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和教义理论,也是道教神仙的基本依据。神灵不具有道性,无从成其为道教神仙。早期道教即视老子为道的体现和化身,《全汉文·老子圣母碑》日:“老子者,道也。乃生于地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明,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其后,宋谢守灏著《混元圣纪》云:“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元之先,起乎无极之源。”在道教神仙中,三清是最能体现道的,《云笈七签》卷二引《太真科》云:“混沌之前,道气未显,于恍惚之中,有无形象天尊,谓无象可察也。……又经一劫,乃生元始天尊,谓有名有质为万物之初始也。极道之宗元,挺生乎自然,寿无亿之数,不始不终,永存绵绵,消则为气,息则为人,不无不有,非色非空,居上境为万天之元,居中境为万化之根,居下境为万帝之尊,无名无宗,强名日道。”三清之下的众神仙,分别按其位次高低,拥应有的道性,尊神、仙真道性多些,俗神道性少些。

  • 标签: 道教 道性 为道 老子 神仙 无极
  • 简介:契嵩禅师是北宋著名禅宗高僧,受到朝野人士的尊敬与爱戴。他一生对禅宗具有高深的造诣,形成了其独特的“禅净合一”、“儒佛一贯”、“禅门定祖”等佛学思想体系。契嵩禅师还是一位著述等身的学问僧,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佛教思想和护持佛教的著作,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契嵩禅师还与当时许多文人士大夫都有往来,为佛教在士大夫阶层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契嵩 禅净合一 儒佛一贯 禅门定祖
  • 简介:《坛经》中慧能关于“动”的讲法大致从两个层面上进行:在内与外的层面上慧能认为所言“动”者为妄想心动,而外在万法无有动与不动;在身与心的层面上慧能认为所谓“坐禅”不在于“身不动”而在于“性不动”。慧能此观点的理论基础是真如与念体一不二这种心的结构,故其强调在具体修行中要于动中达到不动,在念念不住的有动之心上保持性之不动而不染万境。慧能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不仅是禅学思想,其更重要的意义是对僧人在坐禅等修行方法中误区的提醒和破除。

  • 标签: 无念 真如
  • 简介: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远绍孔、孟以来传统儒家思想,继承和改造了“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以及张载、邵雍的学说,建立起了庞大的理学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博大精深,在中国思想史上罕有其伦。它规模庞大,论证细密,条理清晰,代表了当时民族思维的最高水平。从宋末开始,朱熹思想影响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长达数百年之久,直至辛亥革命。十三世纪,朱熹学说先后传人朝鲜和日本,一度成为两国的统治思想。稍后,朱熹思想在东南亚地区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近代,朱熹学说传人欧美。这样,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内容,朱熹的学说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学说。

  • 标签: 朱熹 学说 张载 邵雍 道教 程颢
  • 简介:《华严经》以其庞大的篇幅,大量而丰富的神话般的形象描写,构筑了自己独特的大乘佛教的神学体系,对大乘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管《华严经》的理论构想是如何的深邃,它所展示的华藏世界是如何的不可思议,但贯穿全经的则是以“普贤行”、“普贤行愿”为中心的大乘佛教修行的理论和步骤。应该说,普贤菩萨的思想在《华严经》中得到了最充分也是最完美的表述。本文就是以八十卷本《华严经》为主要依据,初步地对《华严经》中关于普贤菩萨的思想进行一些探究。

  • 标签: 华严经 普贤 菩萨信仰 神性
  • 简介:2005年5月21日上午9时,由全国政协民宗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佛教协会联合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了“赵朴初学术思想座谈会”纪念赵朴初同志逝世五周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张怀西和赵朴初同志夫人陈邦织等出席座谈会。

  • 标签: 学术思想 赵朴初 座谈会 全国政协副主席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中央统战部
  • 简介:“入法界品”中的五十五处、五十三位智者:一九八○年,在日本举办的东大寺展览中展出“华严五十五处画卷”。这是东大寺所藏的画本。内容是善财童子依次拜访智者求教的故事。画卷中图有智者,智者前面,善财童子合掌求教。画面上写有《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文字。那么,“入法界品”是讲什么的?它讲说“十地品”中菩萨修行阶段的十地。在“入法界品”中,名为善财的童子在大乘佛教修学过程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阶段修行,最后到普贤菩萨处。最后说:善财童子能自行至普贤处,究竟诸大愿海,不久应当与一切佛等。到此,善财童子完成了最终的悟道。

  • 标签: 《华严经》 善财童子 十回向 华严经 大乘佛教 十住
  • 简介:本书主要是中国早期净土信仰和净土宗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一、充分利用当今国际学术界在弥陀净土信仰方面的成果,尤其是日本学术界的成果;二、利用敦煌文献、金石、碑刻等文献,突然在原始资料方面的创新;三、本书重视净土信仰的思想性,如心性、忏悔、念佛、禅观;四、本书强调净土信仰的社会性,以仪轨作为考察对象;五、本书重视净土宗主要人物,如慧远、善导、承远、慈愍、法照等人的作用。

  • 标签: 弥陀净土信仰 国际学术界 敦煌文献 中国早期 原始资料 考察对象
  • 简介:去年11月下旬,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代表团,应香港基督教协进会和香港华人基督教联合会的邀请,访问香港,与香港教会的弟兄姊妹交流分享。本文是季剑虹长老在访问期间所作的一次演讲。现将本文及李景雄博士的回应文章一并在本期发表,以飨读者。

  • 标签: 基督教 神学思想建设 中国教会 回应 访问 演讲
  • 简介: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都重视心性说,但二者之间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本文探讨了这二方面的问题,认为就同而言,二者在普遍重视心性问题,对真常难心思想的汲纳、内省修持的方法一致性三方面表现出未。就不同而言,二者在心性思想重心、对心涵义理解的变异、心性意义界定的分殊、心性修养方法的差异四方面表现出来。这些同与异的不同方面,究其原因,就是中国人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去“误读”或理解而造成的。

  • 标签: 中国佛教 印度佛教 如来藏 佛教宗派 心性论 佛性说
  • 简介:发轫于两年前的神学,是教会在思考。正在开展的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促进了这种思考。这是进入21世纪的中国基督教为适应社会、适应时代而加强自身建设的伟大实践,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将随着神学思想建设的不断推进而日益显现。

  • 标签: 神学思想 基督教 教会工作 教义思想
  • 简介:《谛义证得经》是古印度重要宗教派别耆那教中影响最大的经典。这一经典构筑了耆那教系统的理论体系。它重视通过智慧获得真理,提出了"七谛"的理论。在这种理论中,该经表明了耆那教的主要宗教和哲学思想。《谛义证得经》通过"命我"和"非命我"的范畴,论述了耆那教关于生命现象和自然事物的主要理论;通过"五种智"的理论,展示了此教在认识论上的主要观念。《谛义证得经》对耆那教在历史上的成熟和发展起了较大作用,在印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谛义证得经》 命我 非命我 耆那教 印度宗教
  • 简介:傅山是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学术界颇重其位,视其书法理论为帖学转向碑学的先声,其书法创作与书法理论在书法史上均具有转折意义,而其标志性的书论就是其著名的“四宁四勿”。学术界目前对于“四宁四勿”为中心的书论研究多集中于政治伦理、书学流弊、新学术风气之兴起等角度,而傅山作为一个深具道家、道教情怀的道士书法名家,其“四宁四勿”为核心的书法美学思想之中所蕴涵的道家、道教美学思想却未为人所重视,故笔者在此意图从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审视其书法理论,以揭示其书法美学思想中所融合的道家、道教崇尚朴拙、自然、真淳等美学观念。

  • 标签: 傅山 道教 书法 美学
  • 简介:虚云和尚生前整顿道风,除弊布新,不遗余力,对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虚云和尚道风建设思想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坚决改变寺院不如法的道风;二是坚守戒律,而且在求戒、传戒、受戒、诵戒、持戒、守戒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三是灵活运用戒律,创新适应现实的法规,进一步推进佛教戒律的本土化和近代化.

  • 标签: 虚云和尚 戒律 道风建设
  • 简介:通过'体''相''用'三大,华严宗对其核心范畴——'法界'('一心')作了独到地理论探讨。'体'即缘起性空基础上的物我万法的实际本质与究竟体性,依'体'之'用'即众生转净还灭和诸佛功德教化及其宇宙万法与究竟体性的二而不二,'相'是'自体相'即宇宙物我万法所构成与展示出的无尽缘起样态的旨趣追求。'法界'('一心')之'体''相''用'的'三维一体'构成了华严宗思想的基本体系。

  • 标签: 《大乘起信论》 三大 华严宗 法界 体相用
  • 简介:关于葛洪的生平经历,钱穆《葛洪年谱》已有所考证。(1)但受体式及研究视角的限制,他对影响到葛洪思想的某些史事考之不详或失考。笔者试图在钱氏的基础上进行再考证,以求了解葛洪思想和发展的状况。葛洪一生历西晋、东晋二朝,凡八代。从思想的变化发展看,他的生平可分为五个阶段:

  • 标签: 生平经历 五个阶段 考证 年谱 史事 西晋
  • 简介: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分层探索是古今中外诸多学者思考人生问题的一条重要思路,也是诸多宗教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之一。在二十世纪中国哲学领域.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学说可以说是这一思路上的典型代表。

  • 标签: 冯友兰 佛教思想 学说 人生问题 生命存在 人生境界
  • 简介:1990年,在台北松山寺复刊的《狮子吼》杂志曾为明真法师示寂周年出专辑.在其社论中恭敬老法师是“现代僧宝的典型”。复刊于台湾的《狮子吼》杂志,如此推崇这位大陆现代高僧.确实有一些殊胜因缘.因《狮子吼》的创办人道安法师及其后继者灵根法师曾是南岳佛教讲习所的学僧,均受教于明老:且该刊创办之初.明老为其大力支持者和主要撰稿人。

  • 标签: 法师 佛学思想 《狮子吼》 唯识 创办人 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