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伴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病例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1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病例报告

王小美秦桂华

王小美秦桂华(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医院201601)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5-0288-01

男患,46岁,电缆工,因突发胸痛1小时,突然倒地唤不醒5分钟,被工友送到急诊室,当时查体:颈动脉搏动消失,心音听不到,无呼吸,瞳孔已散大,心电图为室颤,诊断为心脏骤停,立即持续的胸外按压、360焦耳电除颤,气管插管人工呼吸,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碳酸氢钠静脉滴注,胺碘酮300mg静脉注射,300mg静脉滴注,接着胸外按压约2分钟,再除颤、按压……20分钟后病人恢复了自主呼吸和心跳,心电图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小时后能唤醒,转上级医院阿替普酶50mg溶栓未成功,观察2天后又装心脏支架,无任何出血的并发症,1个月后完全康复了,3个月后上班作保安,现随访3年,无任何异常。

讨论: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中简化了心肺复苏程序,简化评估项目,强调“用力按压,快速按压”,要求按压频率在每分钟100次/分钟以上,按压幅度成人至少5厘米,并减小了胸外按压的间歇,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在心脏骤停突发的最初几分钟之内,人工呼吸的比不上胸外按压重要,这是由于在心脏停止刚开始的几分钟内,血液中血氧的水平仍很高,心肌和脑氧供有赖于已降低的血流而不是缺乏的那部分氧。当突发心脏骤停实施抢救时,心肺复苏术能加倍或三倍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通过有效心外按压的心肺复苏,将血液输送到冠状动脉及脑部,必要时立即除颤,预后会更好[1]。指南建议先进行约2分钟五组的CPR,同时结合用药后,再进行生命体征的评估。

心原性猝死病例中,所证实最常发生的初始心律为室颤。室颤最有效的治疗是电击除颤。除颤的成功率,随着每推迟一分钟降低7%-10%。而室颤倘未接受及时治疗,可在几分钟内转变为心室停搏,可能引起猝死的严重心律失常有缺血损伤性、离子通道缺陷性、结构损害及基质异常性及缺氧性心律失常等四类,前三类由心脏本身病变引起,且多表现为快速心律失常,本文报告的病例为心室颤动,所以在积极胸外按压的同时尽早实施电除颤获得了复苏的成功。

缩短心脏骤停到复苏开始时间是提高猝死病人复苏存活率的关键。故作为急救医护人员为提高院前复苏存活率必须缩短急救半径和急救反应时间,并利用现有急救资源科学调度缩短开始复苏反应时间。作为市民应提高急救意识,如家里有心脏病史病人有类似心脏病发作症状即应早打120急救电话,为复苏急救赢得宝贵时间。必须对重点人群(心脑血管病人及其家属)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知识普及工作,使其知道何种症状出现时需及早打120电话。社区培训心肺复苏,全面普及CPR非常重要。

以往的溶栓病人被列入装支架的禁忌症,但近年来溶栓失败后仍主张选择装支架,本病人就属于此类。

参考文献

[1]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