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对2000-2012粮食产量数据耕地面积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基础上,引入敏感度分析模型,对2000以来云南粮食生产耕地变化动态关系进行定量评估,从而揭示粮食产量对耕地变化敏感性特征。研究表明,2000-2003粮食产量对耕地变化敏感程度小于0,不敏感状态;2004-2005粮食产量对耕地变化敏感程度0.11,低度敏感状态;2006-2012粮食产量对耕地变化敏感程度迅速增大到35.68,高度敏感状态,说明2006以来粮食产量对耕地变化敏感度很高,耕地面积较小变动会造成粮食产量较大波动。因此,严格区域耕地保护,实行耕地“补占平衡”政策对于保证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粮食安全 耕地资源 敏感度分析模型 云南省
  • 简介:以黄土高原较早实施退耕还林宁夏西吉县,选择1990和20052TM遥感图像,对西吉县1990-2005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从土地利用结构及空间景观特征进行分析,得到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 标签: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特征 转移矩阵 TM影像
  • 简介:土壤侵蚀过程复杂,很难直接应用土壤侵蚀预报方程进行定量计算。作为一种新机器学习算法,支持向量机样本有限情况下,采用结构风险最小化准则,把学习问题转化为一个二次规划问题,从而得到唯一全局最优解。首次尝试将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技术用于土壤侵蚀预测,并与BP神经网络方法进行了对比,取得了较好预测精度。

  • 标签: 支持向量机(SVM) 土壤侵蚀预测 回归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阐述了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必要,以江西省进贤县介绍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概况,探讨了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做法经验,分析了工程实施后产生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针对坡耕地治理中存在问题提出建议,以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坡耕地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进贤县
  • 简介:稀土废矿区土壤中残留了大量NH4^+离子,这是一批宝贵氮素资源。根据土废矿区土壤深入分析,采用在废矿区种植桉树、香根草、鸭拓草、宽叶雀稗等植物方法,取得极显著快速绿化治理效果,稀土废矿区治理找到了一个投资省、见效快、效果好新模式。

  • 标签: 水土流失区 稀土矿废矿区 治理方法
  • 简介:土壤-植被-大气传输(SVAT)模型对于研究大气水、植物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植物耗水过程生态需水规律、生态系统局地气候反馈机制、土壤水分植被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具有十分重要作用。SVAT模型经过“水桶”模型、生物物理学模型以及生物化学模型3个阶段约半个世纪发展,已由最初单层模型发展到双层模型、多层模型,取得了很大进展。该文总结了SVAT模型主要水热过程参数化方案,模型应用研究、比较以及参数化方案改进,并提出下垫面不均匀、模型简化、模型全面、模型验证和比较等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问题。

  • 标签: SVAT模型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 陆面过程参数化 陆气耦合传输
  • 简介:农田非点源污染最普遍非点源污染类型之一,直接威胁北京市密云水库水质状况;施用化肥农田非点源污染物主要来源。以北京市山区农田化肥施用现状基础,紧邻密云水库布设径流试验小区,种植当地主要作物——夏玉米,设置常规(施肥)和对照(不施肥)2种处理,分析天然降雨条件下,施肥对农田地表氮和磷流失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显著提高地表径流中氨态氮浓度,但对径流硝态氮、总氮、可溶磷和总磷影响有限;附着于泥沙上颗粒态磷质量分数因施肥显著增加,但颗粒态氮质量分数仅在底肥施用后首次产流中,表现出较大差异;泥沙地表径流中氮和磷流失主要载体,试验期间常规和对照小区,氮随泥沙流失负荷分别占氮流失总量58.6%和53.6%,磷随泥沙流失负荷占比分别为97.2%和96.5%。研究结果可为密云水库流域农业生产管理和非点源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 标签: 施肥 农田 地表径流 天然降雨
  • 简介:土壤水分作为干旱监测重要指标,一直干旱遥感监测研究重要内容。研究利用MODIS数据EVI、红波段反射率、近红外波段反射率数据构建了基于Nir-Red反特率光谱特征空间EPDI模型进行土壤水分反演。利用野外同步测量数据对PDI、MPDI、EPDI三种干旱指数模型获取拉萨河流域土壤水分进行了验证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EPDI能够更准确地反演土壤水分,样本点相对误差仅为0.1040,线性相关系数0.9181,反演精度相比PDI、MPDI(0.1646、0.1472)分别提高了36.83%和29.35%,利用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大尺度干旱动态监测提供了新途径。并且相比MPDI,EPDI模型参数更容易获取,模型构建受人为因素影响小,从而为模型大范围推广提供了可能,具有很好应用意义。

  • 标签: 土壤水分 干旱检测 NIR-RED光谱特征空间
  • 简介:由于南方多山,以往遥感调查采用植被覆盖度计算方法受山体阴影等地物干扰影响较大,为了减少干扰,本文用复合植被指数(VBSI)替换了传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利用能降低山体阴影等地物干扰影响特点,使用卫星影像对永定县水土流失进行遥感调查,总结出更适合山地丘陵地区遥感调查方法

  • 标签: 遥感调查 植被覆盖度 VBSI 山体阴影
  • 简介:利用成本收益法计算辽东地区5个主要树种1个轮伐期内各林龄价值,以及辽东地区公益林价值和单位面积价值,并以此为依据,得出辽东地区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结果表明:辽东地区公益林价值1146.2752亿元,折合成单位面积公益林价值9.314万元/hm^2;辽东地区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合理标准158.85元/(hm^2·a)。研究结果可为辽东地区森林资源评估及其生态效益补偿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公益林 经济评价 补偿 辽东地区
  • 简介:利用极点排序法对宁夏盐池县四儿滩湿地交错带边界进行确定,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植物生物多样.结果表明:1)沿湿生带-交错带-旱生带生境梯度,交错带划分结果北样线交错带样方为N8~N13,南样线S15~S24,东样线E13~E22,西样线W23~W30.2)4条样线多样指数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交错带>旱生带>湿生带,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旱生带>交错带>湿生带,优势集中性指数均表现为湿生带>交错带>旱生带.3)受人为干扰和地形差异影响,不同方向植物群落差异较大,北样线和东样线丰富度指数、多样指数、均匀指数较高,优势集中性指数较低.

  • 标签: 极点排序 生物多样性 湿地 交错带
  • 简介:探索沂蒙山林区不同植被对土壤分形结构及入渗性能改良作用机制,运用土壤分形学和水文学原理方法,研究沂蒙山林区7种植物群落下土壤颗粒组成和入渗过程。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具有显著改善土壤颗粒结构和入渗性能作用,改善程度针阔叶(赤松+麻栎)混交林依次高于阔叶林(刺槐纯林、麻栎纯林)和针叶林(赤松纯林);2研究区土壤颗粒组成具有石质山地典型粗骨土结构特征,分形维数土壤入渗速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3)植物群落改良土壤分形结构和入渗性能分形学机制,通过增加土壤粉粒黏粒等细粒物质含量而提高土壤分形维数,进而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孔隙结构,提高土壤质地均匀程度和入渗能力研究成果可为沂蒙山区水土保持植被类型合理选择配置提供参考。

  • 标签: 森林水文 土壤结构 分形维数 入渗速率 沂蒙山区
  • 简介:我国水土流失影响分析损失分类基础上,构建系列评估模型方法,对1990和2000水土流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进行分类分区评估。结果表明:水土流失对我国国民经济影响显著,尤其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西南和西北地区;2000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均较1990有所降低,但经济损失却增加了34.8%。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 标签: 水土流失 经济影响 损失评估 中国
  • 简介:降水半干旱、干旱区域生态系统函数和进程主要驱动程序。如此水有限生态系统,搏动了水输入直接通过弄干一系列土壤和重新弄湿周期控制地下过程。土壤CO2流出上调查水分散增加效果,一个人工降水事件(3公里)亩被用于一个荒芜灌木生态系统我们中国Ordos高原沙土地。土壤呼吸率在在这块地里增加水以后立即增加了2.84.1次,然后它在48h以内回到了背景水平。实验期间,土壤CO2生产2047.0和7383.0mgm之间?2灌木陆地,土壤呼吸回答显示出空间变化,有interplant空格灌木下面的更强壮脉搏效果。土壤呼吸回答空间变化仔细土壤底层可获得异质被联系。除了降水,玷污器官碳和全部氮水池也荒芜生态系统作为土壤CO2损失决定因素被识别。

  • 标签: 土壤CO2 二氧化碳排放 鄂尔多斯高原 降水 中国 内蒙古
  • 简介: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方法研究1985-2005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以及相应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1)1985-2005,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草地和农地,占土地利用方式75%以上,但农地面积总体减少,林地面积在不断增加;2)聚落最活跃土地利用类型,聚落和湿地+水体呈扩张发展趋势;3)土地利用变化引起区域生态环境效应,20间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上涨约0.01%,其中森林增加最多,约为0.09%,农地生态服务价值下降最多,约为-0.02%,而生态服务功能中,除了农地和荒漠相关废物处理和食物生产服务功能下降外,其他生态服务功能均表现为增加;4)根据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确定该地区生态补偿标准约为4亿2732万元。

  • 标签: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补偿机制 黄土高原
  • 简介:通过原位进行控制、低氮和高氮(0,60,240kg/(hm^2·a))3个氮添加处理,采用挖壕沟法区分自养呼吸,研究板栗林土壤不同组分呼吸对氮添加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氮添加处理对土壤温度和湿度影响均不显著(P>0.05);2控制处理样地中,土壤呼吸、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速率分别为(3.47±0.09)、(2.26±0.10)和(1.21±0.16)μmol/(m^2·s),土壤不同组分呼吸对氮添加处理有不同响应,低氮添加显著促进了土壤呼吸及不同组分呼吸(P<0.05),高氮添加则显著抑制了土壤呼吸及异养呼吸(P<0.01),而对自养呼吸无显著影响(P>0.05);3)控制处理样地中,土壤呼吸、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Q10值分别为2.44、1.93和4.10,氮添加处理可显著降低自养呼吸Q10值(P<0.05),而对土壤呼吸和异养呼吸无显著影响(P>0.05).

  • 标签: 板栗林 氮添加 土壤呼吸 土壤不同组分呼吸 Q10值
  • 简介:黄土高原树木生长经常遭受水分不足制约,导致形成大面积"小老树"。选取"小老树"形成面积最大小叶杨研究对象,利用热扩散探针技术研究不同树龄(31~34生和49~54生)小叶杨生长季内树干液流动态变化及环境因子(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和土壤含水量关系,揭示不同树龄小叶杨水分利用策略差异,黄土高原"小老树"形成机制阐明及其改造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31~34生小叶杨一日中液流出现峰值时间较早,而49~54生小叶杨维持液流峰值时间较长。2)旱季31~34生小叶杨液流密度低于49~54生小叶杨,且超过最大值后液流密度出现下降现象,随着雨季土壤含水量增加液流密度会显著增加;49~54生小叶杨雨季液流密度低于31~34生小叶杨,液流密度随环境条件达到饱和后就不再发生变化,液流对土壤含水量变化反应不敏感。3)2个树龄小叶杨整株耗水量差异不大,但31~34生小叶杨单位面积耗水量显著大于49~54生小叶杨。表明低龄小叶杨液流对环境变化敏感性较大,而高龄小叶杨水分利用趋于保守化,对干旱表现出更强适应

  • 标签: 小叶杨 树龄 树干液流 水分利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