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胃弥漫B细胞淋巴瘤(primarygastric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PG-DLBCL)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PG-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估算患者的生存时间,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56例PG-DLBCL患者的1年、2年、3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73.2%,71.3%,68.8%,平均无事件生存时间(event-freesurvival,EFS)为69个月;1年、2年、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1.8%,73.3%,70.5%,平均总生存时间(overallsurvival,OS)为72个月。化疗联合放疗组的平均EFS比单纯化疗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不同的Musshoff分期、LDH水平、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prognosticindex,IPI)评分、β2微球蛋白值、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CooperativeOn-cologyGroup,ECOG)体能状态(performancestatus,PS)评分、有无巨块对EFS及OS均有明确的影响(P<0.05)。影响EFS及OS的独立预后因素为LDH水平及ECOG评分。结论对PG-DLBCL患者推荐采取以化疗为主的非手术治疗,LDH升高及PS评分高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 标签: 淋巴瘤 胃肿瘤 预后因素 治疗
  • 简介:图像引导的组织间持续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是经典放射治疗在现代跨学科的发展。该技术在给予靶区高剂量的同时,能有效地降低或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在头颈恶性肿瘤中,尤其是口底、面部、鼻旁窦、鼻咽、口咽部的肿瘤中应用广泛;复发的头颈部肿瘤及不能完全切除的肿瘤也是其适应证。依据治疗的目的不同,图像引导的组织间持续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可分为:根治性治疗、辅助性治疗、围手术期补充治疗及姑息治疗。

  • 标签: 持续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 头颈部恶性肿瘤 应用 优势
  • 简介:目的观察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8例CD20阳性的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采用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化疗,对照组单用CHOP方案化疗。全部患者完成6个周期化疗后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7%(22/24)和66.7%(16/24),1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95.8%和74.7%,3年OS分别为83.3%和50.O%,1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82.6%和57.3%,3年PFS分别为62.8%和37.2%,以上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和输液相关不良反应。除畏寒、发热外,其余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疗效较好,未增加化疗毒性,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淋巴肿瘤 美罗华 CHOP 疗效
  • 简介:及巨大垂体腺瘤经蝶人路切除术后临床上早期进行疗效评估往往存在困难,尤其是无分泌功能性垂体腺瘤。本文分析比较大和巨大垂体腺瘤经蝶手术后不同时期核磁共振(MRI)检查的影像学特点,探讨MRI对手术疗效评估的最佳时机。方法:追踪、随访直径≥2cm垂体腺瘤72例,其中PRL瘤37例,无功能性腺瘤25例,GH腺瘤2例,ACTH腺瘤2例,多分泌激素腺瘤6例。分别予术后早期(术后1~2周)、3个月、半年行MRI检查,其中45例MRI随访1年以上,进行动态观察比较。结果:72例术后早期MRI复查确定瘤影完全消失34例(47.2%);11例术后早期MRI检查报告残留,半年后复查3例消失,8例残留;27例(37.5%)术后早期MRI不能明确判定疗效,半年后复查完全切除22例,5例残留。45例术后随访1年,其MRI表现与术后半年的表现相似。结论:术后半年的MRI能较好的判断手术效果,有利于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

  • 标签: 垂体腺瘤 显微外科于术 MRI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锚钉治疗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结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30例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结节骨折患者,按照值班日,由我科两个创伤骨科治疗组分别收治患者,依照手术方案将两组随机定义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肩关节复位后,复查CT提示结节骨折块移位>5mm。观察组使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锚钉复位固定肱骨结节和修复肩袖;对照组仅使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肱骨结节。术后随访评估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均获12~18个月随访,两组肱骨结节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两组术后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Constant-Murley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200);且术后观察组Constant-Murle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根据功能评级,观察组术后优良率达86.67%,而对照组优良率仅为66.67%。观察组术后未发生明显并发症,而对照组有5例出现肱骨结节骨折块移位,2例出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锚钉治疗老年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结节骨折固定更加牢固,并发症更少,临床疗效好。

  • 标签: 肩脱位 肩骨折 骨折固定术
  • 简介: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对弥漫型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的疗效,观察影响化疗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组选择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收入的DLBCL患者17例,患者给予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观察化疗后疗效及淋巴结亚群改变情况,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PS评分、AnnArbor分期、结外浸润情况、LDH水平、体力状态(PS)评分、B症状、血红蛋白及T细胞浸润等相关情况,观察其对化疗的相关影响。结果本组所有17例患者完成治疗,治疗后疗效评估显示CR7例,PR6例,SD3例,PD1例,治疗有效率为76.4%(13/17)。影响化疗疗效相关因素分析中显示,血清LDH水平、PS评分、AnnArbor分期为影响患者化疗疗效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对弥漫型B细胞淋巴瘤疗效显著,其中Ps评分低、AnnArbor分期低、血清LDH水平正常的患者化疗疗效相对较好。

  • 标签: 利妥昔单抗 CHOP 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
  • 简介:目的探讨调强放射治疗对不宜手术且其他局部治疗无效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生存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无远处转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调强放射治疗,观察其近期疗效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74例患者中,完全缓解3例(4.05%),部分缓解23例(31.08%),疾病稳定38例(51.35%),疾病进展10例(13.51%),客观缓解率为35.14%(26/74),疾病控制率为86.49%(64/74)。74例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78个月(95%CI:5.21~8.23),中位总生存期(OS)为11.51个月(95%CI:9.83~13.20)。多元逐步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客观缓解率是原发性肝癌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0.05),肿瘤体积比、客观缓解率及肿瘤直径是原发性肝癌患者O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0.05)。结论调强放射治疗对于不宜手术且其他局部治疗无效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且客观缓解率、肿瘤直径及肿瘤体积比均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调强放射治疗 原发性大肝癌患者 临床疗效 预后生存
  • 简介:目的研究Skp2和p27^kip1蛋白在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探讨二者在DL—BC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6例DLBCL石蜡样本中skp2、p27^kip1的蛋白表达,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其与DLBCL临床特征之问的关系。结果DLBCL中skp2阳性表达率为60.4%,显著高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中的25.0%(P〈0.05);而DLBCL中p27^kip1阳性表达率为26.0%,显著低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中的65.0%(P〈0.05)。DLBCL中Skp2的阳性表达与AnnArbor分期、结外病灶数、B症状、LDH水平有显著相关性(P〈0.05),与年龄、性别、Ps评分无关(P〉0.05)。其中Ⅲ~Ⅳ期、结外病灶数i〉2组Skp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2.4%和80.0%,显著高于Ⅰ~Ⅱ期、结外病灶数〈2组的48.4%和55.3%(P〈0.05);有B症状、LDH水平升高组skp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1.6%和69.0%,显著高于无B症状、LDH水平正常组的46.6%和36.0%(P〈0.05)。DLBCL中p27^kip1的阳性表达与AnnArbor分期、B症状、LDH水平有显著相关性(P〈0.05),与年龄、性别、结外病灶数、Ps评分无关(P〉0.05)。其中Ⅲ~Ⅳ期、有B症状、LDH水平升高组p27^kip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8%、10.5%、18.3%,显著低于Ⅰ~Ⅱ期、无B症状、LDH水平正常组的33.9%、36.2%、48.0%(P〈0.05)。DLBCL中skp2与p27^kip1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Skp2和p27^kip1在DLBCL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Skp2和p27^kip1可作为判断DLBCL预后有价值的指标,skp2和p27^kip1在DLBCL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着独立的作用。

  • 标签: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SKP2 P27KIP1
  • 简介:目的报告粗隆爪钢板结合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治疗陈旧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2年,治疗失败的12例(12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结合爪钢板重建粗隆骨不连的临床疗效。10例(10髋)随访24-81个月,平均42.7个月。关节置换术时的患者平均年龄为62.3(41-80)岁。临床疗效以Harris评分、X线片进行评价。结果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87.3(75-94)分,与术前平均17.4(6-3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3例存在粗隆部位疼痛,4例残留患肢跛行。9例粗隆骨不连均获得骨性愈合,1例为纤维愈合。未见钢板移位和钢缆断裂。并发症包括脱位1例和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1例。12例均无需翻修。结论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初期治疗失败病例采用THA结合爪钢板重建粗隆骨不连中期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股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 简介:目的评价和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微波凝固治疗(PMCT)与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4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TACE联合PMCT治疗,20例接受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后2个月、3个月分别行动态增强CT复查。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毒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综合治疗后3个月,TACE联合PMCT组的有效率为82.61%,明显高于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组的有效率55.00%(P〈0.05)。两组的临床总控制率分别为93.47%、85.00%(P〉0.05)。两组发生的毒副反应无明显差异,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TACE联合PMCT及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均为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两组毒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当,前者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肝肿瘤 化学栓塞 微波消融 125I放射性粒子 疗效
  • 简介:目的对比经三角肌小切口双排缝合锚钉与肱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肱骨结节撕脱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1例肱骨结节撕脱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双排锚钉组(23例),肱骨近端解剖钢板组(28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肩关节活动度、术后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shoulderandelbowsurgeons,ASES)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均骨性愈合。两组在年龄、性别、受伤机制、受伤至手术时间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2,P=0.964,P=0.795,P=0.127)。双排锚钉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解剖钢板组(50.7±20.6)ml,(100.9±30.1)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两组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8);术后双排锚钉组的肩关节活动度(外展P=0.006,前屈P=0.002,外旋P=0.485,内旋P=0.624)、VAS评分(P=0.000)、Constant评分(P=0.002)及ASES评分(P=0.003)高于解剖钢板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经三角肌小切口双排锚钉治疗肱骨结节撕脱性骨折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良好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肩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折切开复位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