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自1962年黄佐临在广州会议上提出“戏剧”以来.至今已有45年了。在这45年内.“戏剧”两次被重提.一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西戏剧再次进行了强烈的碰撞与深刻的交流.戏剧理论也因此产生了一种历史性变异。这种历史性变异滥觞于1981年至1986年前后的那场意义大于成果的“戏剧”论争。这是由“戏剧危机”激发.黄佐临的“戏剧”引发.西方现代派戏剧触发的具有颠覆性意味的理论清理和观念反思。

  • 标签: 戏剧观 西方现代派 戏剧理论 80年代 70年代 戏剧危机
  • 简介:文章指出,荀子的"中和"是对前人"中和"之美的全面概括和系统整合,并集中表现在音乐美学之中;其中,"中则可从"中的"中和"不仅超越了传统儒家"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等高和折衷的观点,而且超越了老庄"与天和"等追求精神自由的"天乐"的非现实性.但荀子的"中和"在人格美的完善状态和人生美境界的追求方面,不及孔孟深远;在审美超越和追求美的自由境界方面,不及老庄高超.

  • 标签: 荀子 “中和”观 音乐美学 “中则可从” “与天和”
  • 简介:伴随着书法展览评审机制的改革和书家精品意识的崛起,基于参展而创作的书法作品在新时期被注入了许多新的元素。而源于展厅要求和围绕视觉效果进行的书法创作在新的审美需求下表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

  • 标签: 书法创作观 精品意识 书法展览 书法作品 审美需求 视觉效果
  • 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也作孙卿,战国末赵国人。他一生中曾讲学于齐,论政于秦,议兵于赵,从教于楚。在我国思想史上,可以说他是“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的哲人巨子。他既是战国末年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又是先秦儒家文艺思想圆圈的最后总结者。他有关文艺的一些深刻而精辟的见解,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先秦儒家 议兵 易庸 文艺观 礼义 孙卿
  • 作者: 张志明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10-02-12
  • 出处:《戏剧之家》 2010年第2期
  • 机构:舞蹈就其本性而言,长于抒情而拙于叙事。舞蹈属于动态的表现艺术,或者说属于表情艺术。它担负的使命不是摹拟(再现事物的外部特征),而是比拟(表现性格的内在实质);不是讲述连贯、曲折的故事,而是通过某些“闪光点”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抒发情感、烘托环境。舞蹈同样要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题材,但不能机械地照搬“真人真事”,而必须找到一个符合舞蹈艺术特性的“折射”角度。舞蹈不能直接表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思想境界,但可以通过像《春蚕》这样一个歌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的寓喻舞蹈,来对人们进行形象生动的思想教育。同样,舞蹈无法(也不必要)编排说明月亮的自然属性(大小、形状、表面温度等等)的舞蹈,但完全可以编出表现月光下人的感受——不同人在不同环境里从一轮明月得到的喜悦、惆怅、思乡或在悲怆凄凉的心情的舞蹈节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清儒的戏曲大多集中在对戏曲地位和功能的认识上,并且受所处时代学术思潮的影响.清初理学家对待戏曲的态度基本以反对或轻视为主.清中叶汉学家的经学本位主义立场决定了对戏曲的态度,或是将戏曲视为经学的附庸,认为戏曲有功经学,或是将戏曲视为小道.清末的学者大多能认识到戏曲启发民智和启迪人心的作用,努力提高戏曲的社会地位,并推进戏曲的研究.大多数清儒对戏曲的态度较为矛盾,一方面他们爱好剧,为戏曲剧本题写序跋,肯定其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却从内心轻视戏曲.这种矛盾态度与戏曲本身的内容取向和审美取向有关.

  • 标签: 清儒 戏曲观 理学 经学本位 西学
  • 简介:五音戏版《云翠仙》改编自《聊斋俚曲》中的同名作品,其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改革,可谓五音戏向现代化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该戏不仅在内容上有所革新,同时在灯光舞美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创新。

  • 标签: 五音戏 《聊斋志异》
  • 简介:本文对洪安宁一文所表现出来的"毛病"进行梳理分析,归纳了洪安宁竹笛演奏教学思想及美学的主要方面.认为其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他对演奏姿态、呼吸与换气、运指规范三方面的规定中;其美学主要表现在他对演奏音质、音乐作品主体性、音乐作品存在方式、人笛合一艺术境界等四方面的追求或观照中.

  • 标签: 洪安宁 竹笛演奏 毛病观 教学思想 演奏美学观
  • 简介:埃塞尔·威尔逊(1888—1980)是20世纪加拿大文学最为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她的成名小说《沼泽天使》是加拿大大学文学类课程中讲授得最多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早在1954年就分别在伦敦(麦克米伦出版社)、纽约(哈珀兄弟出版社)和多伦多(麦克米伦出版社加拿大分社)同时出版,当时她所探讨的现代女性的自然属性这一女性主义话题,20世纪60年代后风靡欧美文学领域。回顾这部作品对不同女性人物的刻画,我们不仅可以领略作者当时的超前思维,更可以感受威尔逊通过她的小说艺术提出的,带有哲理性的女性自然属性这一命题。这个命题对于当前的妇女研究仍然有指导性意义。

  • 标签: 加拿大文学 埃塞尔·威尔逊 女性角色 自然 哲理性
  • 简介:1992年,英国著名女导演萨莉·波特(SallyPotter)将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写于1928年的小说《奥兰多》(Orlando,1992)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银幕。这部电影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了60多年前的文学作品,并结合前卫电影的实验手法与90年代性别政治议题,

  • 标签: 《奥兰多》 前卫电影 女性主义 自我探索 双性同体 解析
  • 简介:“女乐”被周代宫廷礼乐所排斥,到汉代却被用于国家祭祀大典。本文从《九歌》歌词体现的表演形式入手,探讨周、汉两代宫廷“女乐”作用变化的原因,认为先秦楚音乐在这一变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而《九歌》正是楚地祭祀乐舞中最具代表性的例证。

  • 标签: 《九歌》 女性表演 宫廷 女乐 祭祀
  • 简介:陈力在2000年第九期《中国戏剧》上发表同题文章认为,长期以来,主宰文坛或占主流地位的始终是男性视角下的男性观点,因而以往作品中对男女两性的评判难免有失公允。

  • 标签: 男性视角 女性视角 文坛 现当代 舞台剧 作品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06-06
  • 简介:那么罗可可艺术则是典型的女性化艺术,罗可可宫廷贵族艺术女性化    18世纪的法国是启蒙运动的时代,由于罗可可艺术一直被禁锢在高雅文化中

  • 标签: 可可艺术 女性化特征 浅谈可可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09-26
  • 简介:    二、演唱特点    在普契尼所创作的歌剧中,可以说爱情是普契尼歌剧中永恒不变的主题,今天通过研究普契尼歌剧作品中的人物特点

  • 标签: 人物演唱 女性人物 普契尼笔下
  • 简介:通过对女性艺术这一命名的探讨,将当代女性的绘画风格分为两类,一类直接通过画面形象来聚焦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历史与现实处境,一类则是本身并无意于强调女性主义观点的女性画家的作品,从而探讨出当代女性绘画的基本风格和语汇,以及作为女性绘画所共有的风格特征.

  • 标签: 女性 绘画 自我 直觉
  • 简介:自从有了社会意识,人们就开始按照社会审美的标准来塑造自己的形体。西方文化中的审美理念以追求“人体美”为核心,重点突出人体的美感,而女性美的标准则是突出女性的性别特征。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女人是男人可有可无的助手;而从广告人的角度来看,女人则是掌管着一切财政支出的统治者。广告对于女人是无声胜有声的表白。它既能指明这个女人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具体地体现了女性的自恋。关心美貌和盛装打扮对于女性来说是一种工作,社会习俗更加深了这种以貌取人的倾向,逐渐形成了固定形式的审美标准。

  • 标签: 传统 女性形象 审美标准 文化根源
  • 简介:本文选择“十七年”农村电影进行研究,关注影片本体,同时结合中国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突出分析影片中所涉及的农村社会伦理关系,对“十七年”农村题材影片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对于“十七年”农村题材影片的研究可以拓展“十七年电影”研究的领域和深度,对于丰富中国电影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电影文本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营养,其中对于家庭伦理关系的探讨无疑为农村软环境的建设找到一面反射历史的镜子,从中我们可以发掘出当下农村社会家庭伦理关系形成的一个渊源。

  • 标签: “十七年电影”农村 女性 家庭伦理
  • 简介:在当代台湾戏剧中,贡敏的戏剧《蝴蝶兰》是大陆人感到接近的一种,无论在思想意蕴或是在形式风格上较为传统或正统。

  • 标签: 戏剧 颂扬 思想意蕴 当代 女性美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