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分级护理管理对脑梗死患者睡眠质量、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9月-2017年8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研究组实施分级护理管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护理后睡眠质量以运动功能、神经功能以及肢体功能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总睡眠时间显著增加,入睡延长以及睡眠困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FMA以及6min步行距离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级护理管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其康复,值得在临床进行大力的推广。

  • 标签: 分级护理管理 脑梗死 睡眠障碍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细节管理在腔镜手术护理配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本院124例腔镜手术患者,分别设置对照组62例,细节管理组62例,对照组单纯给予常规护理管理,细节管理组实施细节护理管理。结果细节管理组器械漏缺、器械不适用以及器械遗失发生率依次为1.6%、1.6%、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9%、14.5%、9.7%(P<0.05);细节管理组总护理满意度为9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结论细节管理能够减少腔镜手术器械漏缺、器械不适用以及器械遗失的现象,提高护理配合质量,可明显改善患者护理满意度,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细节管理 腔镜手术 护理配合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急诊护理过程中采取风险管理对于提高护理质量以及降低护理风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224例急诊患者以及18名护理人员进行随机分组研究,按照所采取的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风险管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组患者分别为112例。风险管理组采取风险管理的方式进行护理,常规护理组采取常规管理的方式进行护理,观察并对比风险管理组和常规护理组的护理质量、护理风险发生率以及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结果风险管理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基础护理、病历书写、应急措施以及各项风险评估的评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风险管理组护理人员发生护理差错、护理缺失以及护理投诉等风险的发生几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风险管理组换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108例(96.43%)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90例(80.36%),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诊护理的过程中通过采取风险管理的方式,不仅能够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同时,还能够提高护理服务的整体质量,更加利于患者所广泛接受。

  • 标签: 风险管理 急诊护理质量 护理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强化免疫检验质量管理提高免疫检验准确性的价值和作用。方法分别抽取强化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实施前后的90例患者血清样本,实施前均为传统的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归为对照组;实施后接受强化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归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检验样本的平均变异指数,对比两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结果结果显示胰岛素、胰岛素抗体、甲状腺功能检测、甲胎蛋白这些样本平均变异指数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针对各个项目的检验准确性,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是在统计学上不存在差异(P>0.05)。结论检验科实施强化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可有效降低样本变异指数,促进免疫检验准确性提升,意义重大。

  • 标签: 免疫检验质量 强化免疫检验质量管理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医院信息化管理在医疗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法和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实施医院信息化管理前后的医疗质量控制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施信息化管理之后,医院的医疗信息质量控制缺陷大幅度降低,实施前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实施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快速提升医院的医疗质量控制效果,而且能够促进医院综合管理水平的快速提升,是医院提升医疗质量和综合实力,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 标签: 医院 信息化管理 医疗质量控制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站ELISA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管理策略。方法我站从2017年5月始,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优化ELISA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管理,随机选取2017年3月-4月期间(常规质量控制管理2017年7月-8月期间(优化质量控制管理)各4000份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对比两段时期内的标本检验合格情况。结果与2017年3月-4月对比,2017年7月-8月期间标本采集不合格率、工作人员差错率、标本检测不合格率、结果异常率均显著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化血站ELISA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检测合格率准确性。

  • 标签: 血站 ELISA检测 实验室 检测过程 质量控制 管理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应用在医院卫生管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11月到2015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82名临床医技科室的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2014年11月到2015年5月期间实施常规的管理模式,2015年6月到2015年12月成立卫生管理小组,对实施前后的指标进行评估。结果实施后的执行率(87.65%)显著优于高于实施前(45.57%),实施后的手卫生知晓率(91.46%)洗手正确率(93.90%)显著高于实施前(43.90%,51.22%),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卫生管理中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能够有效增加医务人员正确卫生执行率,值得临床应用研讨。

  •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 医院 卫生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究护理安全管理对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有针对性的选择在2015年1月到2018年1月这个时间范围内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有100例患者,针对所有患者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两个组别,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各有50例患者。针对对照组患者所进行的是常规的透析护理方法,而针对观察组患者所进行的是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进行相对应的护理安全管理,针对两个组别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导管感染几率以及透析出血发生几率等一系列相关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对比。结果通过相关的研究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要比对照组患者有十分明显的提高,而导管感染发生几率以及透析中出血发生几率均都要比对照组患者有十分明显的降低,两者的比较差异十分显著,具备相应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切实有效的应用护理安全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提升血液透析室的护理质量,这种方法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深入应用和大力推广。

  • 标签: 护理安全管理 血液透析室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腹腔镜开放性肝总管空肠吻合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儿行开放性肝总管空肠吻合术,观察组患儿行腹腔镜肝总管空肠吻合术,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平均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观察组患儿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肝空肠吻合术具有缩短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肛门首次排气时间的作用,同时降低了术中出血量,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腹腔镜 开放性肝总管空肠吻合术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 简介:摘要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促使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趋于标准化以及制度化,帮助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效能以及护理质量,增强专业发展的活力,应加以推广并应用。

  • 标签: 手术室 质控小组 护理管理
  • 简介:为防止气管插管气管导管阻塞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笔者回顾性分析2008-11—2009—11我院呼吸科收治的58例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资料。对在气管插管期间易出现的导管阻塞的现象分析如下。

  • 标签: 插管法 气管内/护理 导管 留置/副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分析动脉穿刺置在超声引导下的临床麻醉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本院需要进行动脉穿刺置的9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传统触摸法实行手桡动脉穿刺置)以及研究组(超声引导下动脉穿刺置),平均每组患者4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置成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观察组患者的置成功率97.91%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置成功率8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对两组患者进行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主要不良事件为血管痉挛以及血肿,对照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33.33%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10.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采取采取超声引导下动脉穿刺置能够有效的提高置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临床麻醉上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动脉穿刺置管 超声引导 临床麻醉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肿瘤患者PICC置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间138例肿瘤患者PICC置换的临床资料,分析和统计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预防措施等。结果138例肿瘤患者PICC置换,随访中发现4例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90%;经药物干预、护理干预处理后,3例患者保留PICC置后缓解,1例将PICC置拔除并放置滤网,经溶栓治疗、护理干预后好转。结论肿瘤疾病、高D-二聚体、化疗、置类型是肿瘤患者PICC置发生静脉血栓的重要相关因素,针对性药物处理、护理干预,有助于预防或缓解静脉血栓形成,值得临床选择。

  • 标签: 肿瘤患者 PICC置管 血栓形成 相关因素 预防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骶阻滞麻醉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效果。方法根据数字表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0月90例小儿短小手术患儿分组。对照组用七氟醚麻醉,观察组采用七氟醚复合骶阻滞麻醉。比较两组小儿短小手术麻醉效果;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干预前后患儿平均动脉压、平均心率和平均脉搏血氧饱和度水平。麻醉苏醒平均时间、PACU停留时间、七氟醚的平均用量。结果观察组小儿短小手术麻醉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平均动脉压、平均心率和平均脉搏血氧饱和度水平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平均动脉压、平均心率和平均脉搏血氧饱和度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苏醒平均时间、PACU停留时间、七氟醚的平均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骶阻滞麻醉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提升麻醉效果,缩短麻醉苏醒平均时间、PACU停留时间,减少七氟醚的平均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可维持术中患儿生命体征稳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适合在小儿短小手术中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骶管阻滞麻醉 小儿短小手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究PICC置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04月~2017年04月期间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60例PICC置后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VAS评分、VDS评分对照组患者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6.67%)对照组患者(80.00%)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对PICC置后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积极有效护理干预的效果较好。

  • 标签: PICC置管 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PICC置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接受PICC置术患者资料100例,根据随机法对所选100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湿热敷,研究组患者提高健康教育、局部湿热敷、完善术前准备工作,比较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计算。结果研究组患者产生静脉炎的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临床中针对接受PICC置术治疗患者,在护理工作中提高健康教育、完善术前准备工作、湿热敷可以显著预防静脉炎的出现,应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给予大力的推广应用。

  • 标签: PICC置管术 机械性静脉炎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各种深静脉置感染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580例深静脉置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从年龄、体质、置环境、置部位、留置深度、留置时间、维护、临床观察等方面进行监测分析。结果?580例深静脉置患者,发生感染者35例,感染率为4.66%,CVC(中心静脉置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感染率为4.83%,PICC(经外周中心静脉置)感染率为1.21%;急诊置感染率为3.96%,择期置感染率为2.07%;恶性肿瘤患者置感染率为5.52%,其他患者置感染率为0.51%;病室内置感染率为4.67%,穿刺室内置感染率为1.37%.结论各种深静脉置感染的发生部位、置时期、机体免疫功能、无菌操作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各种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控制医院感染。

  • 标签: 深静脉置管 感染 原因分析 干预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对间歇口胃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运用情况以及疗效进行研究分析,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于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1日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鼻饲管管饲护理法,干预组患者采取间歇口胃管管饲护理法,对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情况、插管成功率以及患者的依从性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干预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情况、插管成功率以及患者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工作中,对患者采取间歇性口胃管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具有较强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间歇口胃管 脑卒中 吞咽障碍 临床运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置中运用心电图定位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行PICC置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置,而观察组则运用心电图定位技术,对比分析两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一次性到位率高,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导管外露长度、所需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较少,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同时,两组的患者满意度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将心电图定位技术运用在PICC置中可以提高一次性到位率。

  • 标签: PICC置管 心电图定位技术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