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与影响。方法选取6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参与研究,选取时间在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将所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前者采用常规护理,后者采用急救护理,观察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两组护理总有效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施以急救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升患者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生存率,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救护理 常规护理 护理对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方法在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取4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治疗,治疗时间为8-15天。结果本次研究的40例患者中,没有患者发生并发症,患者出院3个月以后对患者进行随访,21例患者的左心射血分数超过50%,19例患者的左心射血分数在45%左右,没有患者发生再次梗死的情况,生活可以自理。一年后对患者进行随访,40例患者全部健在。结论对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治疗优势,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老年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康复 可行性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及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经桡动脉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效果,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患急性心肌梗死的3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桡动脉急诊PCI治疗,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35例患者经桡动脉急诊PCI治疗后,治疗成功34例,成功率为(97.14%),手术平均时间(38.75±12.49)min,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5.07±1.25)d。治疗后共有1例患者出现桡动脉痉挛、1例患者出现桡动脉闭塞、1例患者出现前臂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为7.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经桡动脉急诊PCI治疗疗效显著,具有疼痛轻、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桡动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临床疗效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社区医护人员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知识的掌握情况。方法对113名医务人员采用了问卷调查及授课方法。结果了解培训前、后掌握正常心电图、AMI心电图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结论经过培训后相关知识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 标签: 社区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 培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关于男性早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08年3月-2012年7月间确诊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研究发现,男性早发急性心肌梗死与患者饮酒、吸烟等因素呈正相关,同时对于有家族史以及高TG血症患者的患病几率相对较高,和男性非早发急性心肌梗死组以及女性早发急性心肌梗死组相比,差异较为显著(P<0.01)。但是糖尿病患者以及高血糖患者发生早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几率较其它两组患者低。而三组患者的低HDL-C、高TC比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导致男性出现早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很多,包括大量饮酒、大量吸烟、高TG血症以及早发冠心病阳性家族史等等。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男性 早发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过程的护理观察,总结溶栓期间的护理经验。结果通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22例患者中有22例冠状动脉再通,冠状动脉再通率达到88%。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简单易行,效果明显。同时,积极有效的护理是成功的必备条件,也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一项重要工作,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瑞替普酶溶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常规及生化特征,并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对我院于2010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8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与80例中青年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常规和生化指标进行对比,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统计分析,老年患者RBC计数要明显低于中青年患者计数(P<0.05),老年患者的患者贫血比例要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比例(P<0.01)。结论通过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常规及生化特征,这些现象表明年龄是一个影响因素,需要关注老年人的健康。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老年患者 血常规 生化指标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方法包括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以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静脉溶栓治疗操作简便、经济有效,能够促使缺血心肌及时再灌注。近年来新型溶栓药物的应用降低了AMI患者的病死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危险因素 溶栓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轻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特征和冠脉造影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02例年龄<40岁的AMI患者临床特征及冠脉造影结果。结果40岁以下年轻AMI患者以男性为主,发病与吸烟、血脂异常、肥胖有关,发病急、症状典型、并发症少、死亡率低,冠脉以单支病变、A型病变为主。102例冠心病患者中,单支病变61例,双支病变19例,多支病变6例。结论大量吸烟、阳性家族史是年轻人患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冠脉痉挛可能在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年轻人 心肌梗死 冠脉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针对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密切的临床病情观察,采取相应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做好周密的护理工作。结果36例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31例患者经及时救治与有效治疗和周密的护理工作最终使患者康复出院;其中治疗无效临床死亡的患者有5例。结论对于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高血压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的近期预后因素。方法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4年5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65例AMI合并VSR患者,根据患者发病后的存活期分为两组S组(存活≤30d,34例)和L组(存活>30d,3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存活期≤30d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制定AMI合并VSR患者的近期预后危险评分。结果S组与L组临床指标比较结果显示,女性、Killip分级≥Ⅲ级、前壁心梗、无室壁瘤形成、室间隔穿孔发生在近心尖部和AMI发作至VSR确诊的时间(AMI-VSR时间)≤4d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Killip分级≥Ⅲ级、前壁心梗、不合并糖尿病、无室壁瘤形成和AMI-VSR时间≤4d均为AMI合并VSR患者存活期≤30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MI合并VSR患者存活期≤30d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女性、Killip分级≥Ⅲ级、前壁心梗、不合并糖尿病、无室壁瘤形成及AMI-VSR时间≤4d,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给予更积极有效的治疗。

  • 标签: 室间隔穿孔 心肌梗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实施护理过程中应用循证护理(EBN)的护理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将58例AMI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平均将其分为A、B两组(n=29),分别实施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结果A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A组住院时间短于B组,且并发症率低于B组,对比P均<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循证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循证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在治疗AMI中的疗效。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科诊治的98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显效、总有效例数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率、胸痛缓解率优于对照组,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病例少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AMI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干预 胸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绞痛的临床特点,为预防和诊断梗死后心绞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急性梗死后心绞痛患者60例分析基础疾病与梗死后心绞痛的关系及心绞痛与心梗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既往心肌梗死病史患者容易发生梗死后心绞痛。发生心绞痛的患者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结论冠心病或心肌梗死病史患者容易发生梗死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后疾病早期发生心绞痛患者易出现心律失常。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绞痛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接受院前急救护理的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与自行入院的56例患者(对照组)的抢救治疗及护理干预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救护组好转率、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急救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救护人员的应急反应水平在院前救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 护理干预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临床应用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对策分析。方法选取10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取整体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较为显著。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实施综合护理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溶栓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方法、观察及护理要点。结果92例临床治愈,转院4例,补救性冠脉介入治疗3例,死亡3例。结论根据患者临床特点,加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工作,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静脉溶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整理、分析我院在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给予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中医结合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常规检测指标。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各项监测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好,值得在以后的临床治疗中加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中西医结合治疗 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