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诊治小儿糖尿酮症酸中毒的最佳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糖尿酮症酸中毒患儿1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在诊断治疗后,病情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意识模糊4h恢复,昏迷6h意识恢复正常,血压下降者3h血压恢复正常,10h脱水纠正,18h酸中毒全部纠正。所有患儿在治疗后期病情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结论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是治疗小儿糖尿酮症酸中毒的有效措施。

  • 标签: 小儿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诊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1型糖尿(T1DM)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对胰岛β细胞的选择性破坏而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了1型糖尿的发生发展。通过家系连锁分析、候选基因关联研究以及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迄今为止已经定位了60余个T1DM的易感位点。本文回顾了T1DM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易感基因应用于T1DM的遗传风险预测进行了展望。

  • 标签: 1型糖尿病 易感基因
  • 简介:摘要糖尿足病症是目前糖尿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在临床中常常具有足部感染、坏死、溃疡等症状,这些并发症不仅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同时也会给患者的经济带来很大的负担。世界卫生组织在1999年对糖尿足做出相关的定义,为“糖尿合并不同程度的足部神经末梢病变而引起的足部感染、病变以及深部的组织坏死等症状”。先对糖尿足内科治疗与护理进展进行相应的论述。

  • 标签: 糖尿病,内科治疗,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糖尿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肥胖和超重人口数量飞速增加,我国糖尿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本课题运用线性回归方程探究体重指数、糖尿与年龄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妊娠与糖尿之间的相关关系。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了解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专业学生家长糖尿的流行及影响发病的危险因素,探讨针对中年群体的糖尿防治对策。方法对2004-2009级护理学专业学生家长进行糖尿流行学调查分析。结果糖尿患病率1.92%,且患病率随年龄上升而逐渐升高,50岁以上患病率明显增加(x2=17.09,P〈0.01);年龄、文化程度、糖尿家族史、是否锻炼、体质指数与糖尿发病相关。结论积极防控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可预防或延缓糖尿的发生发展。

  • 标签: 糖尿病 流行病学 患病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低频振幅(ALFF)、比率低频振幅(fALFF)和百分比振幅(PerAF)三种不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算法研究终末肾病患者自发性脑活动的变化,并分析自发性脑活动变化与临床变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及肾移植科3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肾病(ESRD)患者以及37名健康志愿者的资料。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了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扫描。分别计算各组受试者全脑ALFF、fALFF、PerAF值。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显著差异脑区自发性脑活动变化与临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ESRD患者右侧舌回、双侧楔前叶、左侧额下回、右侧中扣带回平均ALFF(mALFF)值减低[错误发现率(FDR)校正,均P<0.01];双侧楔前叶、双侧后扣带回皮质、右侧距状裂周围皮质、双侧顶下小叶/颞顶交界区(包括双侧角回、颞中回、左侧缘上回)及双侧额下回平均PerAF(mPerAF)值减低(FDR校正,均P<0.01);两组间平均fALFF(mfALF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ESRD患者右侧角回(r=-0.509, P=0.003)、左侧缘上回(r=-0.405, P=0.024)mPerAF值与血清钾离子浓度呈负相关。双侧楔前叶mALFF值(r=0.058, P=0.004)、左侧角回mPerAF值(r=0.415, P=0.020)与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结论ESRD患者存在多个脑区自发性脑活动降低,主要位于默认模式网络(DMN)区域,可能是其脑损伤潜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控制血钾及血红蛋白水平对预防ESRD患者脑损伤的进展至关重要。

  • 标签: 肾功能衰竭,慢性 磁共振成像 认知障碍 血液透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脊髓电刺激(SCS)在糖尿足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4例行SCS治疗糖尿足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植入式脉冲发生器(IPG)固定于患者腹部或臀部皮肤脂肪层下。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SF-36生活质量评分、经皮氧分压(TcPO2)和双下肢皮肤温度改变,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4例糖尿足患者在IPG电极置入后1 d、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由治疗前的(7.5±1.2)分降至(2.6±0.8)、(2.0±0.7)、(1.6±0.6)、(1.0±0.9)、(0.9±0.9)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治疗后12个月时患者的SF-36生活质量评分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的TcPO2分别为(23±5)、(38±6)mmHg(1 mmHg=0.133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下肢体表温度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均P<0.05);所有患者均未观察到严重并发症。结论脊髓电刺激可缓解糖尿足患者的疼痛,也可改善下肢的微循环和血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并发症少见。

  • 标签: 糖尿病足 脊髓电刺激 经皮氧分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血糖波动与慢性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102例2型糖尿患者进行血糖监测,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心血管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的关系。

  • 标签: 血糖波动 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