间隙变窄;分叶软组织影。MRI表现膝关节滑膜不同程度肿胀、增厚,膝关节内软组织结节影;增生滑膜呈绒毛状突起;结节状或软组织肿块均表现为T1WI、T2WI低信号或混杂低信号;关节积液;骨端骨质侵蚀缺损,骨质增生;关节软骨受侵。增强扫描增厚的滑膜明显强化。结论X线平片检查是PVNS的常用和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MRI检查具有明显优势,MRI表现具有特征性,是最佳检查方法,在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 标签: 膝关节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X线摄影 MRI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将护理干预运用于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孕妇的效果。方法此文开展分析资料为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本医院纳入治疗的20例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孕妇,均开展护理干预措施,研究及观察胎儿存活情况及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不同类型胎儿的大、小胎儿出生质量。结果胎儿存活率为85.00%,Apgar评分在7分以下占11.76%,出生之后转入ICU占64.71%;sFGRI型、sFGRII型新生儿母亲分娩孕周、大胎儿出生质量相比,P>0.05,未显示数据间统计学意义,而sFGRI型小胎儿出生质量明显高于sFGRII型,P<0.05,显示出数据间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孕妇开展有效护理干预呈现较优效果。

  • 标签: 单绒毛膜 双羊膜囊 双胎 胎儿 生长受限
  • 简介:目的分析孕早期超声发现的单纯性淋巴水囊瘤胎儿的绒毛染色体及微阵列结果,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纳入孕14周前超声诊断为单纯性淋巴水囊瘤并行绒毛穿刺产前诊断的单胎妊娠胎儿。回顾性分析其染色体及微阵列结果。结果29例胎儿中,共有21例(72%)胎儿染色体异常,其中18例为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1例为环状染色体,1例为染色体易位,1例为染色体部分重复。微阵列结果中,共有22例(76%)异常。结论早孕期超声诊断为单纯性淋巴水囊瘤胎儿染色体异常率较高,array-CGH检查有助于明确染色体异常中的具体片段及可能包含的致病基因。染色体核型分析仍是单纯性淋巴水囊瘤胎儿查找病因的重要方式。

  • 标签: 淋巴水囊瘤 产前诊断 染色体核型分析 微阵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 , PVNS)关节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 2008年 06月~ 2018年 10月我院收治的 23例膝关节 PVN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 10例)采用传统切开治疗方法,研究组( 13例)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方法。结果 术前、术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手术相关指标以及 SAS评分、 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 PVNS实施关节镜手术的治疗效果显著,且可明显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关节镜手术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地屈孕酮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先兆流产保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异同。方法:选择82例患者,其中地屈孕酮组口服地屈孕酮10mg/次,Bid,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组肌注HCG2000IU/d,均持续用药至胎龄10周以上,比较两组治疗成功率以及治疗时间和新生儿体重。结果:两组治疗时间和新生儿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屈孕酮组早产率低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组(P〈0.05),两组妊娠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屈孕酮片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先兆流产治疗周期相似,对胎儿体重无明显影响,且地屈孕酮治疗后能有效减少早产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地屈孕酮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先兆流产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异位妊娠患者诊断中应用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孕酮的具体效果,从而探究并总结出更为有效的诊断方案。方法:研究过程中选取异位妊娠患者500例作为观察组样本,对样本的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孕酮情况进行检验分析,与此同时,对比500例正常妊娠者(对照组)的数据。结果:异位妊娠患者的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孕酮数值低于正常妊娠患者,因此对两项数据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孕酮可以作为诊断异位妊娠的指标。在异位妊娠患者中,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孕酮的水平较低,与正常妊娠患者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因此,这两个指标可以作为有效的诊断方案之一,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异位妊娠。

  • 标签: 异位妊娠 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孕酮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1例MYO5B基因突变的新生儿微绒毛包涵体病(MVID)的临床表现和诊疗过程,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1例临床表现为难治性腹泻的新生儿,疑似MVID,通过基因测序及肠道的病理活检,最终确诊为MVID。复习相关文献,探讨MVID的诊断思路和治疗新进展。结果本例患儿于生后第3天开始出现腹泻,量多,并伴有难以纠正的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肠外营养后大便次数减少,但重新建立肠内喂养后,大便量明显增多。肠镜提示浅表性胃炎、小肠绒毛短,肠黏膜病理活检提示肠黏膜慢性炎症性改变,多数腺体上皮细胞去黏液分化。结合患儿基因检测结果为MYO5B基因突变,MVID诊断明确。结论难治性腹泻的患儿,需要尽早完善病理活检及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

  • 标签: 新生儿 腹泻 酸中毒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1例MYO5B基因突变的新生儿微绒毛包涵体病(MVID)的临床表现和诊疗过程,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1例临床表现为难治性腹泻的新生儿,疑似MVID,通过基因测序及肠道的病理活检,最终确诊为MVID。复习相关文献,探讨MVID的诊断思路和治疗新进展。结果本例患儿于生后第3天开始出现腹泻,量多,并伴有难以纠正的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肠外营养后大便次数减少,但重新建立肠内喂养后,大便量明显增多。肠镜提示浅表性胃炎、小肠绒毛短,肠黏膜病理活检提示肠黏膜慢性炎症性改变,多数腺体上皮细胞去黏液分化。结合患儿基因检测结果为MYO5B基因突变,MVID诊断明确。结论难治性腹泻的患儿,需要尽早完善病理活检及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

  • 标签: 新生儿 腹泻 酸中毒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克罗米芬、绒毛膜促性腺激联合治疗不孕不育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42例不孕不育症患者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为依据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71例,实施单纯克罗米芬治疗,观察组71例,采用阿司匹林、克罗米芬、绒毛膜促性腺激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4.4%、77.5%,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比较宫颈评分及子宫内膜厚度对比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所改善,但治疗后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不孕不育症患者阿司匹林、克罗米芬、绒毛膜促性腺激联合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互安装子宫内膜厚度及宫颈评分,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阿司匹林 克罗米芬 绒毛膜促性腺激 不孕不育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配合黄体酮防治胚胎停育的效果。方法抽取至我院就诊的存在胚胎停育史且血孕酮偏低的孕妇3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5.5.20-2017.5.20),其中对常规组单纯采用黄体酮治疗,对实验组采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黄体酮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与常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和80.00%,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比较两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配合黄体酮可有效降低与预防胚胎停育情况,改善母婴结局,值得采纳。

  • 标签: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黄体酮 胚胎停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对双绒毛膜三羊膜囊(dichorionic triamniotic,DCTA)三胎选择性减胎的安全性以及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期间在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产科因DCTA三胎要求RFA选择性减胎病例的患者资料,对手术经过、临床结局和并发症,以及其分娩胎盘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2例DCTA病例纳入本回顾性分析,RFA手术时孕周为(15.6±1.3)周,分娩孕周为(36.9±1.1)周(34+4~38+2周)。12例中8例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与未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的病例相比,两组从RFA手术到分娩的间隔差异以及分娩孕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分娩新生儿23例,6例(26%)小于胎龄儿。无论是独立绒毛膜单胎还是单绒毛膜双羊膜囊(monochorionic diamniotic, MCDA)保留胎,出生体质量的平均百分位数明显低于单胎妊娠胎儿体质量的第50百分位数(P<0.001)。1例DCTA中的MCDA保留胎RFA术后4 h死亡(8.3%),死前保留胎一度出现胎儿心动过速伴胎动消失,分娩后胎盘检查显示MCDA保留胎侧胎盘苍白而减灭胎侧胎盘瘀血。收集10例DCTA中MCDA保留胎存活的胎盘,9例可见保留胎胎盘循环通过双胎之间血管吻合支不同程度灌注了减灭胎部分胎盘小叶,1例无明显灌注减灭胎胎盘的病例MCDA保留胎体质量百分位数最低。结论RFA减胎对于DCTA三胎减胎安全有效,减胎后进行介入性产前诊断手术不影响RFA术后继续妊娠时间,术中监测MCDA保留胎心率和胎动异常与不良结局有关,胎盘检查有助于了解不良结局原因,保留胎生长潜能或许与双胎之间的血管吻合类型有关。

  • 标签: 三胎 射频消融术 胎盘 妊娠结局 双绒毛膜三羊膜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