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1 个结果
  • 简介:在当下的小说创作中,新闻事件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小说家纷纷将新闻素材吸纳进小说,构成其情节的一部分,2013年出版的两部小说——贾平凹的《带灯》和余华的《第七天》就是显例。对于新闻事件频频进入小说这一写作现象,学界反应复杂。有人认为新闻事件进入小说拓宽了小说的题材领域,增强了小说的及物性和现实介入能力,值得提倡;有人则认为新闻与小说难以相容,新闻事件进入小说会带来写作上的诸多问题。那么,新闻和小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新闻事件是否可以进入小说?假如可以,以何种进入的方式才是合法的、成功的?本文力图以《带灯》和《第七天》为中心,结合中外文学经典,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回应,以期为当下的小说创作提供一些启示。

  • 标签: 小说情节 题材领域 人物形象 质者 政治小说 乡村生活
  • 简介:医患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危及到国家公益事业单位和医务工作者及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严重影响着社会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本文就参加人员的心理特点,分析不同时期群众的心理,提出公安机关应采取的不同对策,以巧妙化解纠纷以及预防该类事件

  • 标签: 心理策略 处置对策 医患群体性事件 人员心理特点
  • 简介:“议程设置”假说作为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之一,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数字媒体环境的挑战。以“信息碎片化”和“互动性强”为特征的微博,具有设置媒介议程并且影响公众议程的超议程设置功能。文章借助数据分析的方法,通过研究“黄金大米”事件的传播效果,进一步验证和阐释微博超议程设置的基本特征。

  • 标签: 微博 黄金大米 超议程设置
  • 简介:随着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影视剧经营获得较高收视率和丰厚利润的同时,关于其剧本的著作权纠纷也频频发生,引起了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近日关注度极高的琼瑶、于正的剧本纠纷事件为例,分析我国剧本著作权纠纷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现状,并对这一问题的解决途径提出自己的看法。

  • 标签: 剧本 著作权 精神损害赔偿
  • 简介:《历史三调》并不是一部讲述义和团运动的普通历史读物,而是作者通过义和团运动这一个案例阐述史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性著作。研究历史有三把钥匙,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这三种方法有各自的研究主体,即历史学家、亲身经历者和神话制造者,他们采取的方法和研究的思路有所差异,当然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 标签: 历史三调 义和团 神话
  • 简介:从一八四八年二月二十四日到一八五二年十二月二日,总共也就不到四年十个月的时间,但法国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多少让人眼花缭乱的历史事件啊。我曾无数次想通过列表的方式把这一段历史梳理清楚,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那些先后担任过政府首脑的大人物如基佐(Guizot)、梯也尔(Thiers)、巴罗(Barrot)、莫莱(Mole)、拉斐特(Laffitte)、佩利耶(Perier)、布罗伊(Broglie)和那些彼此在相互争斗中又不断联合的政治派别如正统派、奥尔良派、共和派、新山岳党人、秩序党人、左翼反对派、右翼激进派等等还是把我搞糊涂了,因为这些人名与派别对我来说还是生疏了一些,他们所要维护的价值在概念上也很抽象,不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几乎无法搞明白它的实际含义与具体所指,就与现在刚刚入学的大学生们听到"文化大革命"时的"联动"、"井冈山"、"八一八"、"北斗星学会"、"省无联"、"湘江风雷"、"百万雄师"……时的感觉一样。

  • 标签: 事件糅 回忆录法国 思想读
  • 简介:意外社会事件“实际我们上世纪70年代生的人都很少忤逆,父子之间存在深刻而天然的秩序.父亲像是残暴而仁慈的君主,统治、安排、照应我们的一切。·…所有语言都是命令与对命令的接受。2002年,我因为一个河南的电话离开家庭,我走得那么轻松,从来没想到父亲会连手也不伸出来拦一下,他只是像失势的狮王一样眼冒怒火,死死盯着地面。我就那样超越界线,从此无君无父,浪荡江湖。”这是“70后”小说家阿乙在《模范青年》中对“70后”生人的看法,它也适用于概括“70后”作家一十年桌的创作所程.

  • 标签: “70后” 社会事件 小说家 重构 中国 城镇
  • 简介:摘要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以来,民众中间的暴力事件频频发生,表明中国民众的心理失衡现象已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程度,对此进行分析和思考尤为迫切。

  • 标签: 心理失衡 民众 价值观 冲突
  • 简介: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语境中,“文学”与“现代性”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革命”(如五四文学革命)常常被看作是“现代性”在文学领域的突围,文学社团论争(如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论争、鸳鸯蝴蝶派与文学研究会的论争)往往被看作是“现代性”在文学舞台上的多声部表演,各种文学流派的实验性探索则更被当作是“现代性”落实在文。

  • 标签: 文学研究会 “现代性” 论争 《小说月报》 沈雁冰 五四文学革命
  • 简介:诸如抄袭之类的不正学风在当前整个学界腐败中只是末流,而学界腐败又与政治腐败、经济腐败相勾连并以之为根基。故而,仅仅惩治一些学术不端者,对于中国大陆“不正学风”的“改正”,只能是杯水车薪。进而言之,中国大陆要有良好的学术秩序和风气,还须走很长很长的路。林毓生教授关于“汪晖涉嫌抄袭”事件的意见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其基本精神值得高度肯定。相反,王斑教授、陈晓明教授等先生的看法“负价值”大而“正价值”小。诚然,对作为接受采访时说的话以及仓促写成的公开信或短文,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像对待学术论文那样要求它达到论证充分、措词严谨、结构完整的水平。但既然是学术者针对“文艺学学术事件”的言说,其言说就必须首先做到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不背离“科学精神”,能遵循学理和相关的规范,不然,便会给学术界添乱。

  • 标签: 学术批评 文艺学学术事件 学术规范 学术道德 汪晖涉嫌抄袭 国家学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