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文艺观念与写作同社会革命互动,文艺理论形态嬗变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呈现为一个同步的逻辑序列,这一情形十分值得我们注意.不了解这一历史,我们就无法理解现实,更无法对之作出合理的阐释和说明;因此,返观文艺现实得以产生的历史语境,探究现代文艺理论发生演变的规律,总结文学史的发展经验,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前提.

  • 标签: 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中国现代文学 历史语境 文学史 文艺观念
  • 简介:美国色域画派的代表画家马克·罗斯科是近十年再次被西方艺术届广泛关注的独特画家之一,其作品凭借单纯的绘画语言承载着深邃的宗教感和永恒性。本文通过剖析马克·罗斯科绘画独特的形式语言,认为光是画家作品的真正主题,在分析其作品光色系统的同时,揭示出画家个人化的以物载道的创作方法。

  • 标签: 马克·罗斯科 色域
  • 简介:摘要长镜头是通过连续的时空运动把真实的现实自然地呈现在屏幕上,形成一种独特的纪实风格,本文通过分析影片《一一》的典型长镜头,对长镜头理论的功能与背后的美学特征进行阐述,并分析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与表达影片主旨的内在关系。

  • 标签: 一一 长镜头理论 长镜头的功能与美学特征
  • 简介:<正>一中西方关于心物关系的审美理论,可比性十分丰富。譬如宏观角度的表现论与再现论,起源角度的物感说与摹仿说,以及专人专书角度的比较等等。本文试提出一个新的比较角度:“移情”与“感应”。二者的可比性由下列四方面构成:一、移情说是西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美学思想,而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一个重要口号是

  • 标签: 移情说 美学思想 心物交融 审美理论 移情作用 格式塔心理学
  • 简介:写下这样的题目当然是为路文彬形式丰富的文体所触动,在他的成果栏里,汇集着理论、批评、小说、翻译(可能还有诗歌)。作为大学教师,现在无疑处在学科越分越细的困局中,不用说理论与文学史,古典与现代,就是现代与当代也如同隔岸观火。但路文彬有何能耐和胆略能超出这样的困局?从理论到创作再到翻译都可以拳打脚踢。当然,直接关系可能可以说受了乃师曹文轩教授的影响,其主要的还是个人的秉赋。本来中文系教师与文学创作、翻译并不矛盾,现代时期(以鲁迅为首)所有的文学教授无不是如此搞文学和教学的,但现在学科划分、专业化程度的缜密,到底推进学科前进多少,是值得反思的。所以,多出几个路文彬这样的文学教授可以使风气有所转变。另一方面,这些年不少大学也引进不少作家到中文系教学,这不应该仅仅是吸引学生的手段,更重要还是要倡导一种有着对文学敏锐感受的文学教学。当然,并不是说只有作家、

  • 标签: 理论批评 路文彬 感悟 简论 灵性 大学教师
  • 简介:<正>1990年1月6日《文艺报》发表朱辉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现代中国文学》一文,文末指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现实中国民族传统结合之后,一方面使它更有效地指导了中国文艺的创作实践,另一方面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那就是实际上是根据理论家们对中国现实和传统的理解,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获取他们在现实中所需要的,这就势必会突出马克思主义文艺原理的某些方面并发展它们,而同时忽视了它的另一些方面。由于对文艺大众化的强调,对恩格斯提出的典型性就相对忽略了。除了现实主义以及相应的文学真实性、文学典型性原则,以及现实主义的倾向性,党性原则,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以及文艺大众化原则等之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还有更多的内容。如同时

  • 标签: 现实主义 典型性 民族传统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创作实践 劳动人民
  • 简介:<正>泛义地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概括了主要流布于西欧、北美的所谓马克思主义思潮。现今所用的这一名称,最早是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在一九五五年《辩证法的历险》一书中使用的,他并且将这一传统追溯至卢卡契一九二三年问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考察原则,对一种思潮的把握,有必要从现实的和历史的以及理论的内在的两个层

  • 标签: 卢卡契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现代主义 三十年代 阶级意识 美学
  • 简介:自《沈括诗词辑存》面世后,研究者集中在两方面研究沈括诗词:一方面着重探讨沈括诗词的史料价值,如祖慧先生从沈括的《图画歌》、《延州诗》、《鄜延凯歌》等显现其诗歌的科学和历史史料价值1;另一方面则将沈括的诗词理论与创作分开来研究,如杨渭生先生从沈括重视诗歌的情韵,以及与音乐、绘画的结合等探讨诗歌理论,然后单独就其诗歌创作进行研究2。事实上,沈括的诗词创作与诗词理论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沈括诗词理论观照下的诗词创作情况。

  • 标签: 诗词创作 沈括 观照 解读 诗歌理论 史料价值
  • 简介:对于中德文学关系的研究,我总以为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而已。这其中实在是有奥义在,值得深入打捞。所幸,自1930年代陈铨先生开辟中国学者的本领域研究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有了相当可观的学术实绩;但总体而言,仍是宏观叙事型的著作偏多,而精深的个案研究较少,而能够兼及两者并重视理论思维者,尚属少见。

  • 标签: 文学关系 中德 符号学 解读 中国学者 30年代
  • 简介:路易斯·芒福德作为美国20世纪城市化进程中最有影响的城市学家之一,在他的《城市展望》一书中以社区为指导思想对美国以及欧洲的城市规划及现状进行了理性的分析。本文认为,芒福德在城市规划评论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划理念在现代化城市中有利于培养人们日常交际和合作、有利于形成人们的地域情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社区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我国现在正处在城市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研究芒福德的城市规划理论对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 标签: 芒福德 城市规划 公共空间 社区理念
  • 简介:<正>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所王逢振同志利用他访美(1986年9月—1987年6月)之便,走访了一些活跃在西方文坛上的当代著名文论家、评批家,如希·米勒、弗·詹姆逊、斯·费什、爱·赛义德、莫·克里格、沃·伊瑟、海·怀特等等.刚刚问世的《今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一书,就是他此次西行获得的学术果实之一.这本书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透过作者与被访问者的对谈,给我们带来了西方文论的一些新信息,因而增加了我们对大洋彼岸文学批评理论现状的了解.弗·詹姆逊和他的“第三世界文化”1988年的最后一个月,我们和四川大学几个单位在成都召开了首届西方马克思主义

  • 标签: 西方文学批评 新历史主义 詹姆逊 西方文论 第三世界文化 新信息
  • 简介:据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评审委员发布的《关于表彰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优秀工作者的通报》(华东刊字[2012]1号),《文艺理论研究》被评为2012年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为激励期刊出版单位提高期刊出版质量,发挥优秀期刊的示范带动作用,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评选工作从2012年10月启动,在华东地区各省、市初评基础上向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评审委员会进行推荐。

  • 标签: 文艺理论研究 华东地区 优秀期刊 评审委员会 简讯 期刊出版质量
  • 简介: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的价值观问题,实际上与现实生活中人们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因而值得关注。当前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从总体的创作道路、创作方向和价值观上是积极健康的,但在多样化的文艺创作观、思想观和价值观并存的态势中也存在着一些创作道路、创作方向和价值观念上的迷误,有些从根本上是错误的、荒谬的。这些都可能对当下的文艺创作、

  • 标签: 文艺创作观 价值观念 理论批评 迷失 创作道路 创作方向
  • 简介: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篇提出的“诗无达诂”,在诗经学史、中国古代文学理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本文力求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考辨这一诗学命题,考察董仲舒当代的诗学现状,具体辨析“诂”和“传”的内涵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董仲舒提出“诗无达诂”的理论命意,并试重估其理论价值。

  • 标签: 《春秋繁露》 董仲舒 历史语境 诗学 文学理论 儒家理想
  • 简介:当代西方学术知识从20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一种“空间转向”趋势,在这种趋势中形成了不同于西方传统的空间观念,颠覆了传统空间观念中空间的从属性和同质性,空间成为事物存在的本体纬度,充满了异质性。20世纪中后期的西方文学和文学理是参与这种“空间转向”的重要组成。在当代空间视野下:文学空间自身就是现实空间的重要组成;文学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量的呈现最终借助于对文本的多次、多重阐释;文学阐释和研究本身成为文学空间介入现实、批判现实的一种空间结构。

  • 标签: 空间理论 本体性 异质性 文学观念 文学研究
  • 简介:新诗象喻理论是现代诗坛在对中国兴诗传统和西方象征诗学有机整合基础上形成的。在“取象”与“契合”、“隐”与“神秘”、“暗示”这些正向对应之处.他们找到了解决新诗直白有余、蕴藉不足的理论钥匙;而在“漫然成篇”与“注重人工”等中西诗学的矛盾之处,他们也探索了增强新诗艺术魅力的不同路径。这种对中国传统与外国诗学的“化合”原则及方法,不仅对新诗建设富有启迪意义,而且对整个新文学建设大有裨益.

  • 标签: 中国新诗 “兴” 象征 整合
  • 简介:在后学理的影响下,华人文化研究领域出现了抵制或超越民族国家政治影响的趋势。本文旨在梳理该领域三种主要理论的渊源和关系,并阐明它们各自的意识形态特征和历史局限。本文进而指出,由于海外华人跟中国近现代政治现实的特殊关系,华裔流散文化研究不能照搬当代西方“后民族国家”理论中的研究模式。

  • 标签: 后民族国家 流散华裔 华文文学 华语语系
  • 简介:<正>林默涵同志是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林默涵劫后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以下简称《文集》,引文只注页码),收入了他从1977年至1985年关于思想文化、特别是文艺理论的93篇文章.诚如林默涵同志在《题记》里所说:“其中既没有时髦新调,也没有玄奥高论,更没有什么惊人的宏伟的‘新体系’.”但是,这些文章处处体现着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总是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郑重的科学态度,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进行严肃的理论思考.因而,他的这个《文集》,不仅是我们研究、总结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状况的可贵的资料,而且为我们当前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意见.

  • 标签: 文集 社会主义文艺 西方现代派文艺 文艺改革 人民性 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