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在心血管内科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2020~2021年收治的2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因素,并对两组护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分析。根据不同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组不选择任何安全护理,对照组选择安全护理。每组101例,两组在一般资料各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观察组发生危险事件的概率为35%,对照组为10%(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团队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教学方法在显微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至2020年在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学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64名学员以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TBL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显微外科规范化培训,并分别于培训后针对各组学员进行小血管吻合操作评分,同时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并评分。结果小血管吻合操作评分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学员的操作熟练度[(2.28 ±0.58)分比(1.47±0.51)分]、吻合质量[(2.28 ±0.52)分比(1.53±0.51)分]等评分和总分[(11.25 ±1.83)分比(7.63±1.64)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学员对小血管吻合培训感兴趣[(4.16±0.72)分比(3.09±0.89)分]、对教学课程安排满意度[(4.10±0.69)分比(2.93±0.80)分]等评分和总分[(19.38 ±1.58)分比(14.53±1.39)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TBL教学对学员进行显微外科规范化培训,有助于学员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学习兴趣,提高其操作技能。

  • 标签: 基于团队学习 小血管吻合 显微外科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肝组织黏着斑激酶、整合素β1的表达水平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8月在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诊治的92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肝穿刺活检组织病理结果进行肝纤维化分期,分为A组(S0~S1级,37例),B组(S2~S3级,49例)和C组(S4级,6例)。采用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肝组织黏着斑激酶、整合素β1的表达。采用Pearson法对肝组织黏着斑激酶、整合素β1的表达与肝纤维化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通过ROC曲线分析黏着斑激酶、整合素β1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结果比较3组间黏着斑激酶和整合素β1的基因表达、阳性表达率和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黏着斑激酶=81.220、11.938和138.726,F整合素β1=103.906、35.852和318.706,P均<0.01)。B组和C组黏着斑激酶和整合素β1的基因表达、阳性表达率和蛋白表达均高于A组(P均<0.01)。黏着斑激酶、整合素β1表达与患者纤维化分期(S期)均呈正相关(r黏着斑激酶=0.610、0.642和0.706,r整合素β1=0.520、0.498和0.596,P均<0.01)。黏着斑激酶、整合素β1二者联合的基因表达、阳性表达率和蛋白表达诊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4、0.926和0.889(P均<0.05)。结论黏着斑激酶、整合素β1在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中存在随着病情程度加剧而升高的趋势,且与患者肝纤维化分期正相关,可作为早期辅助诊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有效指标,且二者联合诊断效能最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肝炎,乙型 肝硬化 黏着斑激酶 整合素β1 联合诊断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加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病变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3月在沧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行冠脉造影的老年AMI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疾病史、家族史、血压、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入院时的多项生化指标,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Lp(a)〕、载脂蛋白(ApoA、ApoB)、ApoA/B比值、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空腹血糖(FBG)及尿酸(UA)。按照8∶2的比例将患者分为模型建立组(n=2 484)及外部验证组(n=683);比较两组中Gensini评分0~20分(轻度病变组)与Gensini评分≥81分(重度病变组)患者间各指标的差异,采用Lasso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加重老年AMI患者冠脉病变风险的危险因素,然后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和外部验证。结果①在模型建立组中,轻度病变患者(411例)与重度病变患者(417例)冠心病家族史、FBG和H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家族史:3.6%比7.7%,FBG(mmol/L):5.88±1.74比6.43±2.06,HDL-C(mmol/L):1.48±0.69比1.28±0.28,均P<0.05〕;在外部验证组中,轻度病变患者(153例)与重度病变患者(132例)FBG、HDL-C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BG(mmol/L):5.58±0.88比6.85±0.79,HDL-C(mmol/L):1.59±0.32比1.16±0.21,均P<0.05〕。② 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冠心病家族史、FBG和HDL-C为影响老年AMI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危险因素,其系数分别为0.118、0.767、-0.55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加重老年AMI患者冠脉病变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为FBG〔优势比(OR)=1.479,95%可信区间(95%CI)为1.051~2.082,P=0.025〕和HDL-C(OR=0.386,95%CI为0.270~0.553,P<0.001)。③对FBG和HDL-C这两个独立危险因素设置等级评分,建立每例患者对应的加重冠脉病变程度列线图预测风险模型,得出具有高于正常水平的FBG和(或)低于正常水平的HDL-C老年AMI患者发生冠脉病变的风险明显加大的结论。④用模型组数据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风险能力指数为0.689,经验证后其预测指数可达0.709。结论FBG和HDL-C是加重老年AMI患者冠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加重老年AMI患者冠脉病变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为预防老年人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提供更加直观的研究方法和临床价值。

  • 标签: 老年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病变 危险因素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为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患者筛选新的治疗药物。方法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医学遗传中心应用计算机针对苯丙氨酸羟化酶和药物空间结构结合力特点进行虚拟药物筛选,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药物库(包含2 697种原料药)中共筛选出10种候选老药;运用真核表达系统在分子水平上检测药物对苯丙氨酸羟化酶活性的影响,并筛选药物敏感突变体。结果10种候选老药中,盐酸奈福泮、醋酸氟轻松及利司培酮分别可增加23%[t=18.21,P<0.001,与苯丙氨酸羟化酶非药处理组(即反应体系中只加入溶剂,不加药物)相比]、21%(t=3.44,P<0.05,与苯丙氨酸羟化酶非药处理组相比)、31%(t=19.57,P<0.001,与苯丙氨酸羟化酶非药处理组相比)的苯丙氨酸羟化酶酶活,其余老药对酶活性影响较弱甚至抑制。p.D101N突变体可被利司培酮激活25%(t=15.86,P<0.001,与p.D101N突变体非药处理组相比)。结论盐酸奈福泮、醋酸氟轻松及利司培酮可作为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的潜在治疗药物,且p.D101N突变体可作为药物敏感突变位点。

  • 标签: 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 虚拟筛选 盐酸奈福泮 醋酸氟轻松 利司培酮 p.D101N突变体 药物敏感突变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端侧吻合技术在个性化游离腹股沟皮瓣移植中的临床应用和效果。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20年7月,收治四肢软组织(骨)缺损患者88例,根据患者创面情况,在髂腹股沟区设计个性化皮瓣,并进行游离移植。皮瓣切取方式: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48例,游离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7例,带髂骨的复合组织瓣19例,旋髂浅动脉及腹壁浅动脉联合皮瓣8例,旋髂浅动脉及腹壁浅动脉分叶皮瓣6例。皮瓣切取面积为4.0 cm×6.0 cm~10.0 cm×30.0 cm。皮瓣动脉和受区主干动脉均行端侧吻合:与桡动脉吻合36例,与尺动脉吻合12例,与足背动脉吻合18例,与胫前动脉吻合15例,与胫后动脉吻合7例。皮瓣静脉吻合:42例皮瓣吻合2条静脉,分别为同名浅静脉和伴行静脉;46例皮瓣吻合1条同名浅静脉。皮瓣伴行静脉与受区主干动脉的伴行静脉行端侧吻合,同名浅静脉与受区主干动脉的伴行静脉或皮下浅静脉行端端吻合。术后随访内容包括皮瓣血运、肢体远端血运、受区和供区的外观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83例皮瓣顺利成活;5例出现血管危象,其中2例术后48 h内出现动脉危象,探查后发现1例为动脉血栓形成,1例为动脉被吻合静脉的血管吻合器压迫所致。另外3例72 h出现静脉危象,探查后发现均为静脉吻合口处血栓形成所致。5例出现血管危象的皮瓣经重新吻合血管或血管转位后全部成活。术后随访时间3~24(平均10)个月,皮瓣移植的供区和受区均愈合良好,皮瓣血运良好,质地柔软;肢体远端无血运障碍。结论端侧吻合技术适用于髂腹股沟区各种形式的游离皮瓣移植,不仅解决供区皮瓣血管蒂偏细的问题,而且可以保留受区肢体的主干动脉,不影响远端血供。

  • 标签: 端侧吻合 髂腹股沟区 腹股沟皮瓣 血管吻合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儿童及青少年直立不耐受(OI)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自主神经与心血管系统密切相关,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可引起心电学指标变化。心电学指标包括心率变异性(HRV)、心室晚电位(VLP)、P波离散度(Pd)、QT间期离散度(QTd)、Tp-Te间期等。现就儿童及青少年OI心电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儿童 青少年 直立不耐受 自主神经 心电描记术
  • 简介:摘要:睡眠是人的重要生理现象,睡眠的好坏不仅关乎着身体内部器官的健康,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因此,保证充足的睡眠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根据目前的调查显示,现在的人们多多少少都会有睡眠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当代的年轻人,睡眠问题频出。影响睡眠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环境的影响,心情的影响以及压力的影响等等。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变,人们也是越来越注重睡眠质量,本文就主要对疗养员的睡眠情况进行探析,进而研究景观疗养护理对疗养员的睡眠影响。

  • 标签: 睡眠 疗养员 景观疗养护理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高婕 王欣 孙丽媛 王舒朗 王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1年第26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甲状腺颈部肿瘤科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300060 高婕现为天津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在读研究生 30007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甲状腺颈部肿瘤科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300060,天津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30007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量化食物稠度在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吞咽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甲状腺外科手术后出现吞咽困难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术后常规饮食护理,干预组在常规饮食护理基础上实施食物稠度的量化分级。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误吸的发生情况、干预前和出院时吞咽功能的情况以及干预组洼田饮水试验级别与可安全进食的食物稠度等级的关系。结果住院期间干预组误吸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28.57%(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1.667,P<0.01)。干预前2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为-0.283,P>0.05);出院时干预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分别为Ⅰ级1例、Ⅱ级4例、Ⅲ级20例、Ⅳ级9例、Ⅴ级1例,对照组分别为Ⅰ级0例、Ⅱ级1例、Ⅲ级16例、Ⅳ级17例、Ⅴ级1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2.170,P<0.05)。2组患者吞咽困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42.9%(15/35)和22.9%(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2.029,P<0.05)。干预前2组进食评估问卷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0.168,P>0.05);干预后干预组进食评估问卷得分为(8.43 ± 2.21)分,对照组为(10.06 ± 2.45)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919,P<0.01)。结论量化食物稠度能够更准确客观地判断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吞咽困难患者安全进食的食物稠度等级并给予个体化指导,不仅能减少患者误吸的发生,还能促进其吞咽功能的恢复,利于患者康复。

  • 标签: 食物稠度 甲状腺肿瘤 吞咽困难 饮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阿戈美拉汀联合低剂量奥氮平(AO)治疗伴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的餐后不适综合征(PD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伴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的PDS患者,分为AO组和氟哌噻吨美利曲辛(FM)组。AO组口服阿戈美拉汀25 mg和奥氮平1.70 mg(均1次/d),FM组口服FM 10.5 mg(1次/d),2组均同时服用伊托必利50 mg(3次/d),总治疗疗程均为8周。采用尼平消化不良指数-症状(NDIS)、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分别评估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4、8周后消化道症状、抑郁、焦虑和睡眠状况。根据治疗前后消化道症状评分的变化评估疗效,并记录患者服用药物后的不良反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84例伴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的PDS患者,其中AO组98例,FM组86例。AO组和FM组治疗2、4、8周后NDIS、PHQ-9、GAD-7、PSQI评分均分别低于同组治疗前[AO组:(13.73±0.53)、(10.13±0.44)、(7.87±0.31)分比(27.08±0.84)分,(6.04±0.35)、(4.70±0.31)、(3.81±0.22)分比(10.04±0.50)分,(6.36±0.30)、(5.29±0.28)、(4.21±0.19)分比(10.71±0.51)分,(6.64±0.37)、(5.27±0.35)、(4.09±0.30)分比(11.14±0.42)分。FM组:(15.33±0.58)、(11.58±0.50)、(9.80±0.35)分比(25.10±0.79)分,(6.79±0.35)、(5.71±0.32)、(4.86±0.30)分比(9.11±0.46)分,(7.27±0.31)、(6.51±0.32)、(5.21±0.27)分比(9.79±0.44)分,(8.01±0.33)、(6.76±0.32)、(5.78±0.32)分比(10.44±0.3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O组:tNDIS=13.470、17.930、21.530,tPHQ-9=6.488、8.991、11.300,tGAD-7=7.361、9.315、11.031,tPSQI=7.088、9.736、12.550。FM组:tNDIS=9.921、14.400、17.640,tPHQ-9=4.032、6.106、7.781,tGAD-7=4.638、5.993、8.840,tPSQI=5.289、8.199、10.310。P均<0.05)。AO组治疗2、4、8周后NDIS、GAD-7和PSQI评分均分别低于同期FM组[NDIS:(13.73±0.53)分比(15.33±0.58)分、(10.13±0.44)分比(11.58±0.50)分、(7.87±0.31)分比(9.80±0.35)分。GAD-7:(6.36±0.30)分比(7.27±0.31)分、(5.29±0.28)分比(6.51±0.32)分、(4.21±0.19)分比(5.21±0.27)分。PSQI:(6.64±0.37)分比(8.01±0.33)分、(5.27±0.35)分比(6.76±0.32)分、(4.09±0.30)分比(5.78±0.3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NDIS=2.018、2.225、4.156,tGAD-7=2.097、2.869、2.536,tPSQI=1.951、2.359、3.099,P均<0.05)。治疗8周后AO组总有效率高于FM组[94.9%(93/98)比84.9%(73/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5,P=0.026)。AO组便秘和嗜睡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FM组[2.0%(2/98)比9.3%(8/86)和1.0%(1/98)比8.1%(7/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99、5.582,P=0.047、0.027)。结论AO方案是伴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PDS的一种可能治疗选择。

  • 标签: 餐后不适综合征 阿戈美拉汀 奥氮平 抑郁 焦虑 睡眠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角膜溃疡的临床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4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山东省眼科医院的继发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的角膜溃疡患者46例(46眼)。仔细追溯患者术前全身及局部病史,翼状胬肉切除的手术方式及术后处理等,记录角膜溃疡病变的大小、位置、深浅,角膜缘干细胞是否受损,有无睑球粘连,有无巩膜缺血及熔解,有无病原学感染等。观察患者角膜溃疡的治疗方法及愈后情况。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卡方检验等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结果:26例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17例翼状胬肉切除术中行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术,仅1例术中联合使用抗代谢药物。病原学检测显示无菌性角膜溃疡26例(57%),感染性角膜溃疡20例(43%)。溃疡中心多位于原胬肉附着处,32例累及角巩膜缘,10例合并严重巩膜缺血、坏死。36例患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和(或)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治疗;7例接受包括羊膜移植术、结膜瓣遮盖术、角膜病灶切除术在内的非角膜移植手术治疗;3例患者单纯药物治疗后痊愈。其中非感染性角膜溃疡20例术中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术,感染性角膜溃疡11例将附近结膜移行覆盖。溃疡愈合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Z=-5.901,P<0.001)。结论:继发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的角膜溃疡多发生于胬肉附着处,常伴有睑球粘连、巩膜缺血坏死。彻底清除局部病灶,恢复角膜的完整性及改善角膜缘干细胞功能是治疗角膜溃疡的关键。

  • 标签: 翼状胬肉 角膜溃疡 巩膜缺血 干细胞移植 角膜移植
  • 作者: 宋洞琪 刁宗礼 李继娇 周培一 刘文虎 刘强 于跃 王欣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肾内科,北京 10260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肾内科,北京 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肾内科,北京 100050,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肾内科,北京 102600,北京市顺义医院肾内科,北京 10130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复兴医院肾内科,北京 100038,北京市仁和医院血透室,北京 1026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发生透析后高血压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回顾性研究。筛选2017年1月9日至2017年1月14日在北京地区5家血液透析中心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透析后高血压定义为在连续3次血液透析过程中,透析后平均动脉压较透析中3 h平均动脉压的平均升高值≥15 mmHg。除外透析后高血压及透析后低血压患者,透析后平均动脉压较透析中3 h平均动脉压升高值<15 mmHg或降低<10 mmHg者定义为透析后血压平稳。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透析后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和血压平稳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患者发生透析后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结果共491例MHD患者入选本研究,高血压组65例(13.2%),血压平稳组406例(82.7%),低血压组20例(4.1%)。透析后高血压组患者的年龄、透析前血钙、使用1.75 mmol/L Ca2+透析液患者比例显著高于血压平稳组,全段甲状旁腺素和透析前血尿酸显著低于血压平稳组(均P<0.05)。将透析后高血压组和血压平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包括年龄、血全段甲状旁腺素、透析前血钙、透析前血尿酸、透析液Ca2+浓度,以及单因素分析P<0.1的指标,包括透析后血钙、透析前血总胆固醇、应用β受体阻滞剂、性别等项目作为协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使用1.75 mmol/L Ca2+透析液(以使用1.50 mmol/L Ca2+透析液为参照,OR=2.930,95%CI 1.282~6.694,P=0.011)是发生透析后高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纳入年龄、透析前血钙,以及单因素分析P<0.1的临床指标,包括透析前血钠、透析前血尿酸等项目作为协变量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在同样使用1.50 mmol/L Ca2+透析液患者中的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46,95%CI 1.000~1.093,P=0.049)和透析前血钙(OR=21.847,95%CI 2.111~226.075,P=0.010)是发生透析后高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使用1.75 mmol/L Ca2+透析液是发生透析后高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使用相同Ca2+浓度(1.50 mmol/L)透析液透析时,年龄较大和透析前血钙水平较高是发生透析后高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肾透析 高血压 危险因素 平均动脉压 透析后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老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效果及相关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收治的5例应用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的老年AML患者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5例AML患者中有3例预后不良,通过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后3例达完全缓解,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恶心、便秘等胃肠道症状,耐受性良好。结论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不适合接受常规化疗的老年AML患者缓解率高、早期死亡率低,且耐受性良好,可作为老年AML患者的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 标签: 白血病,髓系,急性 老年人 阿扎胞苷 维奈克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麻醉苏醒护理结合保温护理对全麻患者麻醉苏醒期应激指标、苏醒期躁动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全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据分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60)与观察组(n=6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麻醉苏醒护理与保温护理,观察两组应激指标、苏醒期躁动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2分、3分评分较对照组无差异(P>0.05);观察组0分、1分评分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较对照组均降低,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麻醉苏醒护理联合保温护理可显著消除应激反应,缓解苏醒期躁动。

  • 标签: 麻醉苏醒护理 保温护理 全麻 应激指标 苏醒期躁动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应用AI辅助教学技术在外科护理教育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开封大学医学部 2020 级两个班共103名大专生为教学对象,A班为观察组,采用AI辅助式沉浸教学模式;B班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完毕后,分别对两班学生进行理论测试和问卷调查,对比考试成绩及授课满意度。结果:A班的平均理论成绩为87.5+2.8分高于B班的81.6+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班的学生对授课形式满意率达到97.5%,高于B班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AI教学在外科护理教育中可显著提高学生的成绩和积极性,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它能够明显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 标签: 人工智能 医学教育 眼科
  • 简介:摘要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引起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通常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进行治疗。对MP基因的分型主要是通过基于P1基因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1-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分析以及基于多基因座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ultiple locus variable-number tandem repeat analysis,MLVA),流行期间MP不同亚型之间会发生一定的转化。研究并掌握MP各分型的流行特点及转化规律,可以对MP各亚型的分布地区、流行年份及临床相关性产生更深刻的认识。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肺炎支原体菌株的大环内酯类耐药性增加,现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关注的问题,研究显示MP耐药性与23S rRNA基因结构域V区突变有关。分型技术的完善对抗生素的合理选择具有指导意义。开展系统全面的MP基因分型及其耐药突变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从分子水平揭示MP亚型的分布特征、流行趋势及耐药情况势在必行。该文对儿童肺炎支原体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MP感染的监测、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P1分型 MLVA分型 大环内酯类耐药 分子流行病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带血管蒂的股骨内侧髁骨瓣治疗手舟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采用游离股骨内侧髁骨瓣移植治疗手舟骨骨不连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18~63岁,平均(43.5±15.5)岁。术中清创骨折段后,将骨瓣移至手舟骨处充填骨缺损,将骨瓣动脉与桡动脉端侧或端端吻合,伴行静脉与桡动脉伴行静脉端端吻合,采用游离带血管蒂的股骨内侧髁骨膜瓣治疗13例,游离带血管蒂的股骨内侧髁骨软骨瓣治疗2例。术后根据X线表现评估骨折愈合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握力及改良的Mayo腕关节评分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手术前、后功能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其中门诊随访11例,微信随访4例,平均随访32.5(8~60)个月。15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2.5(10~16)周。术前VAS评分为(3.5±1.5)分,术后末次随访降至(1.0±1.0)分;握力由术前的(16.5±4.3)kg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的(31.5±3.5)kg;改良的Mayo腕关节评分由术前的(46.2±11.4)分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的(68.5±10.8)分,腕关节功能:优8例,良6例,可1例,手术前后功能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游离股骨内侧髁骨瓣移植治疗手舟骨骨不连具有良好的功能效果。该技术为手舟骨提供了充足的血液供应及结构支持,促进了骨折的愈合,对于手舟骨近极缺血性坏死的可以采用骨软骨瓣移植替代,防止腕骨骨关节炎和塌陷,这在治疗难治性手舟骨骨不连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 标签: 手舟骨骨折 骨不连 股骨内侧髁 骨瓣 骨移植